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4节

    日期:2014-07-0823:28:50
    2014/7/8
    与大多数半岛一样,伊比利亚半岛本质也是大陆向海中延伸的山地。一定要和地中海中的其它半岛比较的话,伊比利亚半岛和小亚细亚半岛的地更结构比较类似。即占据半岛腹地的不是一条边缘清晰的山脉(如亚平宁半岛那样),而是一片高原。二者之间的地理区别在于,高原本身是由数条山脉相互挤压而形成的,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如果山脉之间的距离足够开阔,那么高原腹地在水流的作用下,也同样会冲积出大片宽广平坦之地,它与那些沿海平原在区别仅仅在于海拔不同。
    从轮廓来看,伊比利亚半岛的形状很像一个“拳头”,将山脉剥离出来审视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个拳头是由四条山脉所组成,其中将之与欧洲大陆分割,相当于手腕部分的,训是知名度最高“比利牛斯山脉”,而拳头的主体则是由呈南北方向排列的三条平行山脉:坎塔布连山脉、中央山脉,以及贝蒂科斯山脉所组成。将它们形容为“伊比利亚之拳”的三根手指,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如果成就一个半岛的,不是一条高大山脉而是一片高原,那么这种地理结构对于地缘结构的最大影响,就是缘自于高地本身的地缘力量,将很有可能成为主导整个半岛政治的核心。对比意大利半岛和小亚细亚半岛地缘政治的前世今生,我们就会明显发现这个规律。做为“山脉体半岛”代表的意大利半岛,无论是在罗马时代还是在现在,能够成为政治、经济博弈的,总是那些沿海低地区;反观“高原体半岛”的代表小亚细亚半岛,主控沿海低地的族群,虽然能够在经济和文明程度要占优,但却总是要面临来自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威胁。最终统一小亚细半岛的,也是原本在高原腹地游牧的突厥人。
    今天占据伊比利亚半岛大部的西班牙,在形成过程中也同样遵循了这个规律。即使我们现在不能详细解读这一过程,但通过定位其首都马德里的位置,相信大家也能够感觉到这一地缘规律的存在了。如果要为轮廓饱满的伊比利亚半岛,找一个地理中心,那么这个圆点就会落在马德里身上。当然,一个地区的地缘政治结构,并不是由几何规律来决定的。只不过“伊比利亚之拳”的地形结构,恰好也可以让它的地缘结构暗合几何规律。
    在《伊比利亚半岛地缘结构图》上,包括三根“手指“在内的高地,被标注为”梅塞塔高原“,它还有一个名称叫做”卡斯蒂利亚高原“。如果你等不及要了解西班牙的前世今生,那么不妨去查找一下”卡斯蒂利亚王国“与西班牙之间的政治继承关系。如果不想那么快剧透的话,那么通过这个名称的标注,你最起码应该能够感觉出,这个叫作”卡斯蒂利亚“的王国,就是以高原腹地为中心,征服大部分半岛边缘低地政治体。
    从地形结构上看,梅塞塔高原呈现出“三山夹两盆“的形态。北部的坎塔布连山脉,与中央山脉之间合围的是一个标准的高原盆地——旧卡斯蒂里亚盆地,其核心河流叫做”杜罗河“,河流的入海口就是因产出高品质葡萄酒而闻名于世的,葡萄牙第二大城市波尔图;而中央高原与南线的贝蒂科斯山脉之间的地形结构,就相对复杂些了。有三条河流由东向西注入了大西洋,它们分别是:下游河口成就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特茹河(西班牙人叫它”塔霍河“);下游为西、葡两国界河的瓜迪亚纳河;全境都在西班牙境内的”瓜达尔基维尔河“。由于这三条河流的下游平原地势开阔,结构类似波河平原、加泰罗尼亚这个的”喇叭形“,且直接面对大西洋,因此它们在气候类型有别于海拔较高的上游地区,属于气候更为舒适、湿润的海洋性气候。
