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间述
一段间述
2004年至2008年 鸳鸯街的消失和康晓娴的爱情
2008年之前,有关苗丰的故事在盐川流传很广。
康晓娴觉得,自己差不多能感觉出苗丰的心情。
石海珊在讲自己的故事时,永远都会提到苗丰,而苗丰的讲述,基本是在康晓娴的引导下进行。苗丰每讲一部分,康晓娴会结合石海珊的回忆规整一个段落,再在茶余饭后转述些意思给她的同事和朋友,过一段时间石海珊和苗丰再讲一段,康晓娴再转述给别人听。当然,关于故事的来源,康晓娴只说是来自苗丰的回忆,而她转述出来的故事中,石海珊只停留在从前,没有现在。
听这些故事的人都是康晓娴最好的朋友,他们并不只为了听故事,他们在故事里感受很多东西,并及时指点康晓娴应该靠近苗丰还是应该疏远苗丰。
据朋友们观察,康晓娴已经爱上了苗丰——一位再也不画画的画家,一位不惑而惑的老男人,一位久治不愈的抑郁症患者。
2004年以后,苗丰没再拿过画笔,他把自己最后的组画并排挂在画室里,在那些画里找回忆,找自己的病根儿。2006年12月,一场六级地震袭击盐川,那天夜里,整个盐川都在摇晃。画室墙上的那排组画被震掉了两幅。苗丰在地震后的第三天去了豆沙关,他担心那里的悬棺也被震掉了,想去看个究竟。还好,苗丰看到了悬棺并没被损坏,“五尺道”也安然无恙,但豆沙镇的房屋倒塌得很厉害,砸死了好多人。
那场地震的震中就在豆沙镇。新华社和央视只报道了豆沙镇的伤亡情况,并没详细报道豆沙镇震后的惨状。苗丰在豆沙镇看到的是:鸽山街一片狼籍,自己少年时代住过的房子被震裂成两半,裸露着没来得及搬出来的家什……这是两年来苗丰第一次出门,本来已经调理得差不多的情绪一下子又变坏了,从豆沙镇回来后,他再次开始吃药。
2004年年初,康晓娴调到盐川电视台时,盐川镇刚刚变成盐川市。一次因为工作收集盐川资料,无意间在互联网上搜到了来自海外的“盐川回忆”,那位写回忆的人叫“Louise S”,写了很多关于豆沙镇和盐川的街景,还有写的十分含蓄的曾经的婚姻和爱情。
这个“Louise S”住在离慕尼黑很近的一个小镇。随后的几年间,康晓娴和“Louise S”用E-MAIL联系,与这个流落海外的盐川女人成了朋友。在彼此成为朋友之后,“Louise S”告诉康晓娴,自己的中文名字叫石海珊。
“家乡还有亲人吗?”当时康晓娴问她。
“如果他们还在,你帮我去看看他们。”石海珊说。
“他们?谁?”康晓娴问。
“我的儿子,苗营。还有他的爸爸,应该叫苗丰。”石海珊说。
“是那位画家?”康晓娴问。
“是。”石海珊说。
当石海珊的名字和苗丰联系在一起时,康晓娴愣了好半天,多年前关于石海珊的的传闻让康晓娴有些慌张。
世界真是太小了。几个月后,在一次采访中,康晓娴看到了苗丰的作品,后又遇到了名声显赫的苗丰。当然,康晓娴信守了对石海珊的诺言,关于石海珊的踪迹,没向苗丰“吐露半字”。
据林福山和巴巴老爹对康晓娴透露,被抑郁症折磨着的苗丰在和她相识后好了许多,不再像以前那么焦虑和绝望,变得乐观起来。林福山得知康晓娴单身,就笑着要给康晓娴说媒,并介绍了苗丰怎么了得。其实,康晓娴在苗丰身上有很多体会,他的厚重让康晓娴感到自己的单薄,她倒是愿意沉浸在苗丰的故事里,去看清并缩短自己与苗丰的距离。苗丰领康晓娴看他的组画,用足够的时间给她解读,让她认识一个男人更多的经历。
