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6节

    日期:2016-05-2323:20:36
    2016-05-23
    【关键词:西非,尼日尔河,金盐之路,西非水塔】
    与欧洲整体趋向于一个平原的地势有所不同的是,整个非洲更像是一个高原大陆。不过提到高原,大家也不必联想到青藏高原那种“世界屋脊”般的海拔。事实上,非洲的地势整体还是比较平坦的,大部分的土地处在海拔500——1000米的区间。与欧洲的情况类似的是,非洲的高大山脉占比也很小,并同样分布于大陆的边缘。从地缘角度来说,整个非洲可以简单纵向的划分为阿拉伯非洲和黑非洲。其中干旱的撒哈拉沙漠,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因。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地带,撒哈拉沙漠几乎覆盖了北非全境,面积超过900万平方公里。一山一水,即: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脉(马格里布),与东北部的尼罗河下游(埃及),是撒哈拉北部的两片绿色之地。这一地理背景也造成了一个后果:从埃及和马格里布地区,成为了打通跨撒哈拉贸易通道的两大起点。这其中,由于尼罗河所具有的天然绿色通道功能,以及红海航道沿途补给的便利,使得古埃及的历史,很早就通过水路与东部黑非洲联系在一起了。今天我们在确认古埃及人人种的时候,会有诸多困惑之处(比如壁画上的人物会有多种肤色),也正是来源于这种早期的地缘交流。
    相比之下,从马格里布地区向南开拓贸易通道的时间,就要晚的多了。需要说明的是,在以方位划分非洲时,一如“东非”这个概念,不包括阿拉伯化的埃及、北苏丹一样;“西非”这个地缘标签也同样不包括同样属性的马格里布地区。这两个阿拉伯属性明显的区域,与利比亚一起被统称为“北非”。再细分的话,马格里布地区也可被单独被称之为“西北非”。以现在的地缘政治结构来看,主要就是摩纳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三国。至于“西非”的位置也很好确认,上宽下窄的非洲大陆,西向突出了一片上起阿拉拉斯山脉、下至海岸线(几内亚湾)的土地。除了马格里布国家以外,直至几内亚湾的国家,都可以被纳入西非的范畴。这其中包含有:西撒哈拉、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冈比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尔、尼日利亚等16个大陆国家(地区),以及群岛属性的“佛得角”。
    前面我们也说了,在葡萄牙人沿海南下之前,摩尔人已经先期开拓了跨撒哈拉贸易通道。现在的问题在于,虽然理论上任何物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对象,但距离越长、路程越艰险,对利润的要求也就越高。在伊比利亚,基督教国家可以向邻近的摩尔人国家出口粮食,不过将这些大宗商品用骆驼运送到撒哈拉以南,显然是不会太高利润的;反之,类似中国的丝织品、香料,南亚的香料、宝石,这些体积较小,却又价值颇高的商品,就很能刺激贸易者的冒险神经了。
    很显然,马格里布地区跨撒哈拉贸易的前景,取决于它西非地区有没有类似的产品。那么摩尔人开拓西线跨撒哈拉贸易通道的动力是什么呢?之前的内容其实已经给出过答案,那就是“黄金”。同样的,输往西非的商品中,也需要有一个具备类似属性的产品充当核心。这个商品我们也很熟悉,那就是盐。由于长期未能掌握制盐技术,非洲尤其是西非所需的食盐,需要从文明发达的地中海地区进口。对于马格里布的摩尔人来说,跨撒哈拉贸易通道是一条“黄金之路”;而土著黑人来说,则是一条“食盐之路”。结合双方的核心需求,我们也可将连通非洲南北两大世界的贸易通道,称之为“金盐之路”。
    对于地中海的情况,我们已经有很深的了解了,探究摩尔人出口西非的盐到底是自产还是转口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垄断这些用量很小的生活必须品,足以产生高额的利益。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感到陌生的黑非洲,倒是很有必要借这个机会,来探究一下它的地缘结构。就今天的主题来说,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到底是谁把这些黄金开采出来的。又或者说,摩尔人和葡萄牙人的贸易对象是谁。
