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朋友
冯彪对生活的元气在一天天地恢复着,上班上到第三周的时候,他已经有心情用办公桌上的电话和他的朋友们联系了,最先联系的是江林和洪涛——当然,他不只这两个朋友,首先和他俩联系,大概是潜意识里有东西在做怪:这二人正好都是在杂志社工作的,和现在的他算是同行。
江林是他辞职前教过的学生,说起来也是他前妻的同班同学,对先锋文学和摇滚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课下老找他聊,进而成为朋友的。毕业时他应聘到本城著名的《少女》杂志做娱乐版块的编辑记者,接到他的电话便骑着一辆摩托赶过来了,在办公室小聊一会儿便带他到距此最近的一家肯德基吃午饭,言谈中对他突如其来如此之大的生活变故表现得麻木不仁,还和以往一样:一个劲地在说摇滚,说文学,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反倒令他感到茫然无趣。吃完午饭,江林将他送回社科院继续上班,自己也赶回位于省妇联的《少女》杂志社去了。
洪涛算是他毕业之后回到本城之后所结交的第一位朋友,年纪和他相仿,在一家青年杂志社工作。他们的共同爱好依旧是文学:具体为校旱。此人最大的梦想就是想成为一个名利双收的校旱家,可最让冯彪感到奇怪的是:想当你就写啊!但却老不见他写,整日游手好闲的,东逛逛西窜窜。他倒是在读了冯彪校旱的手稿之后,给了冯彪最早的肯定和最多的鼓励,冯在三年前的辞职就与此人的极力怂恿有关,他去南京出差组稿,在当地年轻文人的圈子里泡了半个月,带回来最大的一条信息是:那里能够写点校旱的都已集体辞职了,他们一个共同的理念是:不辞职怎么能写好校旱呀?这种煞是悲壮的决绝做法很容易打动冯彪,他听了之后就开始六神无主想入非非了,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他将自己前几年在写作方面无所成就的原因归结为没有辞职投入不够,于是便断然做出了那个重大决定。在这天上午的电话中,洪涛约冯彪下午下班后赶到他家吃饭,说:“朋友们都要来。”
冯彪大概知道他所说的“朋友们”是谁——但严格说来,那应该只能算是洪涛的朋友而并非是他的,他只是通过冯彪认识了他们而已,当然,洪涛是他的朋友,这是没有问题的。当他在这一天的傍晚时分到达洪涛位于青年杂志社里的家,敲开门,果然看见的是他料想中的那几位:一位是梦想成为大导演却连电影圈的边还摸着的公司职员,一位是梦想成为大学者却连一篇普通的学术论文都写不出来的大学讲师,一位是梦想成为大富翁却连一般的小生意都还没有尝试去做的待业青年,一位是梦想成为大气功师却不怎么练功的的图书管理员……他们的女眷也到了,其中两位的老婆正帮洪涛的老婆在厨房里弄饭,另两个老婆正在准备餐桌,这些大老爷们儿正坐在客厅里的沙发上吞云吐雾,畅谈梦想……
洪涛的家确实是座梦想家的乐园,空谈者的沙龙——这是他在六年前第一次走进这个家时就有的感受和印象,后来,在洪涛多次诚恳的邀请下,他带着前妻来过一次——她很不喜欢这个崇尚于空谈和做梦的氛围,现在似乎可以肯定地说了:她正是一个不相信梦想也看不起梦想家的女人。因为妻子的不喜欢,他便再没有携家带口而来,也就没有以自己的家庭加入这个家庭的结盟,只是单方面与洪涛个人保持着常相往来的密切关系,在辞职回家写校旱之后,他外出活动的时间少了,与洪涛的见面也大为减少了……
开始吃饭后的头一个公共话题便是冯彪的离婚,他们倒是七嘴八舌地给了他一些安慰:
在冯彪眼里,“导演”是这堆人里(除了洪涛之外)惟一好玩的人,他瞪圆了眼睛挥舞着拳头冲他说:“大好事啊!男人中年的几大幸事,你还没到中年就赶上了一件!幸福啊!”
几位女眷则热情提出要给他介绍“新老婆”,似乎每个手里都攥着个把不错的人选:一大半都是刚离婚的女人,还有个带着孩子的。
“各位嫂子,饶了我吧!饶了我吧!我还想多活几年呢!”冯彪拱手作揖,连连告饶,吐露的是心声。
洪涛好酒,不劝自喝,喝得很快,但酒量有限,饭吃到一半,他就面红耳赤地端着杯红酒,摇摇晃晃站起来,说起话来舌头也不大利索了:“我们这代人……心里头都装有六个字……‘光荣与梦想’……噢,是五个……我们这代人……是站在餐桌旁的一代人……是夹缝里头求生存的一代人……活得都不容易……不容易啊!”
冯彪有经验:每当洪涛说出这番经年不变的话时,就是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