巴巴老爹很高兴,说苗丰在四十岁前一定是要找到个媳妇的,四十岁是个“坎儿”,要把握机会,别错过好事。苗营也高兴,他说他不在乎有个后妈,自己连亲妈都没有过,后妈就是亲妈,他支持爸爸去找幸福。
盐川镇变成盐川市,是2004年春天的事。那时,市区开始重新规划,蟠龙区的整个鸳鸯街被批准移建新区,老街迅速被拆掉,要修建蟠龙广场。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老百姓需要一些时间来习惯这种新建设,但形势不等人,只能过渡和开发两手抓。
蟠龙广场的广告牌子早早竖起,很醒目,牌子下面有个括号,写着“原鸳鸯街已搬迁至新区”。老鸳鸯街的市民们搬迁动作很缓慢,舍不得离开的老住户们盼望着政府能撤消这个规划,消极和无望中,人们也开始使用“蟠龙广场鸳鸯街”或“老鸳鸯街”的说法。市政府责令城建部门排出了拆迁的最后时限,街道两旁的建筑被一个个推倒,街坊们不得不走。拆迁令下达三个月后,残桓断壁的老街上只剩下了几户生意,当初最红火“鸳鸯超市”终于打出了“清仓处理”的招牌,当街最出名的老烧烤店“鸳鸯炉”也只能每天傍晚才点火开业了……
据林福山说,2003年下半年,苗丰已经出现典型的抑郁症症状,对身边的一切毫无兴趣,他不再理会“鸳鸯茶”的经营,不去关心生意有没有前途,鸳鸯街的搬迁好像和他毫不相干。他处在一种自我隔离状态中,总是去想自己的软弱和无助,并把经历过的事看成是自己的宿命。他钟爱多年的绘画成了他的负担,每次拿起画笔,他都得强迫着自己去完成。失眠已经让苗丰变得越发憔悴,他恨自己身上的消极感觉,却无法扭转自己。
林福山给苗丰开过很多药,但就算最好的三环类抗抑郁药和万拉法星、萘法唑酮,对苗丰的治疗作用也并不明显。病情最严重时,苗丰已经出现身体疼痛的症状了。林福山对苗丰说:“也许有一份爱情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会好起来。”苗丰苦笑着问林福山:“再让我身边出现个女人?在让我被强奸一次?” 林福山说:“你这抑郁症怕就是源于对女人的恐惧了。”苗丰说:“真的怕了。”
鸳鸯街要拆迁那段时间,苗丰也时常来鸳鸯街走走,有时候有口无心地来劝巴巴老爹早点搬家,有时候百无聊赖地到“鸳鸯茶”转一圈。巴巴老爹总是坐在街边的树阴下,看着苗丰日渐萧条的“鸳鸯茶”。他瞎琢磨,这“鸳鸯茶”要是能留下,改成“蟠龙茶”或者“蟠龙录像厅”也差不多……琢磨够了,老爹摇头叹气,现在的“鸳鸯茶”门可罗雀,打工的走了一多半了,老板根本不在乎了。
苗丰说,“鸳鸯茶”走到头了,就算还有生意,也最多能在老鸳鸯街上留一个月,政府已经贴出最后公告了。巴巴老爹说,那我得看着它倒,给它送终。
巴巴老爹是在1991年最冷的月份卖掉豆沙镇的房子搬到盐川跟着苗丰住的。“鸳鸯茶”那时还有何乾江和伍大顺在照看,前几年他们一个个离开了,苗丰也不愿意再招新人,巴巴老爹只好“出山”,为孙子照看这座“鸳鸯茶”,也关照着隔辈人苗营。十几年时光,老爹觉得自己像是棵树,根子扎在了鸳鸯街,他原以为自己可以在鸳鸯街寿终正寝,却没想到这又折腾开了。苗营已经上了大学,老人也越来越清闲,苗丰有时候劝老爹说,这次“折腾”都等于生活上了一个新档次,越折腾越享福,可巴巴老爹却没有上升到“新档次”的**,苗丰说,老爹也像是得了抑郁症。