    “水是生命之源”,先来看看是哪些山、水哺育了西非大陆。整个西非地区并没有特别高、大的山脉,其中比较明显的突出部有两个区域:一是靠近西海岸,位于今天“几内亚共和国”境内的富塔贾隆高原、几内亚高原;二是与几内亚湾东部拐点相接的乔斯高原(尼日利亚境内)、阿达马瓦高原(喀麦隆、尼日利亚边境)。总的来说,这几处山地体量都不大,相比之下阿达马瓦高原的体量和海拔更占优势。不过就西非板块来说,最有资格成为西非核心山地的,却是最西端沿海的富塔贾隆高原。
    富塔贾隆高原位于几内亚的西端,海拔并不高(仅900多米),体量也不算很大。如果放在西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脉,或者东非的埃塞俄比亚高原旁边,至多只能算是延伸出来的一小片丘陵地带了。然而这一小片“丘陵”,却有着“西非水塔”之称。充沛的降水,是富塔贾隆高原高原成应传奇的基础。横贯西非的“尼日尔河”水系便是发源于富塔贾隆高原,然后一路向东,最终受到阿达马瓦高原的阻拦,南下注入几内亚湾东部的。
    这条流域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的西非第一大河,年径流量在整个非洲的水量也能够排在第三,仅次于东非的尼罗河与中非的刚果河。富塔贾隆高原与阿达马瓦高原都为它的流量作出了重要贡献。事实上,在大西洋水气的作用下,富塔贾隆高原与同样临海的阿达马瓦山的迎风面,也是整个非洲大陆降雨量最多的区域,年降水量能够达到3000毫米。即使是在背风面,其降水量也在2000——3000毫米之间。
    从降雨量来看,上述两处山体都应该有机会竞争“西非水塔”的美誉的。不过阿达马瓦山之水,仅仅是为尼日尔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带汇入,过短的流程使之无法为更多的西非人民服务。相比之下,为尼日尔河源头处供水的富塔贾隆山脉,竞争起这个位置来就要有底气的多了。
    为富塔贾隆高原的“西非水塔”之称加分的,并不仅仅只有尼日尔河,还有从山脉西北坡注入大西洋的塞内加尔河、冈比亚河两条河流。基于富塔贾隆高原靠近海岸线的位置,二条河流流程都不算太长,但受益于高原迎风面的充沛水量,它们的流量在西非诸河中也都能挤进前四。至于两条河流的具体位置,相信大家看河流的名称就能联想到塞内加尔和冈比亚了。这其中最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应该就是那个曾经在两岸关系中发表奇葩言论,最近又墙头草般与大陆建交的“冈比亚伊斯兰共和国”了。
    观察地图,大家会发现冈比亚的独立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这是一个完全被塞内加尔包围的国中之国,整个国家的版图,就只是沿冈比亚中下游而下,直至出海口的一片狭长沿河平原。如果你手边没有地图,可以在脑补一段蚯蚓的形象,大致就是这个非洲最小的国家(面积仅有1万平方公里)国家轮廓的真实写照了。依据经验来看,这种格局很有可能如东蒂汶突兀的从印尼独立出来的情况一样(前者为葡萄牙殖民地,后者为荷兰殖民地),源自于欧洲殖民者的利益划分。
    情况也的确如此,冈比亚与塞内加尔的政治分离,源自于英法之争。就整个西部非洲(包括马格里布和西非)的情况来说,当伊比利亚的先发优势消褪之后,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拥有两重地缘优势的法国,逐渐成为了本地区起主导作用的主导者。以至于我们今天,能够在西部甚至中部非洲,能看到连成一片的法语国家。然而作为法国永恒的对手,英国人也并非在此一无所获,这其中冈比亚河中下游,就是英国从法国口中夺食的成果之一。让英国人为这片弹丸之地倾注心力的,是冈比亚河优良的通航通行条件。由于河宽水深,冈比亚河被认为是西非唯一可以通行海船的河流。对于渡海而来,试图深入大陆腹地掠夺资源的欧洲殖民者来说,这一优势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英法对西非的争夺,还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今天我们更关心的是冈比亚河、塞内加尔河、尼日尔河这些西非主要河流,在中世纪及之后的大航海时代,发挥了什么样的历史作用。具体到今天的问题上,就是要在了解上述地理结构的基础上,描画出西非中世纪的地缘政治进程,以为即将到来的摩尔人和葡萄牙人“指明”方向。至于到底是哪个西非土著政权,成为了“金盐之路”的南部终端,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