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3节
日期:2015-08-2623:35:13
2015-08-26
由于计划仓促改变,安塔利亚的拜占庭人并没有收集到足够多的运输船。最终地位更高的骑兵得到了从海路安全抵达安条克的权力,至于继续沿海岸线东行的步兵(以及随行的朝圣者)则没有那么幸运了。从潘菲利亚到奇里乞亚之间并没有足够纵深的沿海低地,托罗斯山脉中部成为了两个低地板块的分割线。这意味那些被迫沿山地前行的步行者,很有可能再次成为塞尔柱骑兵的狩猎对象。事实上,当年亚历山大在沿海岸线行至安塔利亚后也没有继续东行,而是北上征服安纳托利亚高原后,再南下奇里乞亚。当然与强大的马其顿兵团相比,被迫继续沿陆路前往东方的法国步兵,完全就是送上门的猎物了(大约只有一小半人抵达安条克)。
虽然第二次十字军东征事件的触发点,是埃德萨为穆斯林的“赞吉王朝”所没,但抵达安条克的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却并不想把自己残存的力量,消耗在为埃德萨复国这件事上。不能言明的理由是,埃德萨在基督教世界已经是有主之地,法国骑士们甚至都不能通过劫掠居民,来获得战利品(因为城内多是基督徒,也是埃德萨伯国的子民)。为此,法国人在他们的君主带领下,先行南下耶路撒冷朝圣。然后在权衡得失后,将耶路撒冷王国东侧、塞尔柱人统治下的大马士革作为了攻击目标。一旦得手的话,即使不能再建立一个新十字军骑士国,这座城市中的财富也能够让法国人有不虚此行的感觉。
从外交角度来看,攻击大马士革并不符合耶路撒冷王国的利益。因为此时的大马士革,还不是日益强大的“赞吉王朝”的领地。为求自保,统领大马士革的塞尔柱将领,甚至和耶路撒冷的十字军结成了同盟。问题在于,基于宗教“大义”,耶路撒冷王国也不好明确反对新十字军的攻击计划。只是缺少了“地主”的支持,法国人也知道自己坚持不了几天。在大马士革城下踌躇了几日后,还是决定踏上返回欧洲的行程。几年之后(公元1154年),赞吉王朝完成了对大马士革的征服,正式完成了对十字军骑士国的包围。
第二次十字军之旅(1147——1149年)就这样徒劳无功的结束了。至于埃德萨的事,就只能靠十字军骑士国自己了。只是通过大马士革的事情,大家也应该明白,谁都有自己的利益。比如对于耶路撒冷来说,不让大马士革这个通往圣地的门户落入赞吉王朝的手中,就比帮助埃德萨伯国复国一事就要更重要。相比之下,安条克公国倒是与埃德萨唇齿相依。在埃德萨失国之后,安条克也成为了赞吉王朝的重点攻击对象。当从新十字军那里获得支援的希望破灭后,两地骑士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发起反攻。只不过,这次反攻非但以失败而告终,还直接导致埃德萨地区的基督徒(特别是亚美尼亚人)遭到报复性清洗。
现在围绕着耶路撒冷所在的“西亚裂谷带”,对峙形势已经很明显了。一边是背靠地中海及整个欧洲基督教世界的三大十字军骑士国;一边是站在伊斯兰抗击十字军入侵前线的“赞吉王朝”。二者最大的优势,都在于能够以圣战的名义,从身后的基督教、伊斯兰世界吸引圣战者加入(有点像ISIS现在正在做的)。不过那些各自为战的圣战者的加入,很难帮助双方的一线国家,在与战略层面打破僵持的局面。比如这次法、德两国失败的远征,就只典型案例。无论是十字军骑士国还是赞吉王朝,都只有依靠自身力量,在领地有质的扩张后,才能够集中更多的资源彻底击败对方。至于谁先跨出了这一步,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日期:2015-08-3100:22:10
2015-08-30
[十字军和赞吉王朝在埃及的博弈]
在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的硝烟散去后,我们才发现在这场由天主教徒和穆斯林所主导的欧、亚博弈中,近在咫尺的埃及,在把耶路撒冷拱手“让”给十后军后,似乎一直置身于事外。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盖因埃及的法蒂玛王朝正处在衰弱期。在内部柏柏尔人和西欧天主教势力(西西里诺曼、热那亚、比萨)的双重压力下,王朝在11世纪后期就已经失去了马格里布地区的控制权。由于过于倚重那些看起来忠诚度很高的奴隶军人,这一阶段的穆斯林王朝在衰弱之后大都会碰到被奴隶军人,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古拉姆”军人把持朝政的情况。埃及也不例外,不过在埃及,这些奴隶军人被称之为“马穆鲁克”。
