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王彦顺当天晚上就来到王志勇家。王志勇正在屋子里看书,听他说完刘承彦的想法后当即就答应了。
    “那你接着看吧,我先去找两个人把果园值班的换下来。另外你把果园剪枝的事重点考虑一下儿,咱们过两天开个碰头会。”
    王彦顺说完就走了。
    王志勇一直把他送到了大门外。
    王志勇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果树技术员,主要靠的是他的上进好学和敬业精神,也和他生活中几个偶然事件有关。
    王志勇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在果园上班,那时的果园比不得生产队,是要按入园早晚论资排辈的。
    入园的第三年冬天,县林业局和副食品公司要在旧城村果园举办一次为期七天的果树冬剪培训班。
    那年西古城村果园一共安排了三人参加:一名技术员,一名技术队长,还有一名技术骨干。那时王志勇是  远不够这个资格的,可到了临出发那天那位技术骨干突然感冒发烧去不成了。当时的技术队长赶巧碰上了王志勇,就临时抓了他的差。
    那年的果树冬剪培训班是县林业局长董书仓亲自安排和主持的。
    董书仓四十多岁,高身材,黑红脸,是个说话粗鲁、爱开玩笑,工作却很认真的人。
    董书仓毕业于河北农大,上班第一年就被派到了北里厢公社任革委会副主任。有次他到下边检查工作时,   发现有好些生产队在麦地里点种了玉米却不浇水。
    那时因经常停电,柴油也供应紧张,人们就干脆来它个靠天吃饭。在一次公社的万人大会上,他对着麦克风大发雷霆:“你们把棒子粒儿扔到黄面土里就不管了,它想发芽发不了,根儿也扎不下去,你那不是让它去受罪去了?”他的话音刚落,就引得全场人捧腹大笑。“让棒子粒儿去受罪”也成了当时的名人名言。
    后来,他升任了农业局长。
    一开始农业局的人们都有点儿瞧不起他,有的消极怠工,还有的打他的小报告,他们都认为他这个土里巴几的人是不会有什么能力的。他就装作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不知道,慢慢地一步步开展工作,一直到把农业局搞得有声有色,还给人们解决了好多家庭问题。可就在他刚觉得可以松一下儿心的时候,又要调他去林业局当局长。农业局副局长为此组织全局职工给他开了个欢送会。就在副局长拿着发言稿,带着感情讲他为农业局作出的贡献时,他突然站起来说:“别他妈念了,我刚来的时候你们一个个打我的小报告,现在又猫哭耗子假慈悲!”
    这个副局长愣了一下儿,随即就笑了,说:“你这他妈小子,不知道好歹!”
    紧接着全场的人都笑了。
    他自己也笑了。
    他站起来接着说:“我再跟你们说点儿实惠的,趁着新局长还没来,你们有什么事儿求我就赶快说,晚了我可就没权了。”
    到了林业局以后,时间不长就又弄出了点儿更可笑的事儿。有一天上午,他带着男女职工好几个人去下乡。女职中有两个还是他的大学同学。他们骑着自行车一路说说笑笑就猜起了谜语。当他们来到北环就要出城时,他看见前面有两只配在一起的狗,就突然说:“你们猜我一个吧。”
    “你说吧。”他的一个女同学说。
    “四耳朝天,八爪落地,中间转轴,两头冒气。”他刚一说完就有几个男职工笑起来。
    他的那两个女同学认真地猜了老半天猜不着,就问他:“老董,是什么?”
    他骑着自行车骑出去好一段才回过头来指了指路边的那两只狗说:“你们看……”
    他的那两个女同学又想了老半天才反应过来,一个骂他:“老董,你个王八蛋!”另一个骂他:“董书仓,你个狗日的!”
