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0节

    日期:2016-03-2616:08:44
    谢谢大家关心!今天身体终于恢复到常态了。
    【关键词:色雷斯,亚得里亚堡,耶尼切里】
    公元15世纪中叶,在国王斯蒂芬?6?1杜尚的统治时期(公元1331-1355年),塞尔维亚王国进入了巅峰期,臣服保加利亚,并控制了包括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伊庇鲁斯、塞萨利等板块在内的巴尔干中部地区。这一时期的塞尔维亚,甚至被历史学者视为了“帝国”。然而正在走向人身巅峰的塞尔维亚,也遇上了欧洲诸帝国(准帝国)几乎都会遇到的问题,那就是在快速攀上人生巅峰后,为了更好的治理仓促整合在一起的土地,采取分封(采邑制)的统治形式。公元1355年,当为自己戴上“塞尔维亚与希腊人、保加利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的皇帝”皇冠的塞尔维亚君主“斯蒂芬?6?1杜尚”离世后,他所建立的帝国转瞬便进入了分裂期。
    一个地缘政治体的形成,无可避免的会经历统一、分裂,再统一、再分裂…这样周而复始过程。分裂本身,有时在客观上反而会有利于民族的地缘扩张。比如中央之国在分裂的战国时代,燕国为了自身强大,在东胡之地的辽河流域的扩张;赵国在河套地区的经营等等。然而做到这一切的前提,是一个民族所依托的核心之地,比周边地区有更大的潜力,以使之在战略层面更有机会扩张。不幸的是,巴尔干半岛北部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塞尔维亚王国之所以如此之快的崩溃,与土耳其人的西进有着直接的关系。几乎在塞尔维亚帝国开始陷入分裂危机的同时,土耳其人取得了加利波里半岛的控制权,开始正式向欧洲扩张。也正是因为土耳其人的强势扩张,才阻止了塞尔维亚人消化他们刚刚到手的土地。不过塞尔维亚人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保加利亚人也同样遇到了麻烦。
    保加利亚人虽然带有突厥游牧基因,但却是南部斯拉夫人中,最早接受东正教并且建立“帝国”的。这一历史使得塞尔维亚,几乎没有可能真正消化掉保加利亚(拜占庭也没有做到)。在塞尔维亚帝国迅速陷入分裂后,保加利亚也再次迎来了独立。问题是,民族独立与建立统一政权是两回事。为了争夺王国的控制权,重获新生的保加利也陷入内乱,被实际分割为了三部分。而对于土耳其人来说,这个机会实在是太好了。两个有可能取代拜占庭,成为巴尔干和东正教世界主力的国家,都处在内部整合的低潮期。
    在公元1355年这个点上,除了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下马其顿还残存一点“海外”领地(悲哀的是,这以前都是核心区)。君士坦丁堡能控制的,就只有今天土耳其境内的东色雷斯,以及希腊境内的西色雷斯了。从地缘结构上来看,已经站在加利波里半岛的土耳其人,可以有三个方向做为第一阶段目标:一是向北进入北色雷斯,入侵保加利亚;二是向西进入马其顿地区,与塞尔维亚人交战;三就是向东拿下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从位置上看,攻陷君士坦丁堡应该是首选,毕竟就算要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开战,也势必要先侵夺拜占庭保有的色雷斯领土。然而君士坦丁堡的城防实在是太坚固了,更重要的是灭亡拜占庭还会触发天主教世界底线。为此,土耳其人并不急于一定要拿到这座千年古都,而是对君士坦丁堡以外的色雷斯地区下手。
    公元1360年,土耳其开启了他们在色雷斯以及整个巴尔干半岛的征服计划。所谓“色雷斯”地区,地理上指的是巴尔干山脉、罗多彼山脉东南,与黑海-马尔马拉海-爱琴海相接的这片沿海低地区。整片低地中最重要的水系,是埃夫罗斯河(又名“马里查河”),整个水系的上游部分从巴尔干山脉、里拉-罗多彼山脉收集雨水,在覆盖大部分北色雷斯地区后(除沿海部分),向南注入爱琴海。河流下游部分,成为了东、西色雷斯,以及今天希腊、土耳其的分界线。分割东、北色雷斯的,则是罗多彼山脉向东延伸至黑海的一条丘陵地带。
    埃夫罗斯河是希腊语的叫法,在保加利亚人那里,这条河流叫做“马里查河”(土耳其人也是从此音)。发源于里拉山的马里查河,东南方向横穿整个巴尔干山脉——罗多彼山脉之间的三角平原区(也是北色雷斯的核心区),在接受了从巴尔干山脉东角而下的“登萨河”之后,转而向下注入爱琴海。很显然,这两条河流的交汇处将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节点。
    事实上,这个战略节点在历史上也的确非常有名。在那位通过修筑长城,以为帝国确定势力边缘的罗马皇帝“哈德良”执政时期,马里查-登萨河口处,筑起了一座军事城堡——亚得里亚堡(又译“阿德里安堡”,也称“哈德良堡”)。从军事角度看,一在多瑙河防线之后,建立以亚得里亚堡为核心,横亘在北、西色雷斯之间的这道防线,将为巴尔干半岛的安全提供双重保障;同时就色雷斯地区的内部结构来看,亚德里亚堡也是天然的地缘中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