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8节

    日期:2015-08-1523:21:32
    2015-08-15
    [埃德萨伯国]
    由于十字军东征事件,有相当部分是发生在今天的土耳其境内,所以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土耳其境内的区划,以利于后面的解读工作。今天土耳其内部共分为八个行政大区,分别为:以马尔马拉海为核心,包括东色雷斯(欧洲部分)、密细亚、尼西亚在内的“马尔马拉海地区”;包含爱奥尼亚、卡里亚、吕底亚在内的“爱琴海地区”;由吕基亚、潘菲利亚、奇里乞亚、安条克组成的“地中海地区”;包括尼西亚以东黑海沿海地区的“黑海地区”(当年的本都王国);覆盖安纳托利亚高原核心部分的“中部安纳托利亚地区”;位于亚美尼亚高原的“东部安纳托利亚地区”。以及东南托罗斯山脉以南,至叙利亚边界的“东南安纳托利亚地区”(上述古地缘标签,可参考图册中《亚历山大对东地中海的征服》一图)。
    在中世纪,今所谓土耳其“东南安纳托利亚地区”的核心城市,是一座位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城市——乌尔法城(今名尚勒乌尔法)。这座古城还有一个东正教徒命名的希腊语名字——埃德萨。为此,我们也可以把东南托罗斯山脉以南,至土叙边境的这片丘陵平原称之为“埃德萨地区”(不包括安条克)。曾经的奥斯曼帝国在缩水成“土耳其”后,安条克和埃德萨成为了突厥人在新月沃地的两个保留地。其中以安条克可以帮助土耳其发挥对“西亚裂谷带”的影响;埃德萨则是渗透美索不达米亚的前哨。
    并不准备在安纳托利亚高原纠缠太久的十字军,接下来兵分二路:一路穿越托罗斯山脉中的奇里乞亚山口,进入奇里乞亚平原。在从亚美尼亚人那里得到补给之后,翻过叙利亚山口进入安条克;另一路则绕过奇里乞亚平原,沿当年的“波斯御道”从今土耳其卡赫拉曼马拉什(马拉什),穿出托罗斯山脉。前一条行军路线,实际就是当年亚历山大东征所用的线路。在东出奇里乞亚时,亚历山大与当时的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曾经围绕着分割奇里乞亚、安条克的“阿曼山脉”进行决战(公元前333年,伊苏斯战役)。此战之后,波斯人退入美索不达米亚,完全放弃了地中海周边地区。
    获胜之后的亚历山大当时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经安条克南下,征服西亚裂谷带;二是经埃德萨地区直取美索不达米亚。亚历山大的选择是先南下征服包括安条克、黎巴嫩、巴勒斯坦在内的整条“西亚裂谷带”以及埃及。等整个东地中海在手之后,再北上攻入美索不达米亚。当十字军代表欧洲人站在阿曼山脉之东时,也同样面临两个方向性的选择:安条克还是埃德萨。很显然,无论是从向欧洲方向获得后援,还是夺回圣城耶路撒冷的目标来看,天主教徒们都应该沿着亚历山大的足迹继续前行。事实上,十字军主力也的确这样做了。不过这支由法兰西-诺曼军事贵族所组成的远征军,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真正的统帅。在大多数十字军开始从安条克启程向耶路撒冷挺进时,也有部分十字军往埃德萨方向推进。
    促使部分十字军东进的直接原因,是来自亚美尼亚人的请求。前面我们已经说了,亚美尼亚人在奇里乞亚试图重建“新亚美尼亚王国”,但奇里乞亚并非是亚美尼亚人在高原以外,唯一人口占优的区域。基于地缘位置的关系,托罗斯山脉南麓的埃德萨地区也自然渗透了很多亚美尼亚人。由于位置的关系,埃德萨城曾经是拜占庭帝国在东部的最前沿城市,也是其与穆斯林国家博弈的焦点。在十字军到来之前,埃德萨地区已经为塞尔柱人所控制(公元1087年)。此后,塞尔柱人将埃德萨的管理权交给了臣服的亚美尼亚人。
