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8节

    日期:2014-07-1623:17:33
    2014/7/16
    从战略角度来看,罗马兵分三路的做法并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在于罗马误判了迦太基的主攻方向。在罗马看来,如果围攻萨贡托真是战争的信号,那么迦太基下一步一定会主攻西西里岛,就像第一次布匿战争那样;即使不是,罗马想再一次战胜迦太基,攻击其北非本土的意义也大于远征伊比利亚。因此罗马这次分配兵力,将陆军主力集中在了南线,并且配备了强大的护航编队(160艘战舰,上节误标为60艘)。
    事实上,在第一次布匿战争落败之后,迦太基的海军规模就被严格限制了。也就是说,迦太基没有机会在罗马的监控之下,偷偷扩张海军。在这种情况下,罗马海军其实并不担心在海上遭遇迦太基海军。不过在西西里稍事修整的罗马海军,并没有看到前来进攻的迦太基海军。接下来他们将继续南行,在37年后(公元前255年——前218年)再次将3万罗马军团送上北非的领土。
    可以预见是,在罗马军团登陆北非之后,双方将拉锯很长一段时间,而掌控制海权的罗马,也必将源源不断的向北非战场投送资源,直至让迦太基再一次求和。然而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罗马并没有判断出迦太基真正的动向。很快,从北线进攻意大利本土的汉尼拔,将逼迫罗马不得不把资源更多留在本土。
    尽管汉尼拔从陆地远征意大利半岛的壮举,让他在西方赢得了“战略之父”的美誉,但做出这样出乎意料的选择,很大程度也是迫于无奈。就像我们刚才所分析的那样,战败国的地位让迦太基无法扩张海军,能让汉尼拔指挥的海军舰只不过数十艘(加上北非的也不过百余艘)。纵然迦太基还拥有地中海规模最大的运输船队,但在没有制海权的情况下,即使能够偷偷把军队送入西西里甚至意大利半岛,也无异于送羊入虎口。
    由于迦太基海权受限的情况,在战败之后就已经决定了,因此可以说在哈米尔卡入主伊比利亚半岛时,从陆地远征罗马的计划就已经初步计划好了。比如巴卡家族对高卢人(凯尔特人)的拉拢甚至联姻,绝不是仅仅为了保伊比利亚一方平安。要知道,从埃布罗河到亚平宁山脉之间的广阔土地,几乎都是高卢人的领地。如果希望穿越这一地区的话,仅仅凭借武力是不可能做到的。
    任何伟大的军事家,同时也必须是优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们知道如何迫近对手(或潜在对手)的心理防线,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式争取盟友,赢得战争。就这一点来说,以3万陆军+5000骑兵就开启东征的亚历山大最有发言权了,同样的,汉尼拔也深谙此道。在战争之前,汉尼拔所训练的雇佣军,人数大约在10万左右。由于这些年来,迦太基已经吸取了教训,军队的中高级军官都已经由迦太基公民所担任了。这种做法不仅使得汉尼拔能够牢牢掌控军队的控制权,更能以成熟的军制,训练出自己的所需要的军队。
    从士兵的来源来看,迦太基在两次战争中也有很大的区别。在第次布匿战争之时,来自意大利半岛以及希腊地区的雇佣军,曾经是迦太基武装力量的核心。只是在战败之后,为了限制迦太基的战争潜力,也为了自身的安全,罗马在与迦太基签订和约时专门规定了迦太基不能自己的领地内雇佣军人。至于希腊人,在罗马强大之后,亦不愿意与之为敌。
    无法从外部购买武力,迫使迦太基只能从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范围内挖掘潜力。从迦太基的地缘结构来看,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成为了雇佣兵的两大来源地。不过,这种不得以而是为之的选择,却反而增加了迦太基军队的凝聚力。这倒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些佣兵的来源地与迦太基人之间,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更在于如果谁想作乱的话,就必须首先考虑,自己有家乡是否会因此面临危险了。
    尽管迦太基当下的军队,在战斗力的忠诚度上都远胜于几十年前,但在真正开始远征之前,汉尼拔还是做了一个战略上的调整,以防范于未然。这一调整就是将来自伊比利亚的部队调入北非,而是源自北非的军队则入驻伊比利亚。切断这些军人与家乡的直接联系,能够让他们更容易服从上级的命令,避免受家乡政治动态的影响。
    当这一系列调整都结束之后,汉尼拔终于越过埃布罗河,开始向他征途中的第一站——比利牛斯山脉进发。在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之下,汉尼拔控制整个加泰罗尼亚地区的过程,总共只花了几个星期时间。与萨贡托围城战所花费的8个月时间相比,这一进程可以算的上是很快了。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孤军深入对手腹地的军事家来说,旷日持久的围城战都是需要尽量避免的,因为这不仅会为你的对手赢得时间,与会极大消耗自己军队的耐心和补给(汉尼拔本人甚至在萨贡托城下受了伤),所以无论亚历山大还是汉尼拔,都更希望在野战中,一战而消灭对手的主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