第 33 章

    茂林书院位于省城清源山的山上, 周围溪流环绕, 草木郁郁葱葱, 是一个风景非常优美的地方。
    沈凌初到时, 还以为自己是来到了深山古寺中, 因为周围的环境特别幽静, 不远处还能听到悠长的钟声。崔家派人送他过来的管家说, 那钟声来自附近的清源寺。
    这清源寺的香火并不旺,寺里只有四五个僧人。因此清源山的氛围特别静谧,是一个非常适合读书的地方。
    沈凌来时虽带着崔平的推荐信, 身上又有秀才的功名,但书院这边还是安排了一次考试。沈凌看过题目以后就放了心,考试的内容和郑铭平日所教授的内容差不离, 只要书院这边不是故意为难, 他应该是能通过的。
    一个时辰后,沈凌将答好的卷子交上去。没过多长时间, 就有一个青衣小童过来传话, 大概意思是他通过了这次考试, 可以去办理相关手续了。
    有熟知流程的崔家管家陪同, 沈凌很快就办理了相关的手续。
    茂林书院这边提供给学子们的学舍是连在一起的, 每排有十所小小的学舍,每所学舍有两间屋子。一间是供学子们住的, 另外一间就是供给学子们带来的书童住的。
    也有的学子因为家贫身边没有书童跟随,那一间空房便被布置成了书房和会客室。
    沈凌住的这一排学舍加上他, 一共住了八个学子。沈凌安顿下来以后, 就趁着中午这段休息时间一一去拜访了这七个学子。他很快就发现这七个学子里面其中有两个是家境贫寒的学子。另外的五个学子里,有两个和他家境差不多,而那三个则是出身世家大族。这七个人和他一样,身上都有秀才功名,这时沈凌才知道原来成为秀才方有资格进入书院读书。
    沈凌来之前,黄氏为他准备了许多馈赠同窗的小礼品,有墨锭,有纸扇,有茶叶等等。那两个家境贫寒的同窗那里,他送的是比较实用的墨锭。和他家境一样的两个同窗,他送的是茶叶,至于家境比他好太多的那三个同窗,他送的便是纸扇。
    这一圈拜访下来,沈凌印象最深的就是住在他隔壁的谢荣,房间布置的简约大气,书架上摆放的器物看似不起眼,但每一件都是精品。而房间的主人也秉承着同样的风格,穿着一件天蓝色直襟长袍,看似普通,衣料和剪裁却很讲究,有一种低调般的奢华感。
    除去出身名门世家的谢荣,沈凌还对一个人有很深的印象,就是住在最西面的郭安。这个郭安就是那两个家境贫寒的学子之一,因为请不起书童,所以他住的事实上是两间房。那间空房被他布置成了书房,里面放着一个用木板搭成的书架,书架上放了数十本手抄的书籍。此外,房间的床上和桌上都放着几本摊开的书。
    沈凌和他简单的交谈了几句,就知道这是一个爱书成痴的人。虽然他和郑槐一样书生气十足,却因为出身的缘故比郑槐更通晓人情世故。
    沈凌送给他的墨锭极其实用,他也投桃报李,说了很多书院的事。比如书院的山长会在每月的一、五日给他们这些只有秀才功名的丙班学子们授课,逢到这几天,所有的丙班学子都得按时到达学堂,而且还不能旷课。一旦旷课的话,不仅罚停膏火一月,还要扣除三百文钱。
    这个时候沈凌才知道原来在书院读书,每个月不仅会发一笔俗称“膏火”的生活费,还食宿费全免。
    郭安当时看他诧异不已,还给他解释了一番,不是所有的书院都有这么大的财力可以减免学子们的食宿费,比如省城的另一家青松书院,就只能免去一部分的食宿费,而且也没有膏火费。
    他们茂林书院之所以不仅不要学生的书费还食宿费全包是因为书院附近有大片的学田,是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加上一些民间富户的捐赠,所以才有这么大的手笔。
    茂林书院给学子们这些优厚待遇,也在他们身上寄予了厚望。
    郭安说,他们这些来书院求学的学子们,根据每个月旷课的次数和考试的等级分为正课生、附课生。
    正课生连着两个月旷课一次以上,或者连着两个月考试的时候未能进入前十名,便会被降级为附课生。
    而附课生如果连着三个月没有旷课而且这三个月每次考试都能进入前十名,便可以升补为正课生。
    除此以外,书院还在每个月的考试过后发放月课奖赏,考入前三名奖赏五两银子,考入前十名奖赏三两银子,考入前二十名奖赏一两银子。而那些排在二十名以后的学子则只领五百文的膏火费。若是旷几次山长的课,只怕还要往里搭钱。
    所以山长的课,家境一般的学子们很少有人缺席。
    像郭安,他就从来没有在山长上课的时候缺席过,他还叮嘱沈凌,逢到山长上课的时候,早饭最好不要多喝水。因为山长一般讲课都是讲一上午,中间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
    沈凌来的那天正好是八月二十,距离八月二十五还有几天,所以他暂时还没有机会见到那位传说中讲一上午课的山长。
    他拜访完几个今后的同窗回来,郑泽那边也已经打好了午饭。沈凌看看摆在自己面前的是一大碗白米饭,一道素炒菠菜,一道芙蓉鸡片。而郑泽那边也是一大碗米饭,不过就只有一道小白菜炖豆腐。
