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5节
日期:2015-09-0712:32:28
更新看来又被吃了,再发一遍吧
2015-09-06
[萨拉丁对耶路撒冷的征服]
从地缘角度看,萨拉丁脱离“赞吉王朝”几乎是必然的选择。面对那样一块地缘独立的风水宝地,任何一个得到它的人都很难不为之动心。更何况埃及和赞吉王朝之间,还隔了一条被十字军占据的“西亚裂谷带”呢。萨拉丁所建立的王朝,被称之为“阿尤布王朝”,如果事情至此为止的话,那么整个中东的地缘政治结构倒并没有什么特别变化,无非是埃及换了个穆斯林王朝罢了。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接下来的十几年间,萨拉丁开始向大马士革、阿勒坡乃至摩苏尔进军(公元1174年)。换句话说,萨拉丁准备反过来吞并赞吉王朝,承担起包围十字军骑士国的战略任务了。
作为中世纪最知名的穆斯林,萨拉丁为世人所关注的多是他的军事才能和骑士风度。不过这位伟大人物更值得称道的,其实应该是政治才能。与1000年前项羽主动砍倒“义帝”(谋杀楚怀王)这杆凝聚人心的大旗、制造割据局面不同的是,萨拉丁主动捡起了“阿拔斯王朝”这块神主牌位,以逊尼派和阿拔斯王朝的复兴者的面目,出现在了世人面前。这种情况很容易想中国人想起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萨拉丁与阿拔斯王朝的关系,更应被定义为双赢的合作关系。阿拔斯王朝的收益是摆脱塞尔柱人,重新实控了以巴格达为中心的两河平原。而宣誓效忠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阿尤布王朝”,不仅在伊斯兰世界取得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政治地位,也在军事、政治、宗教的多重作用下,很快便征服了赞吉王朝,成为摩苏尔——埃及这条绿色地带的主人。
统治这样一条弧形地带,将王朝的政治中心定位于开罗或者阿勒坡都不是合适的。事实上,早在萨拉丁开始远征赞吉王朝之时,他就把都城迁往了叙利亚与埃及两大版块之间的节点之一“大马士革”(公元1175年)。也正是在这一年,萨拉丁在政教层面与阿拔斯王朝结为了同盟。整个北非、叙利亚,及包含麦加、麦地那、也门在内的赛拉特山脉地区,被巴格达的哈里发“封赏”给了萨拉丁。上述计划最终完成的时间,是在公元1185年(拿下摩苏尔)。由此,萨拉丁也代表伊斯兰世界完成了对十字军骑士国的战略包围。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相信无论是当时的十字军还是现在的我们,都应该能想到了。耶路撒冷将再一次成为两大世界碰撞的焦点。
纯粹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十字军们当下所面临的局面,已经与88年前他们站在耶路撒冷面前的情况大为不同了。这些天主教徒能够长时间在地中海的另一端,建立飞地性质国家的背景,是穆斯林世界陷于分裂状态。现在他们的面前则只剩下处在上升期的“阿尤布王朝”。最起码从战略层面上看,十字军们的形势是非常不容乐观的。公元1187年,萨拉丁的军队(约2万多人)从大马士革启程,沿戈兰高地南沿,过加利利湖之南向耶路撒冷王国发起攻击。
上述路线也是连通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传统商道的一部分。为了阻止穆斯林军队的进攻,十字军骑士们并没有选择固守城堡的战术,而是调集的大部分兵力在加利利湖西岸的加利利山地中与萨拉丁进行决战(哈丁战役BattleofHattin)。对于萨拉丁来说,十字军放弃坚固的城堡来与之野战,实在是再好不过的结果。历史上有太多战略上处于劣势的防御方,试图以这样孤注一掷做法来速战速决,其结果却是加速了自己的失败。
哈丁战役的结果也是如此,人数上处于劣势的十字军(约1万多人),最终赌输了这场关键之战。这场战役中的军事技术细节,并不太能引起我们的关注。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战役中被穆斯林包围的十字军,很大程度是因为干渴而丧失了战斗力。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十字军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困境了。由此也证明了,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那些游牧出身的穆斯林总是能比他们更好的利用环境。
由于在哈丁战役中损失了大部分军力,萨拉丁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先后拿下了十字军骑士国的大部分领土。这其中就包括双方争夺的焦点——耶路撒冷。由于十字军仍然艰难的保有了安条克、的黎波里等少数几个能得到海上支援的据点,耶路撒冷王国也成为了这阶段,唯一被萨拉丁灭国的国家。不过尽管萨拉丁的征服震惊了整个基督教世界,他本人却因此在欧洲人那里声名鹊起。这是因为在战场获胜,包括攻破耶路撒冷之后,基督徒们所担心的屠杀情况并没有发生。当然,这并不代表没有战俘会被处死,但最起码绝大多数骑士和那些身份地位较高的战俘受到了礼遇,并很快得以释放。
其实以赎金交换高等级战俘是天主教骑士战争中通行的做法,在和穆斯林的战争中也很常见(本质是一种商业思维)。萨拉丁这次为对手所敬佩,不仅在于没有展开报复性屠杀,也在于并没有收取赎金。在一场表面由意识形态所引发的战争中能做到这点(尤其是当年十字军屠城耶路撒冷的前提下),再一次证明了他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家那么简单。从萨拉丁的角度来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不想与基督徒陷入无休止的战争中。要知道在复杂的伊斯兰世界,背后有太多势力在觊觎这片肥沃的土地。最起码北方高地上的突厥人、波斯人不会那么容易放手。
夺取耶路撒冷的成就以及哈里发的授命,让新生的“阿尤布王朝”得以在伊斯兰世界确立威信,并思考穆斯林世界统一问题。然而对于欧洲的基督徒来说,耶路撒冷同样具有象征意义。特别是在十字军还没有在西亚失去所有据点的情况下,战争很难以这种“突然死亡”的方式结束。相较触发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的埃德萨城之失,失去耶路撒冷对欧洲人的心理冲击,显然要大出许多。以至于当时的教皇在听闻此消息后,很快便不治身亡。当然,从政治角度来说,这也是一次机会。尤其对于那些在当年夺取圣城之战中,身为旁观都的各国君主,更是希望藉此来抢占欧洲霸主的地位。很快,以夺回耶路撒冷为目标的,规模更大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