古拉姆也好,马穆鲁克也罢,他们的出现并不会改变一个国家的族群结构。就好像中国历史上一些王朝的末期会出现宦官专权的情况,而这一情况只是牵扯到内部权力制衡。相比之下,由于以塞尔柱人为首的突厥游牧部落的介入,阿拔斯王朝领地的地缘结构变化,却颇为引人关注。抛开政治外衣来看,突厥势力的扩张其实相当于为之注入了新的活力。孤悬撒哈拉沙漠的埃及暂时没有导入这样的新鲜血液,这也注定了这个什叶派政权,将成为邻国眼中的鱼肉。公元12世纪60年代,耶路撒冷王国和赞吉王朝先后派军进入埃及,介入法蒂玛王朝的内部斗争。
相比控制线南端在大马士革的赞吉王朝,耶路撒冷王国在渗透埃及的事情上要更有优势。然而赞吉王朝的优势则在于,它可以在背后以“围魏救赵”之策,进攻十字军骑士国的后方,迫使耶路撒冷放弃在埃及的行动。当然赞吉王朝这样做,并不是出于帮助法蒂玛王朝的目的,只是为了不让十字军得到这块风水宝地罢了。为了在稳固后方的前提下,有足够的力量来吃掉埃及,耶路撒冷必须找到新的外援。不过这一次,前来提供支援的却并非西欧天主教国家,而是处在中兴阶段的拜占庭帝国。
由于在西线受到诺曼人、威尼斯人的挑战;东线遭遇塞尔柱人的挤压。拜占庭人自11世纪后半叶以来,日子一直都不太好过。在十字军骑士国对冲塞尔柱人的压力后,拜占庭帝国开始致力于恢复西线的影响力。好在西欧天主教世界,内部有足够的矛盾让拜占庭人施展纵横之术。12世纪中叶,帝国总算是压制住了诺曼人和威尼斯人。包括达尔马提亚、克罗的亚、波斯尼亚在内的巴尔干地区,也重归拜占庭版图。
东线的话,拜占庭帝国虽然不能将塞尔柱人赶出安纳托利亚高原,但最起码也已经能够控制小亚细亚的整个沿海低地了(包括逼迫奇里乞亚亚美尼亚人重新承认它的宗主权)。同时鉴于于第二次十字军东征中,法、德两国糟糕的表现(两国暂时也没有意愿,再组织一字东征),十字军骑士国们意识到,在应对“赞吉王朝”问题上,开始呈现中兴之势的拜占庭帝国,要比远在西地中海的天主教兄弟们更为靠谱。为此这一时期,拜占庭甚至取得了十字军骑士国的宗主权。当然,这种承认并不代表双方真的在政治上进行了融合,只是战略层面的结盟罢了。
公元1167年,与拜占庭人达成协议的耶路撒冷王国,开始对埃及发起了总攻。军事层面上,耶路撒冷王国负责陆战,拜占庭帝国则提供海上支援。一旦完成的对埃及的征服,拜占庭人将得到半个埃及作为回报。在海、陆两线的压力下,衰弱的法蒂玛王朝把赞吉王朝视为最后的救命稻草。若是从宗教的角度来看,这种“天主教+东正教PK什叶派+逊尼派”局面的出现,倒真是很有圣战的意思。然而再神圣的宗教外衣,也掩盖不了利益结合的实质。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拜占庭和耶路撒冷的联合行动,为的是瓜分埃及,同样赞吉王朝的帮助也不会是没有代价的。
尽管基督徒们在收割法蒂玛王朝的问题上占了先机,甚至攻入了开罗,但埃及现时的地缘基础却对十字军和拜占庭人的统治颇为不利。一方面,经过数百年的经营,埃及此时已是一个穆斯林人口占据绝对优势的地区了。鉴于尼罗河下游的农业潜力,其穆斯林人口的绝对数量要远高于十字军骑士国当下所统治的地区;另一方面,埃及是一条延伸入沙漠深处的绿色长廊,以十字军和拜占庭人严重依赖海上支援的地缘特点来看,他们甚至很难在开罗稳定自己的统治。
由于没有统治基础,在赞吉王朝大军再次进入埃及之时,耶路撒冷王国终于识时务的放弃了开罗,退回了耶路撒冷(公元1169年)。接下来的事情,大家已经可以想见了。赞吉王朝当然不是真心来帮法蒂玛王朝复国的。对于赞吉王朝来说,法蒂玛王朝的求援,只是他们入主埃及的绝佳时机。代其成为埃及什叶派政权终结者的,就是著名的“萨拉丁”。
说起萨拉丁来,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下他的身份问题。由于萨拉丁的库尔德裔身份,他的成功很容易在地缘角度被误解为“库尔德人”或者“库尔德斯坦”的突破,但事实上萨拉丁更注重的是自己“逊尼派”穆斯林的身份,以及谋求在阿拉伯政教合一框架下的地位。从这个角度看,将萨拉丁称之为伊斯兰英雄和阿拉伯英雄都是符合事实的。
实际上,为赞吉王朝领军在埃及作战的统帅是萨拉丁的叔叔。不过在逼退十字军,并把持法蒂玛朝政后,这位过渡性人物很快便暴卒。随其出征并展现出军事才能的萨拉丁,很快成赞吉王朝在埃及的代理人,并于公元1171年正式终结法蒂玛王朝,让埃及重回逊尼派世界。这一继承关系不由得让我们想起秦末揭竿而起的项梁、项羽叔侄。不过比起项羽这位悲剧性的“将才”来说,萨拉丁显然要更具政治才能。至于萨拉丁是怎么做的,我们下一节再接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