    然而基于宗教原因,亚美尼亚人并不希望成为穆斯林的子民(尤其异教徒的身份意味着更多的税赋),十字军的到来,帮助他们燃起了独立的希望。从结果来看,亚美尼亚人的这个愿望实现了一半。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十字军的确帮助他们夺回了埃德萨城,并在后来的征战中,逐步向底格里斯河方向扩张。然而埃德萨地区的亚美尼亚人,却没有能够借势实现独立,或者说与奇里乞亚的亚美尼亚人共建“新亚美尼亚”。因为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免费的午餐的,从西欧而来的天主教徒们,决定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十字军在埃德萨地区建立的国家被称之为“埃德萨伯国”。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过程中,狂热的天主教徒们一共建立了四个国家,分别是:埃德萨伯国、安提柯公国、的黎波里伯国,以及耶路撒冷王国。其中埃德萨伯国(公元1098年)是最早建立的国家,也是最先被塞尔柱人所攻陷的(公元1146年),其存续时间仅仅只有不到50年。导致这一悲剧性结果的原因有二:一是埃德萨地区处在抵抗塞尔柱人的最前沿。突厥人可以从美索不达米亚、亚美尼亚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乃至叙利亚四个方向对埃德萨伯国形成包围之势;二是埃德萨伯国是十字军四国中,唯一不临海的国家。这意味着它很难从欧洲方向直接获得后援。
    从地缘位置、人口结构来看,这个十字军国家能否生存下来,很大程度取决于亚美尼亚人的态度。为此,埃德萨伯国通过联姻的方式与“奇里乞亚亚美尼亚王国”结盟。尽管亚美尼亚人内心深处,肯定对天主教徒们反客为主式的占据埃德萨地区不满,但在东正教(拜占庭)和穆斯林(塞尔柱)的双重压力下,这些欧洲而来的十字军是他们唯一可以依靠的对象。因此在埃德萨伯国的存续其间,无论是奇里乞亚的亚美尼亚人,还是埃德萨的亚美尼亚人,都尽了很大努力。
    “奇里乞亚亚美尼亚”在十字军东征过程中的地缘作用,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今天的以色列。如果说犹太人凭借他们坚定的复国信念,使之客观上成为了西方打入穆斯林世界的一个楔子,并为自己赢得了外交空间,那么亚美尼亚人当日的做为,也为自己在基督教世界内获得了生存空间。由于并非出自旧罗马的基督教体系,亚美尼亚人及其历史悠久的“亚美尼亚教会”,本来一直是被视为异类般的存在。在成为十字军东征必不可少的支撑点后,亚美尼亚人在基督教世界的政治、宗教地位都得以提升。以至于在1个世纪之后(公元1198年),天主教世界(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代表)以及东正教会,正式将奇里乞亚的“新亚美尼亚”,由公国升级为“王国”。
    顺便说下当下在亚美尼亚高原及包含埃德萨、伊拉拉克西北部(摩苏尔)在内的托罗斯山脉南麓,占据人口优势的已经不是亚美尼亚人,而是地缘政治角色同样尴尬的斯林民族——库尔德人。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认为,如果不是后来穆斯林消化了小亚细亚半岛,那么现在的所谓“库尔德斯坦”,地缘标签应该还是“亚美尼亚”。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事情是埃德萨城的特殊宗教地位。但凡对一神教有些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共尊的人文始祖(先知)是“亚伯拉罕”(穆斯林称之为“易卜拉辛”。埃德萨城(乌尔法)被认为是亚伯拉罕的出生地,也因此被称之为“先知之城”。从这点来说,当年建立埃德萨伯国的十字军,其在“圣战”层面的贡献,并不亚于对耶路撒冷的征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