“鸳鸯茶”的二楼,有巴巴老爹的一个房间,房间里有台1982年产的凯歌牌12英寸黑白电视机,频道旋钮上的数字早已经磨没了,老爹却能闭着眼睛在12个频道中找到自己想看的东西。鸳鸯街开始拆迁时,公用的电视线路早早被掐断,巴巴老爹让苗丰用日光灯管自己做了个简易天线挂在窗外,晚上依然看看老电视机里布满雪花的节目。这些日子,全街已经断电,一楼后院的发电机只在有生意的时候开动,那台黑白电视机,终于成了摆设。
苗丰对巴巴老爹说,您在发电的时候到小影视厅里一起跟着顾客看吧。老人说,影视厅里全都是吃喝嫖赌的片子,没有“新闻联播”。
2004年,巴巴老爹七十八岁。
拆迁那段时间,康晓娴每天都来老鸳鸯街,因为每天都看见巴巴老爹坐在路边,就认识了老爷子。康晓娴每次走到“鸳鸯茶”时,都会陪巴巴老爹一会儿,听老人说说南朝北国。后来苗营放暑假回到了盐川,有时候康晓娴也和苗营闲聊。
那几个月,康晓娴听了很多关于苗丰和“鸳鸯茶”的事情。她觉得过去的事很有意思,就写了一些,发给了石海珊。
对于鸳鸯街的拆建,康晓娴觉得很平常,那几个月只是看到一些住户在拖延,并没有出现上面所担心的暴力抗法现象。她一直用舒缓的语气面对镜头,报道那些进行中的事件,并不停地对盐川的发展抒发些憧憬。为了这场相当耗时的跟踪报道,她查阅了三峡大迁移时期的新闻宣传,借鉴了十年间的舆论导向,小心翼翼,力争让自己的报道万无一失。
康晓娴几乎每天都走访鸳鸯街的住户,那天走进“鸳鸯茶”的时候,误进了一个房间,被一幅画吸引住,那幅画好像刚刚完成,画板前的颜料还没来得及收拾,就那么散乱放着些赤橙黄绿,她看到了画下的署名,觉得自己看走了眼,但那署名确实是“苗丰”。她赶紧退出房门,给赶来看门守院的巴巴老爹赔不是,并得到了老人的证实,这“鸳鸯茶”的主人正是画家苗丰。
“您这什么时候搬啊?”
“等吧,十二催着我搬家哩,我可不是不搬,我是想最后再搬。”
“十二是谁?”
“十二啊,我孙子,学名叫苗丰。”
“啊,苗老师在这也有生意啊!他催您搬您也不搬?舍不得吧?”
“舍不得哩,十二说这次搬家生活是上了个档次,可我舍不得这老档次。”
“您这‘鸳鸯茶’是茶馆啊?”
“按理说算个录像厅了,这几年录像也没人看,就也卖茶卖咖啡什么的,有人点片子就放,营业执照上主业还是放录像。”
“是呀,这年头谁还看录像啊,家家都有DVD了。”
“变得快啊,这不,好好的一条街转眼就没了。”
“苗老师画室里那张画,画的是鸳鸯街吧?”
“是哩,他可能也舍不得这条街,画个画留着纪念哩。”
“老爹,我能拍下那张画吗?我是电视台的记者,这段时间正在报道鸳鸯街的事。”
“这你得问十二,他的东西金贵着呢,连苗营也不敢动,我可不懂那些。”
苗丰的画价值不菲,康晓娴在到盐川之前就知道,多年来这个名字就像盐川的文化名片一样被政府和民间不断亮相。康晓娴听到的传说是,苗丰一直身居小镇,用自己的画置办了房子、汽车,重建了盐川的艺术馆,并在上海和韩国都有投资,他画的画在香港拍卖会上曾拍出了天价,虽然近年来被抑郁症折磨,但仍然在指导和引导盐川文化的发展……康晓娴没想到自己会在这里遇到这位大名鼎鼎的画家。
那是康晓娴第一次看到苗丰的作品,只看了十几秒钟,却感觉到一种悲凉穿心而过,尤其是画中土黄色的墙体上那个只剩一半的、圈过红圈的“拆”字,令人窒息。
苗丰回到“鸳鸯茶”的时候,康晓娴还没走。她赶紧自我介绍一番,又对自己误闯画室的错误检讨了一番,然后提出了拍下那幅新画的请求。
“那幅画没画完。”
“我看您已经签名了。”
“是,原本我也以为画完了,可它确实没画完,也许它得换个新的背景,我还把握不准,不在状态,得琢磨一段时间。”
“背景不是这条鸳鸯街吗?”
