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1节

    如果说受降城及以其为原点延伸的光禄塞长城,是汉帝国保护朔方(河南地)的前沿阵地,那么居延塞就是河西四郡防御漠北匈奴南下的桥头堡了。通过之前的解读我们得知,黑水(额济纳河)与石羊河,是祁连山麓延伸入阿拉善戈壁的两条生命线,并在它们的终端形成了居延、休屠两泽。理论上,如果匈奴人试图从漠北草原南下河西走廊的话,就必须借助这两条河流。不过,石羊河的长度显然远不如黑水,居延泽的面积也比休屠泽大的多。最终能成为双方博弈焦点的,只有今天中蒙边境之南的“居延泽”。
    居延塞以及黑水之于河西走廊地缘安全的重要性,并不仅仅体现在它是河西走廊最接近匈奴腹地的绿洲带。当我们沿黑水河向祁连山方向溯源的话,就会在张掖市的西南部,找到通往“南山”(祁连山区)地区的孔道——大斗拔谷。
    我们知道,除了当年通过大斗拔谷逃入南山地区的小部分月氏人外,覆盖祁连山及整个青海地区的部族,是与华夏民族地缘关系密切的“羌人”。然而正是由于这层看起来应该更为亲近的关系,却让羌人更愿意与游牧草原的匈奴人,结为战略盟友(张骞被羌人交给匈奴人,就是明证)。
    对历史略有了解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几乎所有人都能随口说出某些蒙古高原游牧民族首领的名字(最起码应该知道成吉思汗吧),但却很少有人能够在记忆中找到,某个强大“羌”人部落首领的名字。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尽管羌人整体上也可以被归类于游牧民族,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他们与匈奴人的经济结构却有显著区别。
    无论在黄土高原还是青藏高原东北部,原始草原的形态都不是以那种我们印象中的,如“瀚海”般一望无际的形态存在的。复杂的地形,将整个羌人覆盖区分割成为了诸多小型地缘板块。因为地形的原因,每一条河谷的上、下游地区都拥有足够大的落差。而海拔差异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气候、环境的多样化。如果一个部落占据一条河谷的话,他即可以在中、上游地区游牧牲畜,又可以在海拔较低的下游冲积平原,尝试原始农业。
    在游牧经济之余,补充进对土地利用率更高的种植经济,使得羌人的自给能力,以及抗灾害能力(有余粮)要强于北方游牧民族。这也使得他们劫掠农耕动力(压力),要远低于匈奴人。实际上,如果占据一条河谷,就能够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的话,羌人甚至会缺乏彼此之间形成部落联盟的动力。也正是这种各自为政的分散地缘格局,让精于合纵连横、以夷制夷之策的中央之国,得以一步步的蚕食羌人的领地。
    相比游牧经济,种植业对技术的要求要高出许多。我们并不能指望一个以畜牧经济为主的部落,象东亚核心区的农民那样精耕细作。大多数时候,他们只是在春天把种子播撒于水、热资源适于作物生长的土地上。等于秋天移牧于此时,再进行收割。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一定会有人发现,如果把注意力更多放在种植业上,通过对水、土的适当改良,就能够获得成倍的收益,并因此而养活更多的人口。事实上,华夏民族的最初也正是沿着这一轨迹,逐渐变身成为纯粹的农耕民族的。
    当脱胎于原始西羌的华夏农耕民族,开始成为中央之国的主人后,他们对那些羌人领地的威胁,要远大于匈奴人所占据的北方草原。因为掌握更先进农业技术的中央之国,并无法让北亚地区变得更热一些。但对那些水、热资源都符合要求的羌人之地(如河湟谷地)进行水利改造,以变成中央之国的新移民区,却是华夏农耕民族的强项。
    通过刚才的分析大家应该明白了,如果汉帝国决心渗透羌人控制区中的下游河谷地区,会对羌人的社会、经济结构造成多大影响了。在汉、匈十五年的休战期中,包括朝鲜、闽越、南越、西南夷、氐人、楼兰、姑师……在内的所有边缘民族,无一例外的因为各种理由,成为了帝国的征伐对象。至于本身就与华夏民族地缘关系紧密的羌人,自然也不能幸免。公元前112年11月,帝国集结了十万兵力向西攻击羌人在祁连山南的领地,并获得了胜利。
    羌人受到攻击的直接理由,是因为他们在前一个月,集结了十万人众,北上攻击了河西走廊。而帝国认为羌人北上的原因,是想打通与匈奴相连的黑水通道。就我们刚才的分析来看,羌人也的确有希望匈奴人回到河西走廊的动机。不过他们选择的时机并不太好。如果他们再等十年,并事先与匈奴相约的话,结果可能会更好。不过,以汉帝国在这一阶段对边缘部族的密集军事行动来看,即使羌人没有想着先发制人,也几乎不可避免的会成为汉军的攻击对象。
    之所以说羌人晚十年再北上话,机会可能会更好,是因为在公元前102年,在前一年尽没赵破奴军的匈奴人,终于开始了全面反击。在这一年秋,除了南下攻击受降城以及朔方、五原两郡的匈奴单于本部,因单于半道病亡(儿单于)未完成自己战区的攻击任务以外。匈奴左、右两翼都分别在自己的攻击方向,侵入了汉朝的边郡。在这次攻击中,左贤王部所劫掠的,是重新分配给他的云中、定襄两郡,而右贤王部的的攻击目标,就是正在修筑的居延塞以及整个黑水流域(张掖、酒泉两郡)。
    匈奴右贤王部在这次攻击中,到底攻入居延塞及黑水流域多深,我们并不清楚。不过最终匈奴人却并没有从河西走廊带走他们劫掠的人口、物资,这些掠失被随之出击的汉军尽数夺了回来。尽管汉军对匈奴多有胜绩,但能够在匈奴得手之后,马上反制成功的案例却并不多见。右贤王部这次只能说是运气不好,因为此时的汉武帝正将最精锐的汉军集结于河西走廊(仅步卒就有十八万),以支撑驻军于玉门关外的李广利第二次远征大宛。
    考虑到这层因素,即使羌人在公元102年与匈奴相约攻击河西走廊,下场也应该不会太好。当然,这本身也不是我们分析的重心了。通过上述分析,进一步明晰居延塞的地缘价值,才是目的所在。在接下来的历史中,居延塞也的确起到了很好的防御作用,与兴禄塞一起在绝大部分时间内,将试图南下的匈奴人有效阻挡在了戈壁腹地。
    然而对于准备主动出击的李陵来说,路博德所修筑的居延塞却完全帮不到他了。孤军深入敌境的五千汉军,只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去面对即将到来的危险。那么离开居延塞保护的李陵,接下来又将怎么走,又是在哪里与匈奴接战的,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