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6节

    日期:2017-03-1120:59:15
    2017-03-08
    【关键词:满者伯夷;中国人的礼物;中世纪的马来世界】
    可以肯定的是,除了驱赶元军所带来的信心及声望以外,满者伯夷还从这支远道而来的中国军队那里,得到了更加先进的武器及战术思想。要知道,虽然之前南洋已经与中国大陆有了长期而密切的经贸关系,但包括火器在内的战争武器,即使在在中央帝国内部都属严格控制的,输出就更加难了。这次爪哇之战,可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遇。
    中国人当然不会主动传授自己的战争经验了。与中国远征军的合作,以及后来的缴获是满者伯夷战力提升的关键。受袭而被迫撤退的元朝军队,不仅损失了大半陆军,也不得不放弃了大量船只和武器装备。有记录表明,爪哇远征军虽然借助季风顺利回到了中国,但出征时的两万中国人,最终只剩下了5000余人。损失的人员当中,有相当部分被迫滞留爪哇。一如当年的怛罗斯之战后,被俘的唐朝军人为阿拉伯及西方世界带去了造纸术一样。爪哇远征军中被俘的技术人员,也不得不再次做了一次技术传播。
    在船帆上加装一条条横向的硬质桁条,是中国帆的特点。除此之外,中国人还发明了可以帮助船只灵活转向的尾舵。这些设计,都出现在了满者伯夷的船只之上。这无疑能够为满者伯夷远洋能力加分,并使之有机会成长为一个贸易帝国。更为重要的变化在于,那些爪哇远征军被迫抛弃的大炮(包括仿制品),开始部署在了满者伯夷的战船上。
    苏门答腊岛与爪哇岛农业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二者在地缘属性上原本有很大的差异。简点来说,三佛齐王国的农业非常不发达,却海上能力很强;爪哇岛的情况则是反过来。尽管爪哇岛在农业及人口上都更占优势,但海岛地区具有的天然开放性,却限制了爪哇政权的扩张空间。毕竟不仅每一个岛都是一个天然的独立板块,岛屿内部也会因漫长的海岸线,而更易分割成一个个拥有独立出口的政治体。
    如果能够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只要能够攻取或者封锁被征服对象的港口,通常依赖这些港口进行贸易的内陆地区,都会选择臣服于征服者。当然,征服者本身一般并不会强行去改变岛上的政治及至地缘结构。政治上派驻个总督、经济上能够收取贡税,就算是满足统治需要了。一定要做到更深一步,很可能在一个点上的消耗,就足以拖垮一个帝国。
    现在有了中国人送来的礼物,爪哇人终于得以补上自己海洋短板,并开启自己的征服事业。不过三佛齐并非满者伯夷征服的唯一目标,基于松散的统治结构,征服三佛齐本身,并不意味着原本视其为宗主的那些属国,就天然会服从于新领导者。更何况在三佛齐衰弱后,原本纳入其政治体系的那些国家,早已回复到了独立状态。
    先来了解下,地理及地缘政治层面,满者伯夷舰队都有哪些需要征服的对象。用一句话来形容满者伯夷的雄心,那就是“已知的马来人覆盖区”,简称“马来地区”或者“马来世界”。在地理上包括有: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婆罗洲)、苏拉威西岛、爪哇岛四个大岛及其附属小岛组成的“大巽他群岛”;与爪哇岛隔海峡相望的巴厘岛,及其以东至帝汶岛(东帝汶所在岛屿)一带的“小巽他群岛”;苏拉威西岛与几内亚岛之间,盛产香料的马鲁古群岛。
    以今天的地缘政治格局来说,满者伯夷帝国当时所希望征服的“马来世界”,就是印尼、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东帝汶五国所覆盖的区域了。受印度文明影响深远,是这一地区当时在文明层面的最大特点。统治阶层是采纳了印度教或者佛教信仰,还是坚持原始宗教信仰,客观上是文明与原始分类的主要标准。这一标准也导致在地理、种族、语言分类上,应该也属于“马来世界”的菲律宾群岛,还不属于当时认知的文明“马来世界”范围。
    没能处在东西方贸易线上,是菲律宾人还处于蒙昧阶段的直接原因。不要为这点感到惊讶,要知道当时离东亚文明更近的台湾岛,当时的情况也是如此。直到1521年,麦哲伦帮助西班牙人发现菲律群岛,才算是为南海东北部的这片岛屿,打开了通往世界的一个新窗口。当然,如果没有这次地理发现,菲律宾几乎肯定也会完成伊斯兰化进程,并成为以伊斯兰教信仰为文化内核的新“马来世界”,或者说“马来-伊斯兰世界”成员。
    对于今天的印尼来说,满者伯夷当年所规划的帝国蓝图,几乎就是今天“马来-伊斯兰世界”的翻版。如果这个曾经击败强大中国的东爪哇政权能够成功的话,那么作为印尼的地缘政治源头,实在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同时满者伯夷的征服,也为我们了解这伊斯兰化之前,这些岛屿的地缘政治状态提供了帮助。
    先来看看满者伯夷本部,也就是爪哇岛的情况。在满者伯夷崛起于东爪哇,并向中、西部扩张势力之时,最不满意这种情况出现的就是它的近邻“西爪哇”了。三佛齐王国的衰弱,也让西爪哇政权重获独立,其代表性王国叫做“巽他王国”。爪哇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那条著名的“巽他海峡”,以及大、小巽他群岛之名便是来源于此。
    爪哇岛的东、西地缘差异,在印尼现在的民族结构中也能看出。在印尼2.6亿人口中,源自爪哇中东部的“爪哇族”位列第一,占比将近一半;位列第二的,就是分布于爪哇岛西部的巽他族,人口也有4000万。这种情况的形成,与爪哇岛内部长期东、西对峙的地缘政治格局有关。而爪哇族人口优势,又能从侧面印证满者伯夷等东爪哇政权的成功。
    狭长的岛屿结构,是爪哇岛东西地缘差异形成的基础原因。在同样狭长的苏门答腊岛,这种情况也有所体现。三佛齐王国的统治核心,是岛屿东南部的平原地区,深入陆地的河流,为三佛齐王国开展海上贸易提供了有利帮助。基于其明显的海洋属性,三佛齐对对岛屿的西北部,依托山地的内陆地区则控制乏力。在满者伯夷的征服目标中,存在于今北苏门答腊省地区卡罗王国,就是苏门答腊西北地区的政治代表。与三佛齐倚重海洋贸易不同的是,卡罗王国经济中农业比例要高得多。
    前面我们曾经解读过,面积较小的爪哇岛之所以能够在人口上拥有巨大优势,得益于岛上遍布的活火山。在热带雨林气候区,过度的雨水很容易造成表层土壤的矿物质流失(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这些不时喷发的火山,能够为岛上经常性的补充肥沃的火山灰。相比爪哇岛,苏门答腊岛的活火山数量要更少。支撑岛屿存在的高地,是一条沿苏门答腊岛西侧延伸的山脉——“巴里桑山脉”。苏门答腊岛上的活火山,便集中于这条山脉的中段。其中比较知名的,包括有北苏门答腊的锡纳朋火山、西苏门答腊的默拉皮火山(在21世纪先后爆发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