“小背景当然是鸳鸯街,可我觉得要加的是大背景,比方加一片悬棺。”
“我想采访您,做个关于鸳鸯街搬迁的专题。”
“还是别采访了。你要是想拍这幅画,我画完后请你来拍,登报也没问题。我这画思路很乱,‘鸳鸯茶’走到头了,我心情也不好。你知道,‘鸳鸯茶’在这存活了近二十年呢。”
康晓娴觉得,苗丰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拒人千里,也没表现出很抑郁,虽然他没答应接受采访,但这样的大画家,这么痛快就答应了她给新画拍照,实在让康晓娴没想到。她有点手足无措,在接苗丰递过的茶时,手竟有点发抖。
后来巴巴老爹对康晓娴说,那天他看着自己和苗丰说话,心里高兴,上楼的时候脚步都轻快起来,他边走边伸出手指掐算了几下,还有几个月,苗丰满三十六岁。
巴巴老爹算孙子“子丑寅卯”和通常的算法是不一样的,他总是从苗丰的十六岁算起,十六岁加一轮是二十八岁,再一轮就是四十岁。在巴巴老爹看来,苗丰的转运是从十六岁开始的,而后来接二连三的败运全是因为苗丰自己没走好路,老爹不相信有什么抑郁症,他一直觉得苗丰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女人,一切败运都会烟消云散。巴巴老爹一直盼望着苗丰能在四十岁之前找到女人,他觉得康晓娴和苗丰“有门儿”。
那天苗丰让康晓娴在画室里坐坐喝杯茶。不远处又传来推土机的声音,接着烟尘四起,又有房子被推倒了。“鸳鸯茶”微微颤动了一下,苗丰的画也跟着抖动。康晓娴发现,这时的苗丰表现出几分狂躁,他的眉头渐渐皱起,脸色开始阴沉,他好像忘掉了画室里还有一个人,只把眼神定在自己的画上,他拿起画笔蘸了灰白色颜料,从画面的右上方开始涂抹,画面上那片盐川城区的背景瞬间变得支离破碎……
康晓娴不知道苗丰的表现是画家找到灵感的表现,还是抑郁症中心烦意乱的表现,有点害怕,悄悄退出了苗丰的画室。她看到轰鸣的老鸳鸯街的尽头,挂着夕阳。
公元2004年8月26日上午九点,四辆卡车停在鸳鸯街32号——“鸳鸯茶”门前,准备搬走苗丰所有的家什。
苗丰摆上一张竹桌几个竹椅,端出茶壶和一堆特制的陶碗,在每个陶碗里放进两种叶片,屏气冲沏。他把每碗茶亲手递给大家,巴巴老爹、儿子苗营、留守到最后的茶师傅、来送行的林福山和妻子苏静、几位街坊、开车的四名司机和几名装卸工,还有康晓娴。苗丰给大家讲这“鸳鸯茶”的来历,说是几百年前的僰人有过一对双胞姐妹,同年同月同日生,身高、相貌都一模一样,这对姐妹同嫁给一家大户,一个做了二房,一个做了三房,而不久这家大户开始衰败,眷仆四散,只有这对姐妹对家里不弃不离。后来老爷和太太故去,她们仍然在经营着门户。僰人被灭族之前,这对姐妹在盐川闹市开了个书画场维持生计,书画场专供鸳鸯茶,曾经名噪一时。那生意开了十几年,僰人在九丝山被赶尽杀绝后,两姐妹隐姓瞒名逃进深山,只留下了这门叫鸳鸯茶的手艺……苗丰说,当初鸳鸯茶的茶碗都是盐川当地土窑烧的,就连招牌上的字也是盐川秀才写的。
“这些碗是僰人时期的?”康晓娴问。
“不是。僰人时期的碗我只掏弄到一个,照猫画虎,烧了几百个赝品用来做生意,现在这招牌上的字也不是原版,我写的了。大家喝了这碗茶,我这生意就算打住了。”苗丰说。/>
“爸,要不我们到新区再开一家吧,就开‘鸳鸯茶’,茶馆,不经营别的了。”苗营说。
