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7节
日期:2015-10-1023:51:37
看上去很“美”的TPP
2015年10月5日,美、日等12个参与国在亚特兰大的会议上基本达成协议。于是这个自08年美国加入谈判,已经拉锯了7年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顿时吸引了全球目光。一如当日亚投行成立时,被认为是中国挑战美国金融霸权的标志性事件一样,TPP的阶段性成果也被很多人认为,是美国经济封堵中国及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成功。
其实就TPP的地缘属性,以及中国与之对抗的平台,当日在《APCE的前世今生》一文中已经详细分析过了。简单点说,美国所主导的TPP的确是一个带有地缘政治意图、用以抑制中国崛起的经济圈。用奥巴马的话说就是:我们不能让中国这样的国家制定全球经济的规则。对于中国来说,不加入自然会有一定程度的被孤立感;而加入的话,又意味着全盘接受美国制定的规则。很显然,以目前中国所处的阶段来看,是决无可能接受这种安排的。
本质上说,TPP并不是一个自由贸易属性的经济圈,而是一个由美国掌握终极话语权的“利益交换”平台。美国所做出的交换,就是把中低端产业交给这个金字塔型平台中地位较低的国家。如意识形态与美国相悖的越南之所以选择加入,就是希望借助美、日等市场,成为继中国之后的下一个世界制造业中心。美国则凭借在TPP中制定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及能够将企业和一国政府置于同等诉讼主体地位的“国际仲裁”体制(实则为美国所掌握),来保护自己的顶端优势。
纯粹从TPP的可操作层面来看,目前的进展还属于万里长征第一步。所谓“有得必有失”,如此规模的利益交换,每个国家内部都会有受益的产业和群体,也一定会有失意者。比如韩国之所以没有第一时间谈判,很大程度就是顾虑美国低廉的农产品,将对饱受保护的国内农业造成毁灭性打击(韩国农民可不是好惹的)。可以预计的是,一旦详细条款进入各国内部立法程序,会引爆一大拔反对浪潮,尤其是那些“民主”体制的国家。
即使各国最终通过,在实操层面也会有很多问题。比如TPP内只有符合“原产地原则”的产品,才能够享受关税清零的待遇。问题在于,TPP并非铁幕后面打造出来的封闭平台,每个参与国跟其它国家也同样有着紧密的贸易联系。在产业分工、合作日趋紧密的今天,过高的“原产地标准”几乎无法被严格执行。并且对执行过程中的投机行为如何监控,也是一个大问题。就像现在很多中国生产的产品,会绕道第三国出口有贸易壁垒的国家一样。
另一个问题是,与输出政治价值观一样,美国在打造制定经济标准时也同样必须高举着环保、劳工权益等高标准。然而我以前曾经说过一句话:资本的原始积累,即使不是血腥的,也是血汗的。让处在竞争状态中的发展中国家去适应发达国家的高标准,几乎没有做到的可能。即使做到了,在其它国家和地区还能以“血汗工厂”模式抢占市场时,成本上也毫无优势。就像现在许多制造业已经自然转移到东南亚甚至南亚。而商人们之所以转移,根本原因在于当地的人力、环保成本低。一旦这个优势不再存在,关税清零所带来的利好就会被对冲掉。
上述分析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TPP并非看起来那么“美”,离它产生实际影响还很远。TPP也并非美国推进的唯一贸易平台。基于其地跨两洋的地缘位置,在大西洋方向还有一个TI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正在启动阶段。不过由于欧洲本身与美国的盟友关系,以及中国强势崛起的大背景,大西洋经济格局变化所引起的关注,要比有中国在的太平洋要小。
美国以维护自身顶端优势为出发点,重塑世界经济秩序的想法并非阴谋,而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阳谋”。这意味着不仅包括中国,其它有企图心的新兴大国,或者说有意图成为世界一极的金砖国家都很难接受按美式标准打造的贸易圈。因为不管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权力、环保、国际仲裁之类的说词,说出来多么能占据道德制高点。但残酷的现实是,如果完全按照先发国家的节奏走,后发国家永远没有可能超越对手。
事实上,在WTO因覆盖面太广而几近失效的情况下,全球各地都在进行着各类或双边,或多边区域性的自由贸易谈判。以中国参与的谈判为例,包括东盟、中日韩、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16国在内的ECEP;12年启动的中日韩自贸区;今年刚刚签署的中澳自贸协定…………具不完全统计,中国参与的自由贸易谈判有19个,涉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不仅中、美两国在四面出击,其它主要国家的情况也类似,可以说以自由贸易为名,各种经济小圈子相互交叉重叠。是不是感觉有点乱?没关系,经济学家也是这种感觉。美国贸易专家巴格沃蒂曾经用“意大利面碗现象”来形容这一混乱局面:在各种双边、区域自贸协定的相互作用下,优惠待遇、原产地规则就像意大利面条一样纠缠在一起,无法理清。面对这种纷杂局面,除非你打造的是一个完全内循环的小圈子,否则绝无可能按照理想状态运行。
从组合的角度看,无论是开放还是封闭式联盟,其内部关系往往都不是完全平等的,而是一个“车轮”形结构。这个车轮是否运转有力,并不取决于车辐的数量,而在居于核心位置的“轮轴”。说到底,美国也好、中国也罢,都在以自己为轮轴,力图将更多的国家(轮辐)通过自贸协定和自己绑定。问题在根结仍然在于,这些轮辐也可以多重且不排它的进行选择。所以用一个自贸性质的协定,来击败对手不是可能的。中、美之间的竞争,还是取决于双方自身的竞争力。再说的具体点,就是中国有没有可能成功转型,突破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继续保持经济增长。
中国是否能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并非是今天要着重分析的话题。不过我个人的意见倒一直是明确的,即这个所谓的“陷阱”之于中国,甚至整个东亚地区来说都是一个伪命题。除了先发的西方国家以外,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突破这个“陷阱”的只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这当然不是一种偶然了,以后展开分析的话,大家也会明白,这种成功也绝非在所谓制度层面,而是植根于地缘文化基因的竞争力。
温骏轩
201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