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9节

    日期:2016-06-2618:43:48
    无可奈何花落去——写在英国脱欧公投之后
    英国脱欧公投的结果终于出来了,很多朋友希望我能对此事有个评论。已经很久没有写时评了,原因是“地缘”推导出来的结果,需要一个较长时间段来验证。之前曾经说过,在大历史范畴中,半个世纪或者说一甲子的时间,方能看出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若是每月甚至每周必得去找个热点来写,就会变成套路。不过这次英国脱欧一事,无论如何都算得上是地缘政治层面的大事件了,所以还是会正式写文评上几句,只当是纪念这个特殊的时刻。
    今天我们看到的欧盟,直接起点是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6国签订的,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为“欧洲共同体”的《布鲁赛尔条约》。从1967年7月这个生效点算来,欧洲人在欧洲统一的推进道路上,恰好走过了半个世纪时间。英国人此时的退出,也标志着欧洲统一事业进入了新的阶段。
    坦率说,在这次公投之前,我本人认为卡梅伦可能会涉险过关的,就像上一次苏格兰独立公投的情形一样。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是,脱欧派这次以微弱优势取得了胜利。这更加验证了,地缘理论必须在大历史的范畴中来推导结果。需要注意的是,微观的“意外”,宏观的必然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就像项羽当年如果在鸿门宴中杀了刘邦,势必会推迟新统一王朝建立的时间(尤其在项羽只有称霸之心的情况下),新生的朝代也未必叫汉朝,但中央之国进入帝国时代的进程,却是必然会开启的。另一个更近的案例是,基于克里米亚之于俄国的重要性以及乌克兰的弱势,俄国“拿回”克里米亚实属必然。这个过程中的“意外”之处在于,已有“大帝”情结的普京,二步并作一步的完成了这一过程(正常应是克里米亚先独立,再谋求合并)。由此俄国所必须接受的现实就是,不得不与西方进入“小冷战”阶段。
    有些评论者认为,英国这次脱欧是一次黑天鹅事件。不过这件事在战略层面绝非毫无先兆、不可预知的黑天鹅事件。纯粹从英国的地缘属性,以及入欧之后的种种作为来看,英国脱离欧洲是在“情理”之中的,意外的只是以这们简单多数的做法,草率的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从这个角度看,卡梅伦将来在承担的历史责任,不会比让苏联休克式解体的戈尔巴乔夫要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他日此二人若有缘相聚,最好有个汉学家在边上帮他们译上此诗句,只是不知能否品出个中滋味。
    玩笑归玩笑,现在说正事。在“新世界岛”理论中,美国、欧洲、俄国、中国、印度,被定位为这个星球上五个一类地缘政治板块。以当下的地缘政治格局来看,美-欧依然保持着“一主一辅”式的盟友关系,而衰弱后的俄国与崛起中的中国,则达成了背靠背、相互支撑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至于印度,则依旧得意于自己左右逢源,不选边站队的态度。有些朋友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在世界的焦点都被英国脱欧所吸引时,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以中、俄为核心的“上合组织”,正在低调的召开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六次会议。若干年后的历史研究者,应该会很容易将两件事情联想到一起,后者“团结互信”的会议主题,与欧亚大陆另一端的景象,对比不可谓不鲜明。
    在美欧同盟中,英国所承担的角度是非常重要甚至不可替代的。一方面,英国是欧洲的一部分,也是三驾马车(英法德)之一;另一方面,英国又是一个纯粹的海洋国家。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包括新西兰)这些系出原英属殖民地的海洋国家,保持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在英国甘愿给美国做副手的前提下,英联邦宗主的身份对于海洋国家联盟的合作来说,作用不可谓不微妙。
    从美国的角度来说,位居欧盟核心圈的英国,很大程度充当着它代言人的角色。在美-欧同盟关系中,美国需要英国来帮助彼此协调共同的利益,更需要英国在战略上,防止欧洲整合之后的势力过于庞大,以影响“一主一辅”式的联盟关系。事实上,美国的这一做法,与英国自“英法百年战争”结束(退出欧洲),在欧洲大陆一直秉持的平衡战略如出一辙。只不过,取代英国充当海洋势力核心的美国,自身已然强大到,可以控制一个适度整合的欧洲(而不像英国那样,需要一个分裂的欧洲)。问题是,一旦英国完全被孤立起来之后,经过短暂阵痛期的欧洲,在法-德双核的主导下,很有可能就此和美国的利益渐行渐远。