“不开了。没当年的录像厅就没这个‘鸳鸯茶’,现在录像厅被淘汰了,单开茶馆生意也不会怎么样。该停了,一生一世的东西都难求,求生生世世的东西就更难求,哪有个完?”苗丰说。
康晓娴拿起茶壶给大家又续了一些水,倒茶的时候思想有些偏,觉得自己像女主人,这一想让她打了个激灵,茶水溅在了手上。苗丰拿出些餐巾纸递给她。
虽然相识不久,但康晓娴觉得自己和苗丰确实有些“微妙”。后来林福山告诉康晓娴,苗丰对他说,那天发现她悄悄退出了画室,苗丰好像体会到了一种久违的东西,这种体会他只和石海珊在一起的时候有过。林福山对康晓娴说:“你好像让苗丰有感觉了,至少苗丰比以前爱说话了,面对你的时候,苗丰能讲许多情绪饱满的话,能表现出很多开朗和乐观来。”
其实那天康晓娴也被苗丰作画的表现“震”得不轻,苗丰忧郁和狂乱样子让她心动不已,她很奇怪自己竟然会对一个“病态”的男人有感觉,走出画室后连续几天,她总是莫名其妙地想着那幅被涂抹的画,莫名其妙地想着苗丰挥笔的样子。她发现自己鬼使神差地和苗营滔滔不绝,甚至去红着脸想了想自己能不能做一个大男孩儿的母亲,然后又鬼使神差地去问林福山,“抑郁症病人能不能治好、会影响什么、能不能结婚”……
2004年,康晓娴二十七岁。
苗丰讲的关于僰人“鸳鸯茶”的故事更让康晓娴觉出自己的单薄,她想尽力靠近一个艺术家的思路,从僰人到悬棺,从豆沙镇到鸳鸯街,再到苗丰的那幅透尽悲凉的画……她觉得自己面前有一层无法丈量的厚度。
“苗老师,那幅画……后面的悬棺画好了吗?我还没拍……”
“你真想拍那幅画?用一幅画和几张老街道照片在能做出什么专题来呢?怀念?遗憾?”
“那还能表达什么呢?”
“这样吧,你等一段时间,我在新区的画室需要重新布置,布置好了我才能接着画,好饭不怕晚嘛,到时候我打电话给你,你去看看再决定做不做你的专题,或者怎么做你的专题。那幅画只是组画中的一幅,最后一幅。”
“组画?”
“是,一共八幅,一些是我生病前的构思,一些是我得抑郁症后画的,基本上都是画面混乱思路交错那种,我是想叠放,像电影画面那样叠放,鸳鸯街可以叠放在悬棺中,僰人可以叠放在鸳鸯茶中,你看这鸳鸯街倒了,这块地上就叠放着很多影像。”
“其实要是早下手拍个DV就好了。”
“人没有这种先见之明啊,不然,早就不需要绘画这手艺了。”
鸳鸯茶渐渐变浓时,开始异香飘荡。那味道是混合出来的,清香里搅拌着阵阵苦味,能直透肺腑。几名站在门前喝茶的装卸工干脆坐在了台阶上研究着碗里的茶叶,并小心翼翼地询问苗丰这茶叶的来头。
“茶叶就是一般的绿茶了,碧螺春铁观音都可以,加进去和绿茶‘配鸳鸯’的,是一种长的很小却味道极苦的野菜,据说这种野菜是那对僰人姐妹从九丝山上带下来种植的,僰人认为这种叫‘峭菜’的植物可以健身。”苗丰解释说。
康晓娴也低头去研究鸳鸯茶,看到的茶水几乎变成了深褐色,和陶碗的颜色融合了,陶碗里隔开茶叶和峭菜的“陶壁”几乎被深褐色的茶水“淹没”,只剩下水面上的一条曲线,这就好像一种意境,是一种沉淀后的意境,很神秘,很厚实,那种厚实就像苗丰的画一样。
太阳有些毒辣,装卸工们刚搬了几件家具就已经大汗披身。康晓娴给大家再次倒茶,把茶递给苗丰时,苗丰正把一个像框小心翼翼地放进卡车驾驶室里——那是一个简单的装饰品,像框只有普通杂志那么大,但很厚,里面镶的是一块褐色的残片,给人很破碎的感觉,没做任何修饰。
“这是什么东西?”
“录像带。”
“怎么这样?”
“是用录像带做的一个物件,后来碎了。”
“算个纪念啊?”