    他却飞快地骑着自行车——就像占了多大便宜似的——“嘿嘿”大笑起来。
    这一次学习,他一天想当两天用,白天把时间安排得紧紧的,晚上还要求人们讨论到十二点。可当他第四天晚上写完当天的总结去检查各小组讨论时,却发现各个小组没一个人谈正事——都在讲女人。把他气得弄着他的这些下级一顿臭骂。可没有人怕他,也没有人生他的气。“老董,要不你也来一个!”有人还站起来朝着
    他直起哄。
    不严肃也有不严肃的麻烦,后来,他实在没办法就让人们睡了。可就在他回住屋路过果园的牲口棚时,从门缝里看见炕上有个人正趴着写什么东西,就推门走了进去。
    屋里的电灯很亮,炕上是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中等身材,长得很俊气。他一看见他就把面前的三个本子藏到了身子底下。
    屋里有一股很浓的骡马粪的气味儿,一匹马见他进来就“咴咴”叫了两声,其余的牲口都“咯嘣”“咯嘣”地吃着草。
    “你是哪村的?”他看眼前这个人有点儿陌生。
    “西古城村的。”这人爬下炕,站直腰,就像个小孩子似的很尴尬的用身子挡住了自己的三个本儿。
    “你刚才在写什么?能不能让我看看?”
    “没……没写什么!”这人越发显得不知所措了:“都……都是胡乱记了一些东西!您想看……就看吧!”他说着就慢慢把身子移开了。
    董书仓走过去:这是三个厚厚的精装的笔记本儿,他拿起其中的一个随便翻开了一页:
    一九七四年四月十八日,晴。
    西北风二到三级,气温十到十八度。
    今天是美夏的花蕾期,雪花梨的初花期,鸭梨的盛花期。
    山楂红蜘蛛出蛰调查:一号树38头,二号树35头,三号树40头。
    梨实蜂虫口密度调查:鸭梨卵花率百分之三十五,雪花梨卵花率百分之二十五。
    梨黑星病为害预测:“乌码”千分之零点五——轻预警。
    苹果白粉病……
    董书仓大吃一惊,他从本子的头一页一直翻到了最后一页:这是一本一九七四年的全年气象和病虫害防治纪录。
    他没轻易说什么,把这个本子轻轻放下,又重新拿起一个:这个本子记载的是关于修剪方面的一些事情,其中分析了东北、河南以及河北各省修剪方法的利弊,还有自己的看法。
    “你是西古城村的新任技术员?”董书仓问他。
    “不是。”
    “村里准备培养你?”董书仓又问他。
    ; “没……没有。”小伙子摇摇头。
    “那你费这么大劲干什么?”
    “不……不干什么……”小伙子用一只手摆弄着衣角,尴尬的一时都不知说什么好了。
    “不干什么?不干什么你记这些干什么?”
    “我……我喜欢果树!”这个小伙子很腼腆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那你叫什么名字?”董书仓的脸上有了点儿笑容。
    “王志勇。”
    “啊……王志勇!”
    董书仓再没说什么,把本子放下就走了。他今年通过地区林业局争取了两个去河北省昌黎果树研究所学习的名额,学期一年,是从栽培、植保两个方面学习果树技术的。
    他当即就选定了王志勇。
    他第一个选定的人是他女儿董建菊。
    可他女儿不想去。
    他知道女儿高中毕业后一直在等着他给她安排个好工作,还知道他女儿的一些同学都安排到了公、检、法以及银行什么的,他也不是安排不了,他是想让女儿“女承父业”……
    王志勇能去成也让他费了一番周折。
    当时的村革委觉得这样的好事——相当于去读中专——无论如何也轮不到王志勇。
    可董书仓明确表示:村里如果不安排王志勇就取消西古城村派人去学习的资格。
    结果村里也只得认可王志勇。
    王志勇和董建菊能去成让董书仓长长出了一口气。
    王志勇和董建菊是在这年春节刚过就蹬上去河北省昌黎果树研究所的列车的。
    那是王志勇第一次出远门,他久久地趴在列车窗口,怀着一种忐忑的兴奋,一路观赏着沿线的村镇、城市和迷人的山山水水。
    董建菊就坐在他的对面,她看着这个见什么都好奇的乡下人不时地撇撇嘴。
