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0节

    日期:2015-12-2120:20:37
    2015-12-21
    [蒙古西征10俄罗斯]
    如果说第一次蒙古西征的目标是“花剌子模”,那么第二次蒙古西征的目标,就是“罗斯”诸国了。伏尔加河中游的保加尔人,不过是他们完成这一目标的跳板罢了。让蒙古人更倾向于先开辟北线战场的原因,在于接受定居生活的保加尔人,已经通过农业和商业积蓄了大量财富。如果先征服他们的话,保加尔人的那些城镇,将可以成为蒙古下一步行动提供后勤保障。公元1236年秋,蒙古人顺利入主“伏尔加保加利亚汗国”。在伏尔加河中游渡过了寒冷的冬天之后,蒙古人于次年春向南扫清伏尔加河下游的钦察人,并于当年秋向罗斯人发起了进攻。
    不过在上次西征中已无限接近基辅和第聂伯河,并没有成为蒙古人首要目标,征服者最先锁定的是伏尔加尔上游。以地缘板块来划分钟,在蒙古人到来之时,当年瓦良格人为“罗斯人”所开创的领地,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以基辅为中心的第聂伯河流域;二是包括莫斯科在内的伏尔加河上游,以及瓦良格人的龙兴之地“伊尔门湖”流域。依其方位可分别将之称为南罗斯和北罗斯(或东北罗斯)。身为伏尔加河、第聂伯河、道加瓦河、洛瓦季河等河流源头之地的“瓦尔代高地”,是上述两大板块的分水岭。
    12世纪中叶,伏尔加河上游的“弗拉基米尔大公国”(政治中心“弗拉基米尔”位于莫斯科以东不到200公里)逐渐统一了北罗斯,并凭借实力成为了罗斯人名义上的共主。在对抗蒙古入侵的问题上,南罗斯诸公国自然更为上心。当然,如果南罗斯不保,北罗斯的利益也同样受损。因此在上一次蒙古西征中,弗拉基米尔大公国也同样征调了大军。只不过在北罗斯大军还未抵达前线之际,就传来了“卡尔卡河之战”(迦勒迦河之战)大败的消息。这也意味着,被蒙古人消灭的近十万罗斯大军,几乎都来自于南罗斯。
    不管北罗斯人的姗姗来迟,仅仅是双方未能协调好的问题,还其是有意观望,弗拉基米尔大公国的实力都得以保存,只是这次他们再也无法隔岸观火了。在蒙古大军的强势攻击之下,伏尔加河上游的梁赞、莫斯科、罗斯托夫等重要城市,相继为蒙古人所破,都城弗拉基米尔亦未能幸免。显然,作为罗斯诸国中的最强者,蒙古人希望先将其拿下,以震慑其它罗斯国家。
    在完成整个伏尔加河流域的征服之后,蒙古人又快速南下北高加索地区,将上一次西征中击败的阿兰人收入账下,彻底完成对欧洲草原游牧势力的整合。做完这一切之后,基辅和它所代表的南罗斯,便再也无法幸免于难了。一般情况下,游牧民族会更喜欢在秋高马肥之际发动战争,而饲料匮乏的冬季则在相对温暖的冬牧场蛰伏。不过凡事没有绝对,如果遭遇重大灾害急需补给,或者出于战术需要,游牧民族也同样会在寒冷的季节发动攻击。公元1240年,蒙古军主力发动了基辅城围攻战,便是在冬天。由于基辅在中国史书中被译为“乞瓦”,这场战役也被称之为“乞瓦之战”。
    已经拥有强大后勤补给的蒙古军,并不用担心人马的补给问题。选择在冬天进攻基辅,主要是出于战术需要。由于基辅城位于第聂伯河中游西岸,且河道宽阔(上游数条支流在此汇集),渡河将是一个大问题。上一次大破罗斯联军后,蒙古人之所以止步于第聂伯河东岸也正因为此。而借肋冰封的河面,这一天然障碍不复存在。然而这一切都建立在河面能够结冰的前提下,如果纬度偏低、冬季温度不足以冰封河面,那么河流将成为一年四季的帮助防御者。事实上在中央之国,游牧民族和北方王朝征服江淮地区的主要困难,也正在于此。比如要是河面能够结冰的话,曹丞相也就不必吃下赤壁之败苦果了。