“这就足够了。”
“您的录像厅一定发生过很多事……”
“二十年啊,鸳鸯茶可以继续喝下去,鸳鸯街可以在新区建,录像厅却和我们告别了。就好像,悬棺留下了,僰人消失了。”
“我看您的感情都在这段历史里了。”
“二十年是个什么概念啊?二十年,我从青年变成了中年,小苗营长大成人,二十年,足可以让谁谁死掉,让谁谁走得无影无踪。”
那天,康晓娴看到苗丰被阳光直射着,脚底下的阴影只剩下一尺长。远处近处的老鸳鸯街光秃秃的,路边的树木早已经被砍掉了,街上留不住多少阴凉了。烈日下的男人目光深邃,那种神情让康晓娴莫名其妙地怦然心动。她说不出心动的理由,只觉得这可能是命中注定的心动。
康晓娴为自己的感觉脸红。她想自己可能真的爱上了这个大自己9岁的抑郁男人,多年来她一直在同龄男子那里找不到感觉,她的恋爱总是无疾而终,她想,自己等的大概是这个苗丰?
公元2004年8月26日下午三点,“鸳鸯茶”空了,卡车早已开走了。康晓娴陪着巴巴老爹坐在街边的红砖堆上,看着两台刷着黄色油漆的机械慢慢靠近,后面跟着一群头戴安全帽的民工。一台吊着重锤的机器把铁臂挥向了“鸳鸯茶”的三楼,一面山墙应声而倒,溅起轰天泥尘,然后那镑重锤又挥向二楼,楼板瞬间塌下,左右墙壁也轰然落地。推土机把大铲对准了砖砾,吼得黑烟冲天,震人心肺……
“我们走吧,这里尘土飞扬的……”
“走吧,看不清楚啊,我听得出来,都倒了。”
康晓娴想说“这里已经变成了故事”,终于没说出口,她想,泥尘没能覆盖住鸳鸯街繁杂的信息,那些信息连接起来,绝不仅仅是些故事。
2005年2月的第一个周末,春节的气氛在新区已经十分浓厚。在林福山的撮合下,康晓娴和苗丰终于在盐川新区新鸳鸯街的一间茶馆里开始了第一次正式的恋爱约会。林福山夫妇陪着苗丰一起赴约。他们把苗丰交给康晓娴,便要了一壶茶,坐在了远处。苗丰用茶馆里的茶壶和茶叶,加上了自己带来的“峭菜”,泡了一壶浓浓的鸳鸯茶,他把深褐色的茶水斟给康晓娴,也斟给自己,飘起的异香和温度便慢慢融化了两人的画家和记者身份。这次,康晓娴没有像往常那样谈鸳鸯茶,也没对僰人和悬棺的故事好奇,她想,人到中年的苗丰应该成为自己惟一的故事。
那天康晓娴的脸很红,看着眼前这个男人,终于开口说了连自己也不敢相信的话。
“苗老师,我可以……在你家……和你……们一起……过年吗?”
“行啊,你愿意的话,有什么不可以?”
后来林福山告诉康晓娴,他们在赴约的路上一直提醒苗丰放松,不要再去想女人给他带来的不幸,也不要去想日后会发生什么,只去感觉此时此地和一个女子交往的乐趣……但康晓娴看得出来,苗丰非常拘谨,显然,他在紧张地控制自己。
“鸳鸯街不存在了吗?”石海珊问。
“已经没了。我发几张它最后的照片你看看吧。”康晓娴说。
“他的抑郁症好些吗?”石海珊说。
“还好,在渐渐恢复。”康晓娴说。
2006年的地震过后,石海珊和康晓娴的E-MAIL来往十分频繁,石海珊不停地问地震的事情。康晓娴之前曾经劝她悄悄回来看看,但她觉得自己已经不属于盐川了。而这次地震石海珊如此关注,康晓娴觉得她的根仍然在这片土地上。本想再邀请她回来,却终于没说出这个意思——如果说先前康晓娴对她的邀请是“无意”的,那么如今康晓娴多少有些小女人的自私,很怕石海珊的出现会影响到自己和苗丰的距离,甚至,让自己瓜葛上更大的麻烦。
石海珊是谁,康晓娴已经完全清楚。十几年的如意旅店凶案,在没抓获石海珊之前,永远不可能结案。当年的洪少爷至今还躺在医院里,他的母亲为找石海珊,公开悬赏五十万元,盐川警方几次被洪家骂得狗血喷头,苗丰的生意被洪家派人打砸了很多次……当石海珊第一次告诉康晓娴自己的名字叫石海珊时,康晓娴的心像是要从喉咙跳出来一样,她怎样也不能把“Louise S”和石海珊重合在一起,她不知道怎样和一个凶犯说话,也说不清楚自己那种状态是兴奋还是恐惧。那时,她已被石海珊的文字打动多时,石海珊对盐川的感情处处体现在文字里,那种细腻和缠绵触动了康晓娴的神经,她已经把这个女人当成了知己。突如其来的东西,让她不知道怎么面对。