    沈凌示意郑泽把饭菜端过来两人同吃,反正自己也吃不完两道菜,两人一起吃也不浪费。
    吃完午饭,郑泽将碗筷交去厨房,回来的时候告诉整理书籍的沈凌,他听其他书童说,距离这里不远有一个徐家镇,在镇上可以买到不少日常用品,问沈凌有没有什么要买的东西。
    沈凌听了心中一动,从荷包里取出一块二两多的碎银,让他以后和其他学子们的书童走近一些,这银子可以买一些小物品送给那些书童,以便同他们搞好关系。至于买东西,以后有需要再说。
    下午的时候,沈凌将自己所带的东西全都规整完毕,又和郑泽合力将房间打扫了一遍,挂上了从家里带来的帐子,铺上了被褥,又在房间的角落里放了些不值钱的小摆件。房间被这么一弄,粗看起来,倒也干净雅致。
    做好这些,沈凌带着郑泽又去周围转了一圈。他们这排学舍后面还有两排学舍,前面则是一个可供人观赏的小花园。园子占地不大,不过一亩地大小,种着一些常见的花草。东边还有一个小小的六角亭。有几个不用上课的学子们在那里说笑,沈凌远远的看了一眼,看其做派举止,似是举人,不过也不敢确定。
    沈凌和郑泽围着园子转了一圈,后面又去了丙班学堂附近看了看,熟悉了一下路线,便回房预习了一下素日所学的功课。一想到那个正课生和附课生之分,他就顿觉压力好大。以他现在的水平,也不知道考试的时候,会排到班里第几名。
    当天下午,沈凌窝在房里看了半天书。晚上的时候,崔家的两个兄弟崔寻文和崔寻章才过来找他。崔寻文去年中了举人,被分到了乙班。而崔寻章则在丙班。他们也对沈凌说了不少有用的信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信息就是成为正课生有很多好处,不仅是明面上的那些月课奖赏,要他一定要尽力成为正课生。
    还有一个就是书院的上课内容,崔寻章告诉他,他们乙班每个月分三课来讲,上旬的时候讲经,中旬的时候讲史,下旬的时候才学做文章。如今正是八月下旬,正是学做文章的时候,教他们的先生姓朱,是一个脾气很温和的人。
    崔家兄弟走后,沈凌只看了一会儿书,并没有熬到快三更才睡下,而是二更的时候就睡下了。因为听崔家这两个兄弟说,书院这边不分冬夏,早上五时左右就要起床,五时半的时候用早饭,六时便要求学子们到达学堂。这可比郑家族学的作息时间严格多了。
    也不知是不是换了地方,还是心里有压力的原因,沈凌这天晚上并没有睡好。之前参加县试府试院试的时候,他也有过这样的情况。所以他让郑泽给他打来了一盆冷水,然后用冷水洗了洗脸,便觉精神了很多。
    洗漱完,郑泽已经给他端来了早饭。沈凌吃了两个素包子,喝了半碗粥,又休息了一会儿,觉得时间差不多了,便往学堂里走去。
    丙班学堂距离他所住的地方并不远,沈凌不过走了半炷香的时间,等他到了学堂,就发现学堂里一共摆放了四十多副桌椅。比他先到的十几个学子正在温习功课,头都不抬,丝毫没有留意到刚刚进来的是一个新面孔。
    沈凌也不好打扰他们,稍微等了一会儿,便等到了几个进来的学子,其中一个正是和他同住一排的郭安。郭安看见他,对他友好的笑了笑,沈凌就借机问他自己应该坐在哪个位置。
    郭安回说,坐在哪个位置都行。来得早的,就可以坐在前面的位置。来的晚一些,就只能坐在后面了。他说完,便拉着沈凌坐在一个稍微靠前的位置。
    沈凌看着郭安打开昨日讲的一本经书,心里想的却是怎么感觉回到了当初上大学的时候。
    很快就到了上课的时候,学堂里坐了四十来个学子,大多数人就像是没看见沈凌这个新面孔一样,只有少数人好奇的看了他几眼。住在他隔壁的几个学子,像谢荣都对他淡淡的点了点头。而崔寻章则过来打了声招呼才过去和相熟的同窗坐在一起。
    学子们都到以后,学堂门口就走进来一个穿着酱色直裰的先生,先往下扫了一眼学子们,在看到沈凌时也不过目光顿了一下,就开始拿出册子点名。
    沈凌直等到最后才听到自己的名字,忙和之前的学子们一样站起身朝先生行了一礼。朱先生微微点了点头,示意他坐下,便开始上课。这位先生与郑铭的风格完全不一样,郑铭是出题目让学生们自己作,然后指出其中的不好让学生们再修改一遍。这位朱先生则是出了题目后,很详细的给他们讲如何破题、承题等,每一个步骤该如何做,讲解的很清楚。
    一堂课下来,沈凌觉得收获很大。再上课的时候,朱先生接着原来的内容继续往下讲,一上午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下午的时候,朱先生便给他们出了一道题目。学子们做题的时候,朱先生便在他们的周围站一下或是停一下,这个时候,有疑问或不解的学子就可以向先生提出问题,先生都会耐心的一一解答。
    沈凌开始还有些不适应这样的写作环境,所以比平时多用了一倍的时间才写好一篇六百字的文章。文章交上去以后,学子们也不能走,而是要继续留在学堂里温习上午先生所讲的内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