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4节
对付一个模块式的政治体,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化它的内部矛盾,然后各个击破。在罗安达站稳脚跟的葡萄牙人,最终也是这样做的。公元1665年,葡萄牙人终于通过战争,迫使曾经强大的刚果王国分裂,将自己的控制线延伸到了刚果河下游。土著人的“恩东戈”就此变成了葡萄牙人的“安哥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刚果王国这个政治体就此消亡了。退回刚果河北岸的刚果王国,实际直到柏林会议之后,才消失于地缘政治舞台的。
尽管在葡萄牙人之后,荷兰、法国、英国等国相继尝试过对通过中非海岸线进行贸易,但在地缘政治层面都没有造成过重大影响。19世纪中叶,法国人在加蓬湾的登陆才是造成本地区地缘政治结构变化的直接原因。登陆加蓬的湾的法国人,在加蓬湾建立了一座安置被解放黑奴的“自由城”,也就是今天的加蓬首都利伯维尔。从技术上看,这一时期已是奴隶贸易的尾声,以解放黑奴为名,政治介入非洲未开发(瓜分)地区,成为一种新的政治正确。与英、美两国在“胡椒海岸”,建立“自由城”弗里敦(塞拉利昂首都)、利比里亚(自由之国),并取得相应利益一样,法国也人凭借“自由”之名,成功的在西非沿海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法国人到来之前,大部为热带雨林所覆盖的加蓬地区,基本还是处在部落时代(与胡椒海岸的情况类似)。洛佩斯角以南地区,名义上属于刚果政权的势力范围。然而一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刚果人的真正统治区,是在刚果河流域下游(北岸)。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将黑非洲作为海外扩张重心的决策,以及比利时在刚果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探索,对法国造成了强烈的刺激。为了避免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刚果流域为他人所取,法国人开始由加蓬地区向刚果河流域强势渗透,以图在刚果盆地争夺占中占得先机,与此同时,德国人也从喀麦隆东南,透过刚果河上游的桑加河,向刚果盆地渗透。
1880年德国人完成了对“法属刚果”的占领,德国人控制下的喀麦隆,也成功的在刚果盆地插入了一只脚。其中法属刚果的成果最终体现在地缘政治上,就是造就了位处刚果河中游-乌班吉河下游(刚果河上游河流)以北的刚果(布)。之所以会有个如此纠结的名称,是因为“刚果”二字所蕴含的巨大地缘政治价值,让独立后“法属刚果”与“比属刚果”都不愿意放弃这个标签,而是分别为自己取了个“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名字。其中“比属刚果”曾经在1971年更名为“扎伊尔”(刚果河又称“扎伊尔河”,意为“大河”),但在1997年又改回曾经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单纯从在刚果河流域的占比来看,面积7倍于法属刚果的比属刚果,执念于“刚果”这个标签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这却给其他吃瓜群众出了一个难题,以至于必须把二者的首都简称标注在国名后面,才能够在字面上区别出二者来。
刚果(金)和刚果(布)两国在地缘政治上的纠葛,并在仅仅体现在字面上。观察地图的话,大家会发现,两国用来区分彼此的首都,位置都正处在刚果河中下游的地理分割点上。也就是说,刚果(金)的首都金沙萨,与刚果(布)的首都布拉扎维之间,仅仅隔了一条刚果河。基于二座城市在本国的政治中心地位,飞往刚果地区的航班在其中一个机场起降后,通常还得飞过“宽阔”的刚果河,到另一个首都上下乘客。更由于两国国名太过雷同,以至于一些初次到此的国际乘客,会搞错目的地提前下飞机。鉴于两个城市分属两个国家,邻居关系很多时候还不怎么好,下错飞机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麻烦就可想而知的。
按照法国人的想法,是非常希望能够控制整个刚果河北岸地区的。然而在葡属西非(安哥拉),已经控制了刚果河口南岸的情况下,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所谓的“比属刚果”就没有出海口了。虽然比利时的实力无法阻止法国人这样做,但德、英等暂时没有办法直接染指刚果盆地的欧洲大国,肯定是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出现的。1884末年开启的“柏林会议”,核心议题其实也就是为了解决刚果河下游的归属问题。最终在这一问题上被孤立的法国人,并没有能够染指刚果河的出海口,所谓的比属刚果在刚果河口之北,拿到了一段南北宽仅40公里的海岸线,以及向内地延伸约290公里的一条刚果河北岸邻土。
阻止法国人染指刚果河口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葡萄牙人的介入。当法国人开始从加蓬地区向刚果河扩张时,已经在刚果河口之南经营了两百多年的葡萄牙人,自然也坐不住了。基于葡萄牙人的实力,像法国人那样的大举扩张显然是不现实的。不过在争夺刚果河口的问题上,葡萄牙人却还是有地缘优势的。几乎与法国控制“法属刚果”同时,葡萄牙人也在刚果河口之北,也通过与土著居民达成保护协议,占得了一块殖民地。
很显然,葡萄牙人的做法阻断了法国南下刚果河口的进程。只是任何一个国家独占刚果河口,都不符合其它国家的利益。在一片维护比属刚果出海权的声音中,葡萄牙人并没有能够在柏林会议上,把刚果河口之北的这一小块土地,与自己的“葡属西非”相连。比属刚果在得到出海口的同时,也刚果河之北、两个刚果之间割裂出来一块面积仅7200多平方公里的“葡属刚果”——卡宾达。对于一些中国人来说,“卡宾达”一名倒也不能说完全陌生。一种原产自卡宾达的天然药材——卡宾达树皮,当下正在坊间流传有神奇功效。
卡宾达树皮是否真有药用效果,并不是我们所关心的。基于飞地性质的卡宾达与安哥拉本土并不相连(且有海岸线),它在葡萄牙帝国体系内的地位一直不太确定(是否应归属于葡属西非管辖)。这块飞地所天然具有的分裂倾向,亦使卡宾达在1975年宣布独立为“卡宾达共和国”。尽管安哥拉政府很快控制了卡宾达,但直到今天卡宾达人依然在用各种方式尝试独立。
事实上,如果卡宾达人在柏林会议前,有机会把自己的命运交给法、葡、比之外的欧美国家,他们今天肯定就已经获得独立地位了。就像原来“西属几内亚”的赤道几内亚了。当然,从非洲政治格局来看,目前以开发自然资源(森林、矿产)为主要经济来源卡宾达是否独立,其实也并不是很重要的事情。欧洲殖民者基于自身利益博弈,对非洲地缘政治格局所造成的混乱,才是这部分内容解读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