    除了借助自然力之外,围攻基辅城的蒙古人,还用到了一项从东方带来的先进技术,那就是火炮。对先进军事技术的极端渴望,也是蒙古大军横扫欧亚的重要原因。蒙古人每征服一地,都会重点收集掌握技术工匠。在结束了对金朝的征服之后,蒙古大军旋即掌握了火炮技术。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些技术其实都源自于宋人。凡事都有两面性。尽管蒙古人的征服,对欧亚诸边缘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但在客观上也使得,大陆两端的技术交流变得更为高效。
    在以火炮、火药为代表的东方军事技术传入西方的同时,古老的中央之国也同样遭遇到的西方军事技术的冲击。这其中,另一种“炮”——回回炮就是典型案例。所谓回回炮,其实就是“抛石机”,以汉字本意来看,以“砲”来命名倒更为适合。喜欢玩与罗马相关游戏、影视剧的朋友应该不会陌生。这一武器的得名,是因为蒙军中的操作者,多为穆斯林色目人。在后来的宋蒙“襄樊之战”中(公元1267——1273年),回回炮就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至于武功盖世、聪明绝顶、义薄云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郭靖夫妇最终也未能帮助南宋保住这个战略要点。
    冰封让第聂伯河不再成为天险,火炮又让基辅的城墙打开了缺口。曾经为罗斯“城市之母”的基辅城,终于也成为了蒙古人的战利品。这也意味着,蒙古此时西征战略任务的完成。其实从中国人的角度,蒙古人的征服也导致了另一个大家的所熟知的地缘标签“俄罗斯”的出现。在解读基辅罗斯时我们曾经提到过,汉语所说之“俄罗斯”是从蒙古语转译过来的(由于蒙语无法直接发出R这个卷舌音,便在前面加个O的元音),因此也可以戏谑的说,是蒙古人催生了“俄罗斯”(亦曾译为斡罗思、鄂罗斯)。
    虽然从翻译的角度说俄罗斯的诞生源自于蒙古人是玩笑话,但从地缘政治角度说,后来俄罗斯的崛起、壮大与蒙古人有关,却也是事实。今天我们提到俄罗斯,就会想到莫斯科和它所处的伏尔加河上游。古罗斯的地缘含义则被“东斯拉夫”这个标签所替换。基辅城及第聂伯河中下游,成为了“乌克兰”;第聂伯河上游与波罗的地区相接之地,则在立陶宛人的影响下,成为了“白俄罗斯”。基于地缘距离的原因,在后来金帐汗国的统治中,蒙古人对基辅的控制力要远大于森林深处的北罗斯之地。这也使得在罗斯人的复兴过程中,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伏尔加河上游地区,得以发挥核心作用,并最终成功的让“罗斯”的地缘遗产,从南罗斯转移到北罗斯。
    虽然在征服南、北罗斯之后,蒙古第二次西征的战略任务也就算圆满完成了。只是正如上次征服花剌子模后,成吉思汗派军入南俄草原进行试探性攻击一样,这次率军出征的“长子”们,也不愿意就这样打道回府。接下来,立马基辅的蒙古远征军有三个战略方向可以选择:一是向南进入多瑙河下游,入侵黑海西岸的保加利亚、拜占庭等于东正教国家;二是向西翻越喀尔巴阡山脉,或沿喀尔巴阡山脉北上,攻击匈牙利、波兰,以及德意志这些天主教国家;三是向北,以波罗的海地区为扩张方向。那么蒙古人到底会先选择哪个战略方向呢?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