    对于高原地区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的边缘山脉会阻碍水气的进入,这使得即使与海洋近在咫尺,梅塞塔高原腹地也只能是降水稀少的大陆性气候,以我们之前的经验来看,这类气候所覆盖的区域,往往是牧业经济占主。类似的情况其实也出现在安纳多利亚高原与伊朗高原都。不过相比欧亚大陆腹地的干草原地带,这些纬度较低的高原地带,日照要更为充足,牧草的生长期更长、质量更好。从事畜牧生产的部族,大多数时期并不需要频繁迁徙,以寻找新的牧场。换句话说在这些地区,定居式的“畜牧“式经济成为了可能;另外有效积温的提高,也使得灌溉农业的发展成为可能。因此在上述三大高原的经济中,最终都呈现出了农牧混和的状态。
    回归到现在所解读的时代,迦太基人很显然不会是第一批进入伊比利亚半岛的族群。今天我们所能认定的伊比利亚半岛最早的土著,被称之为“伊比利亚人“。与意大利半岛的伊特鲁比亚人一样,其原始的种族、语言来源一直是个迷。能够明确的是,最早被伊比利亚人视为入侵者的,并非源自亚洲的腓尼基人,而是由北部翻越比利牛斯山脉而来的凯尔特人。
    做为罗马共和国所面临的主要北方蛮族,凯尔特人进入伊比利亚半岛的时间甚至要早于他们渗透意大利半岛波河平原,他们早在公元前8世纪——6世纪,就开始向比利牛斯山脉以南迁徙了。造成这一时间差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比利牛斯山脉的体量远小于阿尔卑斯山脉,以及东南沿海平原通道更迦宽阔,使得凯尔特在穿越时所面临的难度降低。
    与后来发现波河平原的凯尔特人一样,穿越(或者绕过)比利牛斯山脉的凯尔特人,也同样会在山脉的南部,发现一片喇叭形的大型冲积平原。以这片低地为核心所形成的地缘板块就是“加泰罗尼亚“。相信很多人是从介绍”巴塞罗纳足球俱乐部“的背景资料中,知晓加泰罗尼亚地区,以及它与马德里(或者说西班牙)之间的恩怨。如果再如此注意一下时政新闻中的加泰罗尼亚,大家也同样会关注到,加泰罗尼亚人一直想从西班牙当中独立出来。
    从地形的平整度上看,加泰罗尼亚并不比“内高卢“所处的波河平原更平整,内部还散布一些低矮丘陵。当然,这本身并不妨碍它成为一个完整的,相对封闭的地缘板块。横亘于加泰罗尼亚地区的核心河流,是一条叫做”埃布罗河“(当时叫”伊比鲁斯河“)的河流。需要注意的是,巴塞罗纳并不是在埃布罗斯河口,而是更为靠近比利牛斯山脉。在那个位置,加泰罗尼亚人更容易掌握伊比利亚半岛与欧洲大陆的通路。
    如果进入伊比利亚半岛的入侵者是来自北方,那么加泰罗尼亚地区无疑是这些外来者驻足的第一站。在此之后他们有两个选择,或者沿半岛的东部沿海地区向南渗透,或者向西进入梅塞塔高原。就凯尔特人来说,并无法在开始就判断出哪个方向更好。不过从后来的结果来看,他们在西、北方向的扩张会更为顺利。在迦太基人在伊比利亚半岛大举扩张之前,这些依地理环境,或农或牧的凯尔特人,大致与伊比利亚人分控了半岛的西北、东南部。
    半岛东南部的伊比利亚人,之所以能够抵御住凯尔特人的入侵,根本性的原因在于它们能够从地中海贸易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学习更先进的技术,并且因此而进入更加文明的状态。这与凯尔特人在意大利半岛能够占据波河平原,却难以南下渗透能够参与地中海贸易的伊特鲁里亚、拉丁姆地区一样(更别说大希腊地区了)。然而,当迦太基人决定向北扩张后,伊比利亚人这些能够阻挡住北方入侵者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了。至于说迦太基人在岛上究竟扩张到了哪一步,又遇到了什么样的障碍,我们下一节再接着分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