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四坊地
初到王镇的人会觉得奇怪,这么长的好几条街,你却见不到有一家王记店铺,这街上根本没有一家姓王的,偶尔听到有喊王叔王婶的,也不是当街人,是来赶集的。满街上方记、李记、唐记、孟记的店面倒不少,江家铺子这几年一直在慢慢缩减,只剩两家了,方记的最多。常来这里的人当然知道,方姓人家占了这镇子的三分之二。那为何不叫方镇又偏偏叫王镇呢,这谁也讲不清。
初到王镇的人还有个觉得奇怪的地方就是,你出了街,走出二里,你看这地不错,问谁家的,人说是江家的,再出去二里,你看这庄稼也不错,问谁家的,人说也是江家的,你再出去五里,到那荒山野岭没了庄稼的地方,只见些放牛放羊的,你问,这也是江家的地?人说这不是江家的地,这牛羊是江家的。江家的地,方家的街是这里的一大特色。
凡到过王镇的人还会有两个让你难以忘怀的标志:一是江家大院,横跨两条街,前后各四个院,大小八个哨子楼,四长巷五短巷,正房八十八间,磨坊、油坊、染坊、马车房、木工房偏房六十四间。一色的青砖墨瓦朱漆厢门着是壮观。有人问江家大院在街哪头,人不会告诉你在哪头,只说你见到有哨子楼的就是。二是镇子西头的四大牌坊,都是宽三丈高二丈,雕梁画柱、飞厦走檐,孤零零的架在那里,自北向南一字排开,透着一种沧桑、一种荒凉、一种无奈,是谁家烈女得此殊荣?无证可考,是何年代何人修筑,无据可查。有人说没有王镇的时候这牌坊就立在那儿。不管什么时候,反正当下的男娃子们见了它想骂,女娃们看了它就想哭。不管现在人怎么想,它的确成了王镇的一大标记。有人问,再走多远到王镇,人会告诉你,你看到牌坊时就到了。
出了街向正西,走约一里路就是四坊地,地是方家的,因有四块贞洁牌坊而得名。这地土质硬,沙石多,不算什么好地,但一直让江君仁惦念了十几年,为了这块地,他把周围的薄地全都买到手了,但这二十几亩地却一直未能如愿,这几年他几乎是放弃了那些想法。可他的邱总管还记得他的心事,今年又让张安度去跑了几趟,给方家出到了比肥地都高一倍的价格,方恩岭就是不卖!要说是在王镇,若是邱总管有看上的物件,还真没有弄不来的。但这四坊地事,江爷专门作过安排,决不可硬来,即是弄不到手宁可放弃,也不能坏了江家的名声,江家的声誉比这地值钱的多!话尽管那么说,但那地的事还老在他心里忽隐忽现的搁不很下。这事镇上的人都知道。
大茶场子里经常有人为这争论。有的说“江家是有钱,但缺人,这方家可是这镇上的第一大姓,练家子也多,不好惹啊”。有的说,“这地姓江是早晚的事,张剪子坚持了七八年,他那地,现在还不是成了江家的寿地?你再练家子还能赶得上人家的枪杆子?还能比的上人家的银串子?”有的说“你们说的都不对?你以为江家看上那几十亩薄地?江家人是干啥的,那邱太监连娘们都不搂,他天天在琢磨啥?他在摁着算盘珠子算账呢。这账他算不过来?多出一倍的钱!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看重的不是那地,是地北头的双龙泉!”“那双龙泉好几年就没水了他能为这?不可能”,有人反对这种说法。还有的说,“据我了解,方家这地起初是不想卖,不管肥薄,地里有个泉眼不缺水,年年都有收成,但泉眼不吐水后,这地这几年几乎没什么收成,周围又都成了江家的,他方家想用水得经过江家地去老龙湾,那他就合不来账,所以去年就有意要卖,但他还真卖不了了,这会不是他祖爷爷拦挡。而是他那小妮子不干。你知道方恩岭现在听谁的?他才不听他祖爷爷的,他就听他那小妮子的!那小妮子精的,嘿,真是没法提了,天天把个方恩岭哄的哟,是眉开眼笑,她说啥他听啥,那女娃才十六岁哎”。有人也帮腔说,“我听说也是,他这小妮是不简单,说是还和他叔学了些功夫,咱这女娃子练那苦玩意的可不多,不过话说回来,还是他爹有主见,八岁就送到同县城她姨家读书,咱这有几个女娃八岁读书的?”有人提出唐家妹子就在外读书,七岁就去西安了,比方家女儿还早一年呢?“她那不是去读书,是跟她亲戚去学戏哩,顺便读点书,”有人反对道。有人又说,“女娃子家读书有个啥用?男娃子读也没见谁出息了?”另一个说“没用?江爷不是读书人?你张家三叔张安度要不是读那几年书,能在江家当大管家?读书是好事,就是个读起读不起,肯读不肯读的事。你看象江家少爷似的,可有钱,他读吗?刚才又见他领两个家丁去打兔子去了”。“哎,说到那方家妮子,谁知道她有婆家没?”“婆家?这样谁敢要,长的倒满俊的,你是没看她那双脚啊,象两把大蒲扇,别看能识文断字的,恐怕不好嫁人哟!”
这样的大茶场子镇子里只有两家,越是天冷,来这里闲聊的人越多,七嘴八舌的倒也热闹。这时有人又说话了:“哎哎,我说爷们,明天腊月十七,又是江府的“度施日”了,咱能不能也混个馍吃去?”“人那是给要饭的准备的,又不是给你准备的咋混?”“你个,你以为咱还比那要饭的强多少?不就是要饭的手里拿个棍,你肩上扛把锄吗?再说去了就能领到热馍,谁认的谁呀?去年江府上就蒸了十一笼,你以为都是要饭的吃了?再说,今年又是姓江的五十大寿,人家为图个喜庆,多个人少个人的保准没人管。”“我去,我也去,还有我”,好几个人都应。“三麻子,你咋不答腔?今年你不去了?你不再拿个馍去和江府上的丫头比比看哪个大了?”叫三麻的人从一个角落里腾地起来,话也不说,生气的往门外走。后面的人就哈哈笑着嚷:“麻子,别跑啊,今年那丫头肯定还在那,那胸前的肉团儿也保准比去年的大,你不会再挨鞋底了!”正热闹着呢,这时江府上有管事的进来了喊:“乡亲们,后天是江爷的五十寿辰,府上准备把院里所有的脏物打扫干净,院里的人忙不过来,邱总管开恩,一日当两日工开,四斤小米,谁愿去出马粪?”我去,我去,一阵乱后,江府上的人挑了八九个青壮年带着走了。挤了半天没挑上的说,“咱也就是挤着玩吧,别说四斤,就是四斤半我也不去,臭轰轰的,大年临近的晦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