    列车载着他们一路飞奔。
    河北省昌黎果树研究所是当时河北省的最高果树学府,并闻名中外。那里有六、七十年的二人合抱的苹果树,百年的梨树,好吃难栽的樱桃,树荫能覆盖住一亩地的核桃。更重要的是那里有“全国十八把剪子”之一的栽培权威李玉秀,闻名遐迩的病虫害专家肖振汉。并且北依碣石山,南邻渤海湾,东接秦皇岛,西界滦河……
    一开始董建菊真有点儿瞧不起王志勇,呆头呆脑,和她一说话就脸红,甚至不敢和她在一块儿吃饭。后来,经过长时间接触,才慢慢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河北省昌黎果树研究所的主食是高粱米。
    王志勇和董建菊去了不到一个月,班里一些胃弱的同学就开始退学。慢慢的,董建菊同宿舍的三个女生也开始走了。两个月后全班退学的达到了十个,董建菊同宿舍的三个女生也走完了。
    “我也受不了了!”有天中午,董建菊端着半碗高粱米干饭找到了王志勇。
    “你也这么娇贵?”王志勇不无遗憾地看着她。
    “你以为我能和你一样啊?”董建菊完全没想到他会这样和她说话,一下子就生气起来。
    “要不……要不我们自己做饭?”王志勇看着董建菊那种既难受又不甘心的样子,突然想了个主意。
    “自己做?……怎么做?”董建菊不明白他们既没有炉具又没有炊具,能用什么做?再说她从来就没做过饭,他是个男孩子,肯定也不会做,这不等于白说吗。
    “我们先去买一些炊具,然后再买一些米、面、蔬菜。如果你同意,咱们就在你的屋子里偷着装一个电炉子……”王志勇说到这儿就有些局促地看着她。
    董建菊怎么也没想到他这个傻哩巴叽的人还能想出这样的主意,她心里高兴,但却赌气似地看着他说:“那我可不会做,我只能吃现成的。”
    “我会做……让我来做。”
    王志勇见董建菊同意了,高兴得什么似的,当天中午就上街买了个电炉子,还买了米、面、蔬菜和一应炊具。当天晚上他们就吃到了香喷喷的小米饭、馒头和炒菜。
    “还可以吧?”王志勇问董建菊。
    “嗯,还可以。你在家里也经常做饭吗?”董建菊一面满意地吃着一面问王志勇。
    “有时候做,不经常做。以后你想吃什么就告诉我,我反正什么都吃。”
    王志勇和董建菊一接触时间长了才敢慢慢正视她的眼睛:董建菊是个身体略显孱弱的的姑娘,长着小巧的鼻子,很好看的嘴巴,一双灵动的大眼睛。唯一让他不安的是她看他时老爱带着鄙夷的神情。
    “你每晚都去图书馆吗?”董建菊把一大勺子菜放到嘴里,吃相很不好看,嚼了一会儿问王志勇。
    “嗯。”
    “那以后我也去。”
    从那天以后两人就一起吃饭一起上课,还一起去图书馆。夜深了王志勇就把她送回来,并且在门外边看着她熄了灯再回去。
    董建菊从那时起也开始注意王志勇:王志勇是那种猛一看不怎么样,仔细看却很受看的人。他两眼黑白分明,五官端正,虽然一说话总是流露出憨态,但憨态中又带着让人放心的忠厚、善良。他的笔记本每一页都记得工工整整,为了加深对一些病虫害的印象,还爱加上特别像的图谱。做饭时菜总是洗了一遍又一遍,锅碗
    瓢勺也弄得干干净净。虽然没穿过什么好衣服,但总是很合身,而且一尘不染。
    “我们一起去北戴河玩儿一天怎么样?”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星期天,董建菊突然问王志勇。
    “那……好哇!”王志勇原定这一天是要去图书馆的,但觉得董建菊难得有这样的好心情,就答应了。
    那是他们来这里天气最好的一天,天空格外的蓝,微风徐徐吹着。他们走出果研所,坐上火车,不一会儿就到了北戴河。从火车站出来又坐了一会儿汽车就到了北戴河海滨。
    这时海边上已到处都是人,天气虽然还不太热,但四下里已打起了许多阳伞儿。沿路有很多卖工艺品的,还有几家戳着牌子照相的。他们看了会儿沿海的小洋房就径直走到了大海边。
    清澈的海水轻轻拍打着岩石,不知名的水鸟疾迅的贴着水面飞来飞去。王志勇在海边拣了一个琥珀色的贝壳,吹了吹上面的沙子就送了到董建菊面前:“送给你,怎么样?”