    事实上,对英国之于欧盟的貌合神离,法、德一直是十分纠结。技术上看,一个试图进行整合的地缘政治板块来说,以共同货币为标志的经济整合,以及人流、物流壁垒的打破是必须做到的。作为欧盟三驾马车之一的英国,不加入欧元区(保留英磅)、申根条约(不取消相互之间的边境检查点),将其海洋国家或者说拒绝融入大陆的岛民思维展露无疑。现在英国自己要求退出,固然会对欧洲一体化造成负面影响,但就欧洲整合这个长期目标来看,并不是坏事。
    当然,无论是三核还是双核,但凡牵扯到联盟关系,整合起来总是会有更多的内部利益关系需要协调。甩掉英国之后的法、德,虽然不一定天然就能把欧洲组织起来,但不用再顾忌英国搅局、轻装前行“法-德”,最起码不会做的比之前更坏。换句话说就是,没有英国的欧洲未必能够完成“政治统一”的终极目标,但有英国在的欧盟,却是一定没有这种可能性的。
    在克里米亚事件后,更加与西方世界隔离的俄国,心态应该是最轻松的了。不过,俄国人当然可以坐看欧洲的笑话,其它国家却也不必是羡慕,毕竟作为一个孤独的旁观者,俄国已经沦为全球地缘政治舞台的配角了。同样不得不接受这个定位的,还有正在原始积累(包括政治、经济层面)道路上的印度。世人更关注的,是中国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短期来看,在全球化的今天,一个经济结构的主要支柱之一,推倒重来必然带来额外的成本,几乎所有世界主要国家,在经济上都是英脱欧的受害者。盲人摸象式的评判,很容易找到短期利空(比如在英国的投资缩水),来导出“英国脱欧,中国或成最大输家”一类的标题。
    从中国崛起的命题来看,在一个充满竞争和合作机会的世界里,中国需要主动做到的有两点:一是避免孤立,在经济和政治上融入世界。这一点,通过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进程(包括加入WTO),以及付出极大代价获得了二战成果(联合国五常地位),中国已经做到了;二是避免内部出现各种形式的分裂。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大危机,出现在1989年。在此之后,虽然崩溃之声仍然不绝于耳,但技术上已经不会再有当日的险恶环境了。
    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之后,关注其它除在第一阵营中的地缘政治板块,是否有衰退迹象才会变得有意义。否则即使机会出来,抓住机会的也未必是你(比如内部一直没整合好的印度)。回到刚才的话题,欧盟内部整合受挫、美欧联盟的稳固度出现隐忧,对中国是否利好呢?答案是肯定的。问题并不在于,出现裂痕的欧洲是中国的对手,还是潜在的合作伙伴。在一个充满各种竞争的世界里,即使对方你的的合作伙伴,也不代表它的强大会对你更有利。一个可视的典型案例,就是对于中国来说,衰弱的俄国显然比强大的苏联更适合做小伙伴。
    至于统一欧洲对中国利益影响的问题,前些日子欧盟否决中国明年通过WTO原则,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一事,倒是可以提供一个观察窗口。假如欧洲不是有一个欧盟从更高层面,为整个欧洲发声,而是各国独立与中国商谈这个问题,中国很显然有机会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部分或全部达成自己的目标。虽然欧盟暂时并不会分裂,但已经决定从欧盟退出,并寻找在其它市场获得机会补偿的英国,已经不必再与欧盟保持一致的步调了。
    再说下英国此举对其自身的影响。日不落帝国虽然已经不是第一阵营的地缘政治板块,但作为联合国五常之一,它内政外交的重大变迁,还是会对其它国家造成一定影响。其影响力,在级别上大体与东亚的日本类似。卡梅伦本人的不幸之处,他太轻视民粹情绪对于公投结果的影响了。苏格兰独立公投的涉险过关,并不能掩盖在公投问题上的决策性错误。事实上,卡梅人应该感到幸运的是,苏格兰独立公投没有放在脱欧公投之后,否则内部各区均为留欧派占优的苏格兰,一定会独立成功。即使如此,在脱欧之后,苏格兰独立依然还是成为了大概念事件。苏格兰人几乎在第一时间,就将第二次独立公投提上了日程。更要拿的是,北爱尔兰也是留欧派。潘多拉魔盒已然打开。脱欧公投如果只是英国衰弱、分裂的第一张牌,那么卡梅伦在英国历史中的定位,就可想而知了。
    最后说下“公投”的技术问题。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参与政治讨论,大多数人只会是从自身可视的利益出发(甚至未必符合自己的长远利益),来评判事物的对错。在普惠制的选举条件下(对选举人不做政治素质的遴选),非理性思维总是会更占容优先,也更容易煽动选举人的情绪。基于这个客观事实,决定是否独立或者脱离欧盟这类重大议题时,绝对原则多数(2/3通过)会比简单多数原则(1/2)的使用,更具实质公平度。只不过,当“民主”被绝对公平原则绑架之后,简单多数原则的使用,更容易被视为“政治正确”的象征。
    2016.6.25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