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6节
日期:2016-08-1322:06:40
2016-08-12
【关键词:纳米布沙漠,骷髅海岸,副热带高压带,好望角】
水是生命之源,对于大多数探险者来说,沙漠都算得上是极危之地。即使开拓的是一条海上航行之路,沿海沙漠带的存在也会对人类的探索决心造成致命影响。一直以来,西撒哈拉地区延绵上千公里的沙漠海岸,都让从海路探索黑非洲的航海者感到绝望。在迦太基/罗马时代,来自旧大陆海洋贸易者,就曾经沿摩洛哥海岸线向南进行过尝试。一直到两千年后的15世纪中叶,葡萄牙人才算替整个旧大陆文明,跨越这条沙漠海岸“发现”西非。这其中最致命的因素是没有人告诉你,这片沙漠的尽头在哪里。
在摆脱撒哈拉沙漠的影响之后,葡萄牙人接下来的探索之路可谓是顺风顺水。尽管葡萄牙王国在政治上对黑非洲并没有企图,甚至将接下来的探索、开发工作承包给了商人,但利益才是最好的驱动力。仅仅用了不到30多年时间,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的葡萄牙人,就完成了从塞内加尔到安哥拉,长达6000多公里海岸线的探索工作。王室与承包商的合同当中,除按比例上缴贸易收入外,承包者还必须每年为王国探索100海里海岸线。简单计算一下我们会发现,这份合同算是被精确执行了(1海里约等于1.852公里)。
任何方法都有其两面性,虽然商业探索在效率上有其可取之处,但计算商业风险也是商人本性。最简单的案例就是,如果突破西撒哈拉沙漠海岸的工作,没有得到恩里克王子所代表的国家机器支持的话,葡萄牙人将很有可能失去大航海时代启动者的荣誉。现在,在黑非洲西海岸的商业探索持续了30多年后,同样的问题又摆在了葡萄牙人面前。因为,它们在同样的纬度又碰到了一条沙漠海岸。这条沙漠海岸就是之前提到的,覆盖纳米比亚海岸线的“纳米布沙漠”。后来喜欢用土特产来标注岸线、水域的葡萄牙水手,也为这条海岸取了一个特别的名称——骷髅海岸。
骷髅当然不是受葡萄牙人青睐的商品了,这个名称所透露出的,是葡萄牙人对这条海岸线的恐惧感。不过在北半球面对环境相仿的西撒哈拉沙漠海岸,葡萄牙人也没有如此暴露出心中的恐惧感。由此看来,这段航线应该还有其它令航海者感到恐惧的因素存在。事实上,沿途缺少天然补给地的影响,更多体现在探索时期。在探知沙漠海岸的长度之后,随船带足补给品便可有效的规避风险。对于后来的航海者来说,纳米比亚海岸线最大的风险在于,变幻莫测的风向和风力,缓急不定的洋流以及暗礁。试想一下,一旦船只在海风和洋流的作用下不幸触礁,侥幸逃生的水手好不容易游到岸边,却发现面对的是一片极度干旱的沙漠(还有不少船只残骸和人类遗骨),会是什么样的绝望心情,你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这条海岸会有“骷髅海岸”之称了。
仔细观察纳米布沙漠在地球上的纬度,会发现它与北非的撒哈拉沙漠位置其实是相对应的,主体都存在于北/南纬20°——30°的区间内。再进一步扩展视角的话,就会发现这个包含南/回归线(23°26′)在内的区间内,并不仅仅存在这两片沙漠。包括纳米布沙漠东部,主要分布于博茨瓦纳境内的卡拉哈里沙漠;阿拉伯半岛的内夫德/鲁卜哈利沙漠;南亚次大陆的塔尔沙漠(印度大沙漠);北美墨西哥的奇瓦瓦沙漠;南美智利沿海的的阿塔卡马沙漠在内的世界主要沙漠,都在这个区间。这条横跨回归线的沙漠地带,也由此被称之为“回归沙漠带”。然而就中国人自身的感受来说,这一区间内的气候,应该属于温润多雨的亚热带气候,北回归线南北更是植被茂盛之地。为什么那么多著名的热带沙漠气候区,却又都同时存在于这个区间内呢?如此“巧合”用元芳的话说就是:此事必有蹊跷。
一片土地属于什么样的气候类型,本质是一个温度和降水的问题。就这些身处热带地区的沙漠而言,降水稀少无疑是它们成为干旱之地的共同原因,而这一切又是由一种常见于气象预报中的气候现象——副热带高压(又称“亚热带高压”)所决定的。解读这一专业气象名词的来龙去脉,相对有些复杂。简单点说,就是这条脊线主要在南/北纬20°——30°之间摆的高压带,在冬季会使得气流下沉,并向纬度低、气温高的赤道地地区输送,水气在这种情况下难以凝结成雨;夏季的风虽然是由低纬度向高纬度输送,却又是从内陆往海洋方向刮(信风),没有办法为陆地带来水气。因此造成覆盖之处成为干旱之地。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其它因素影响气流的话,在副热带高压的作用下,处在这个区间的中国南方以及印度中北部,这两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地区,本来也很有可能成为“回归沙漠带”成员的。
最终让东亚、南亚这两个人口、文明昌盛之地,免于成为不毛之地的原因,在于与将这两大板块连接起来,并为二者提供依靠的那片“极地”——青藏高原。水气多处于距离地面3000米以内的空间内,而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很显然,如此海拔和体量的一片高原,将对在地球大气环流造成重大影响。体现在气候上,就是为东亚大陆和南亚次大陆这两个“例外”,带来了两股方向不同的季风及充沛的降水。其中为东亚输送水气的是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为南亚服务的则是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
日期:2016-08-1322: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