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5节
日期:2014-09-0500:30:17
2014/9/4
[黑海势力的崛起与凯尔特人对小亚细亚半岛的渗透]
既然罗马已经准备在小亚细亚半岛有所作为了,那么我们就需要看看此时的小亚细亚半岛,又呈现出什么样的地缘政治格局。尽管在今天的西方主流舆论里,城邦模式被视为文明象征,并认为是创新之源,但不可否认的是,以权力世袭、集权为特点的“王国模式”会更有利于资源集中,在竞争中也更有效率。而亚历山大的东征,以及与亚洲文化的融合,为整个希腊世界带来的一项副产品,就是开启了“王国模式”。最终能够在后亚历山大时代脱颖而出的,分别代表欧、亚、非三大地缘板块的:马其顿、塞硫古、托勒密都采取的是王国模式,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需要注意的是,在经历过四次“继业者战争”(公元前322——280年,)之后,三大王朝并没有完全瓜分掉整个希腊世界。位于三方势力交错之地的小亚细亚半岛客观上成为了三方的缓冲之地。而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就是黑海势力的崛起。
从地缘影响力来看,小亚细亚半岛的北部海岸线,是三大王朝最难以直接控制的区域。基于贸易和交流的需要,波斯人在安纳托利亚高原打通的“御道”,以及地中海沿岸的海上贸易点,才是三方争夺的焦点。而整个黑海海岸线则成为了希腊世界的边缘地区。在继业者战争结束时,黑海沿线被分割为了两个王国:西部与欧洲相望的“比提尼亚王国”、东部与高加索地区相连的“本都王国”。
在亚历山大东征之前,比提尼亚最初是由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色雷斯人所控制的。只不过在希腊化时代,这个板块的统治阶层也未能例外的被置换成了希腊人。事实上,正如塞琉古本身原来是亚历山大驻守亚洲的将领一样,希腊化的比提尼亚王国,也是由塞琉古王国驻守此地的将领所建立的。这也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分裂与否与人性无关,而与地缘板块的属性有关。
本都王国的情况稍微复杂点,王国的建立者更愿意突出自己的波斯血统,声称自己是大流士一世的直系后裔。当然这并不能淡化本都王国的希腊属性,更多只是一种政治上的需要罢了。在各大王朝都渊源于亚历山大体系时,这种标新立异的做法,也许能够为之带来额外的政治遗产。
虽然处于希腊世界的边缘,但并不代表黑海沿线地区就一定能够游离于三大王国的控制了。毕竟无论是代表希腊本土势力的马其顿王朝,还是在波斯帝国版图上进行重建工作的塞琉古王朝,都不会坐视这一情况发生的。如果没有强大外力的支援,无论比提及亚还是本都,都很难独立存在。问题在于,此时的东地中海沿岸地区已经成为了三大王朝的势力范围,两个试图在夹缝中求生的王朝,还有机会找到外援吗。
机会当然是有的,既然我们已经把比尼提亚和本都王国,定性为了黑海沿岸国家,那么他们的命运就不是只由地中海势力来决定的了。当然,这并不是指黑海周边地区已经出现了强大国家了。能够让支撑两个小王国存在的力量,来自于高卢人。
做为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最为重要的“第三方“,我们已经对高卢人已经很熟悉了。从地缘属性来看,意大利北部的波河流域,以及法国所在的西欧平原地区才应该是高卢人的地盘,这两大板块也因此被分别称之为”内高卢“和”外高卢“地区。然而请不要忘了”地是死的,人是活的“,做为此阶段欧洲蛮族中的主力,高卢人的势力范围早已不再限于所谓内、外高卢地区了。最起码在巴卡家族入主伊比利亚时期,高卢人就已经越过比利牛斯山脉,与伊比利亚人平分伊比利亚半岛了。
如果说从地理关系来看,伊比利亚的高卢人无疑是来自于外高卢地区。至于内高卢地区的高卢人,虽然意大利半岛中南部是天然的扩张方向,他们也的确这样尝试过了。但由于罗马的崛起,这个方向最终被证明是死路一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因为人口压力或者部落争斗外迁的话,东方也许会是更好的选择。在这个方向上,为意大利半岛封顶的阿尔卑斯山脉,虽然与贯穿巴尔干半岛的迪纳拉山脉相接,但山地的纵深已是非常薄弱了。也就是说,高卢人想东出意大利半岛的话,并没有半点难度。
东部意大利半岛的高卢人马上会看到一片开阔的平原地区:多瑙河中流平原。对应到今天的政治结构,牵扯到这片平原的国家包括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对于处在原始农业阶段的高卢人来说,这样一片河网纵横的土地应该是挺适合他们发展的。接下来他们可以继续沿多瑙河而下,直至黑海之侧,罗马尼亚境内的多瑙河下游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