“你应该知道我是谁。”石海珊说。
“我知道。”康晓娴说。
“你可以当我只是‘Louise S’吗?‘Louise S’的全称是‘Louise Sheng’。”石海珊问。
“我不知道。”康晓娴说。
“给我一段时间,我需要忏悔。”石海珊说。
“十几年的时间,不够你忏悔?”康晓娴问。
“这忏悔要用一生时间才够,我现在是想把余下的忏悔提前。”石海珊说。
“然后呢?”康晓娴问。
“然后自然应该给人一个交代,给自己一个交代。”石海珊说。
康晓娴一度陷入压抑和混乱中,甚至是陷入一种痉挛当中。知道“Louise S”就是石海珊,让她感觉自己像凶犯的同党一样。和苗丰的相识,康晓娴又被一种莫名的感觉笼罩,她想,这种完全没有先兆地被卷入一个事件,像是苗丰总提起的那个“宿命”。
对朋友们说些关于苗丰的故事,在康晓娴看来,十分“皮毛”,那些被她隐藏起来的东西——比如“Louise S”就是石海珊——时刻纠缠在她心里。
康晓娴很想记录一些和苗丰有关的故事。她至今仍然理不清这个男人的脉络,那些交织在一起的脉络对她太有诱惑力了。她想尽自己的能力记录下来。苗丰讲的很精细,石海珊的回忆也足可以作参照——她讲得也很细。康晓娴想自己应该能写下来,写了,再从字里行间找他,找自己。
康晓娴想,自己是记者,是该记录的人,至少应该记录自己的心惊肉跳、自己的矛盾、自己的走向或趋势。
苗丰和僰人有说不尽的“缘分”, 康晓娴还不知道他讲的那些悬棺、“鸳鸯茶”是一条起什么作用的线索,也不知道录像厅的二十年算不算苗丰故事的主线,或者,也许,苗丰曾经的那些女人……比方石海珊……是主线。
康晓娴只知道,苗丰要始终贯穿在他自己的故事中,他就是个活生生的主线。
除了石海珊,康晓娴从苗丰那里还听到很多女人的名字,赵元红,乔春兰,何香萍……但康晓娴始终认为,在这些女人中,石海珊是不可替代的人物,并不仅仅因为她是当年的凶犯。作为苗丰现在的女朋友,这些女人的名字中康晓娴只在意石海珊。石海珊是用E-MAIL讲给她从前的故事,她的文字很平实,她说她已经想开了自己这么多年的经历,既然背上的十字架无法放下,索性扛着它,让它镇住内心,求得个心如止水的境界。石海珊的话,让康晓娴觉得这个故事中,她有可能像苗丰一样,贯穿始终。
苗丰并没有达到石海珊的叙述“境界”,他在讲故事的时候虽然控制着自己,却能让康晓娴体会出波动不断的情绪,康晓娴一直去尽量理解让他情绪变化的根源,但她知道自己的理解有可能出现偏差,毕竟她小苗丰近十年,没有过他的那种经历。
朋友们也时常在一起谈写作,很多人都写了很多年,他们崇尚的是写,写一个不伦不类的东西也不怕,都是像去描写一簇树根的蔓延一样,自然主义一些,写实主义一些。他们说,摸不清脉络的时候,就直接敲打出带写作“痕迹”的文字也未尝不可。
康晓娴觉得,自己能写。
林福山问康晓娴是不是要写关于苗丰的,康晓娴说,没写过,不知道写出来是不是。她说,真愿意苗丰的故事只是。
2008年春,康晓娴为了感情而付出的体力使她开始疲惫,她对苗丰说,我们结婚吧。苗丰已经四十岁,似乎还不太能确定是不是应该开始新的婚姻生活,康晓娴的诚恳让苗丰很感动,他说,结婚吧,我们恋爱的时间有些漫长了。
“S姐,苗丰,很慢。”康晓娴E-MAIL给石海珊。
“很多年前,他就是个好人,如果他没变,值得你嫁。他经历的多,快反倒不正常了。”石海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