    董建菊哼了一声,接过来看了看就装到了兜里。
    王志勇又站到一块儿更高一点儿的岩石上看了会儿大海就问身边的董建菊:“问你个问题行吗?”
    “你问吧。”董建菊这几天心情非常好:最近胃病好了,又有王志勇陪着,自己也逐渐喜欢上了果树,爸爸又不时来信鼓励她,她觉得自己都变成了小公主。
    “人们都说海平面、海平面,怎么我看着这海平面不是平的,怎么像是圆的?怎么越往远处看好像越高呢?”王志勇又看了一会儿大海,回过头莫名其妙地看着董建菊。
    “啊,你上地理课时没学过地球是圆的?”董建菊一边用手梳理着被海风吹乱了的头发,一边很奇怪的看着他。她觉得他这个人说不定是有点傻,不然怎么能连这点儿道理也不懂呢?前几天和他一起爬山时他看着山顶上的一棵树一看就是老半天,还问她山顶上既没有水又没有土,树为什么还能活着?她反问他你们村边上不
    是就有山吗?他说他们那儿的山什么也不长。她就告诉他这些树的根能分解岩石。
    他听了竟愣了好半天。
    “你是说……地球就只有这么大?”王志勇看着远处虽然越来越高,但两边又明显低垂下去的弧线,摇摇头,又点点头,然后若有所思地看着她。
    “什么这么大那么大?你这个人可真是的!”董建菊既听不懂他说的话,又跟他解释不清,有点儿生气了。
    王志勇看她生了气,脸红红的,突然想一发再气气她,就说:“你急什么?说不定你也不懂吧?”
    “我不懂?我怎么会不懂!我怎么说也比多念了三年书!”董建菊老气横秋地看着他
    “那你念书的时候,是不是净考零分儿?”
    “你胡说!”董建菊真有些生气了,狠狠拿眼瞪着他。
    “我胡说?我上学的时候姑娘越好看成绩就越不好!”王志勇也学着她的样子撇了撇嘴。
    “你还敢笑我?”董建菊气得真想找个什么东西揍他一顿。
    “同志,跟你们合个影好吗?”就在这时,一个脖子上挂着照相机的中年男子顺海边儿朝他们走来。
    “我们不照!”他们两个人几乎同时说,说完又几乎同时红了脸。
    “我是国营照相馆的,我有工作证。你们照了我会按时间、地点给你们寄过去的。你们看今天的光线有多好,合个影吧,我一定会给你们照得非常好的!”
    这人看了看天又看了看他们。
    “我们不照!”王志勇又说了一句就想走开。
    “我们真的不照!”董建菊也补充说。
    “不会耽误你们多长时间的,很快就会好。好容易来趟北戴河,怎么说也得合个影吧。你看人家谁不照个像。”这人不知道他们真正不想照相的原因,以为他们时间紧,想赶路,就进一步跟他们解释。见董建菊没有太反感,就自作主张地动手去摆正他们的位置:“……对了,面部要和阳光成四十五度角,朝这一边一点儿……你们两个要站得近一些……对,就这样!”说完,就好像生怕他们跑了似的,后退几步就举起了相机。
    “我们真的不照!”王志勇又想走开。
    “不要动,好啦,好啦……注意!”这个人这时已经把相机对准了他们。
    董建菊抬头看了王志勇一眼说:“那就……照一张吧!”说完就低下了头。
    王志勇的脸一下子就红到了耳朵根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