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0节

    日期:2015-06-2818:26:28
    2015-06-27
    [比萨共和国崛起的地缘背景]
    拜占庭在意大利和亚得里亚海的势力范围,并没有全数被威尼斯接收,因为很快富于冒险精神的诺曼人,就开始了他们在南意大利的征程。不过对于威尼斯人来说,诺曼人的介入并不全是坏事。作为一名优秀的商人,一定要有从任何事情中看到机会的本领。诺曼人插入地中海的中心,最直接影响到的是拜占庭的利益。带有海盗基因,并且拥有强大武力的诺曼人,甚至多次登陆巴尔干半岛,试图在拜占庭的根基之地扩张。在这种两虎相争的背景下,威尼斯人的选择将直接决定双方的博弈平衡。
    最终威尼斯人战略性选择了站在拜占庭帝国一边。除了双方之间产生贸易摩擦的时段,在整个11世纪后期至12世纪后期,也就是诺曼人坐镇南意大利(包括西西里)的这段时间,威尼斯海军都以拜占庭海军盟友的身份,参与了对抗诺曼人的战争。从商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选择是很理性的。因为如果威尼斯人如果选择和诺曼人联手的话,即使能够肢解拜占庭帝国,也很难说能够在和这帮维京后裔的谈判中,分到多少战利品;反过来和拜占庭帝国合作的话,获得的利益就很明确了。简而言之,威尼斯藉此成为了拜占庭在西地中海的代理人,几乎垄断了从拜占庭转口亚得里亚海的贸易权。
    尽管威尼斯的东方贸易做得风声水起,并且已经在亚得里亚海占据了优势,但请不要忘意大利是个半岛结构,除了威尼斯所主导的东海岸、诺曼人控制了南意大利以外,半岛还有西海岸。在这个方向,还有两个体量与西西里岛在一个量级的岛屿:科西嘉岛和撒丁岛。一直到公元11世纪初,阿拉伯人还是意大利以西海域的主导者。阿拉伯人不仅控制了科西嘉、撒丁、西西里三岛,还不时的袭扰意大利半岛的西海岸。相比之下,拜占庭势力范围内容的亚得里亚海,就要太平的多。
    不过意大利半岛在罗马时代毕竟还有有深厚海洋基础的,日耳曼蛮族的侵入,也不可能把所有海洋基因抹去。既然威尼斯人能够在东海岸脱颖而出,那么半岛的西海岸也同样有条件出现类似的贸易城邦共和国。问题在于,这个点究竟会落在哪里。并不是海岸线上的每一个点,都有机会成为另一个威尼斯的。要想成就一个以海洋贸易为经济主线的城邦共和国,首先你得有能够停靠大量船泊的避风港。最有可能形成天然海港的,是靠山面海的地形。从这个角度看,冲积平原狭小、山地密布的南意大利(包括西西里岛),是最有机会创造天然港口的。这也是为什么当年希腊人,集中在这一区域打造贸易殖民地,并且为之打上“大希腊”标签的根本原因。
    以意大利半岛西海岸的地形情况来看,那不勒斯所在的“那不勒斯湾”及其以南的海岸线,是半岛上天然海港的集中之地。事实上,最早在半岛上正式建立的“海洋共和国”并不是威尼斯,而是那不勒斯湾南部的“阿玛尔菲共和国”(Amalfi,公元850年)。不过在11世纪中叶,诺曼人的扩张进程中,这个先发的共和国被迫从地缘政治舞台上消失,成为了“西西里王国”的一部分罢了。
    那不勒斯湾以北,亚平宁山脉以西,是橄榄核状的平原、丘陵地带。我们曾依其轮廓形象的将之称为“弓腹”部分(亚平宁山脉北“弓臂”)。在罗马初创时期,这块“弓腹”地带以台伯河为界,被分为北部的“伊特鲁里亚”、南部的“拉丁姆”两部分。其中伊特鲁里亚人最先进入文明阶段,并且长期统治罗马人在内的拉丁姆地区。在罗马崛起之后,伊特鲁里亚、拉丁姆地区相融,共同为了罗马共和国的核心区。
    作为罗马文明的核心区,丘陵、平原相间的“弓腹”部分,也是意大利半岛农业最发达、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并因此有着强劲的贸易需求。当年伊特鲁里亚人能够比拉丁人先发,正是利益于他们最先开展了海上贸易。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地区做大海上贸易最大的短板也显露出来了:就是沿海多为冲积平原,缺乏优质的天然海港。不过这一问题,并非无法解决。
    所谓“海港”指的并不仅仅是背山面海,通常位于海湾处的天然海港(可称之为“海湾港”),还包括另一种位于江河入海口处的“河口港”。这种兼具海、河优势的港口,既能躲避恶劣海洋气候又能将水上运输线向内陆延伸,贸易潜力往往比海湾港还要更大。威尼斯港就是“河口港”的一种类型。只不过威尼斯泻湖的存在,以及威尼斯人为躲避战乱,密集开发河口沙洲上的无心插柳,更加强化了威尼斯陆——海连接点的地位。
    然而比之天然的海湾港,河口港最大的问题在于稳定性。河流的天然造陆功能,使得河口港需要经常性的清淤维护,才能保证港口的通畅。通常情况下,大河的河口因为能够拥有更大的经济腹地(内河沿线人口多)并且河道较宽、较深,会更容易兴起以“河口港”立身的贸易城市。比如欧洲货特吞吐量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鹿特丹港,以及中国最大的上海港,就是依托莱茵河、长江,成就了自己的江湖地位。
    在亚平宁山脉以西的半岛中西部地区,流程最长的河流是罗马城所在的“台伯河”,以及北部流经佛罗伦萨、比萨等著名城市的“阿尔诺河”(亚诺河ArnoRiver)。结合自然条件以及地缘政治背景,台伯河河口应该是最有机会成为整个地区贸易中心的。在罗马时期情况也的确是这样。由于沧海桑田的变迁,罗马城本身离海岸线还有一段距离,并非建港的最佳选择。为此罗马人于公元前四世纪,在距离罗马城25公里的台伯河口修筑了一座叫做“奥斯提亚”海港城市,以为罗马和台伯河流域承担“海——河”转运功能。
    然而罗马城或者奥斯提亚城,却并没有在中世纪成为西地中海的海上贸易中心。这是因为,当罗马帝国因日耳曼蛮族的压力,被迫在色雷斯兴建“新罗马”——君士坦丁堡后,罗马城的地缘作用就开始由政治、经济中心,转型为宗教中心了。尽管罗马教廷存在的历史中,也不可避免的会跟“钱”打交道(比如收收“什一税”、卖卖“赎罪券”),但这样一个神圣的地方,显然不会再适合承担贸易中心的功能。在这一背景下,流域面积仅次于台伯河的阿尔诺河(波河平原之外)河口,开始接过半岛中部的贸易大旗,诞生出一个强大的海上贸易共和国——比萨共和国。
    科西嘉、撒丁、西西里三岛与意大利半岛之间的海域,被称之为“第勒尼安海”,而位置最北的科西嘉岛与波河平原之间的海域,则被称之为“利古里亚海”。比萨的位置处于利古里亚海的东侧。在三岛被阿拉伯人控制的情况下,比萨想取得这两片海域的霸权,势必与阿拉伯人正面交锋。不过比萨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因为它并不是意大利半岛西侧,唯一试图崛起的海上贸易城市。在利古里亚海北侧,还有一个天然条件更好的港口城市——热那亚,也同样虎视眈眈的盯着西地海中海的贸易利益。至于最终谁笑到了最后,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