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1节

    日期:2013-11-2500:21:51
    这些历史细节,不太了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百度下,我们今天的重点在于解构戈壁阿尔泰山的结构,并由此延伸出汉帝国北击匈奴的主通道来。从地理结构上看,已经呈现断块状的戈壁阿尔泰山,大体可以被分为南北两块。北部那条西与阿尔泰山主脉相连,北与杭爱山相望,包夹出一条“湖谷”(内有六条河流及湖泊)的山地,就是在汉史中多次出现,并爆发大战的“浚稽山”。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地图之上,浚稽山有时也会被标示为阿尔泰山主脉的最东端,而不是戈壁阿尔泰山的一部分。
    与浚稽山相比,它南部的那片山地,带上“戈壁”的前缀就没有任何异议了。这片山地在今天蒙古的旅游地图上也拥有很高的知名度,整片山地及其附属地区,被建制成为了“戈壁——古尔班赛汗”国家公园,而山名就叫“古尔班赛汗山”。在旅游者看来,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你能够在不大的范围内,同时看到常年冰雪覆盖的河谷、听之有声的沙漠、能够为牲畜和野生动物提供食物的草场,以及人类及远古动物留下的遗迹。
    古尔班赛汗山的东部,在汉书中被称之为“夫羊句山”,今天南戈壁省的省会“扎兰扎德嘎德”,就身处夫羊句山东部的低地中。而在山地的东麓,还有一个曾经出现在汉匈之战中的城邑——范夫人城。
    范夫人城应该是汉军突入塞外,最北部的据点了,它的实际作用,应该是预警而并非防御。之所以会以“夫人”命名,是因为筑城的汉将在身死之后,其夫人率众继续据守此城。基于夫羊句山在汉匈之战中的地缘位置,汉军曾经试图在此建立据点的说法还是可信的(据守烽燧边塞的将领,是可以带家属的)。鉴于此城过于突入匈奴境内,相信它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很快就被放弃了。
    关于范夫人城是何时所建,史书并没有记载。不过最起码在漠北之战前,汉军是不可能有能力在此筑城的。卫青袭击匈奴右贤王部的地点,也不是在古尔班赛汗山的核心山地,而是它南部更加靠近今天中蒙边境的延伸山地之间(今南戈壁省瑙木贡县境内)。
    右贤王部驻扎的地点,并没有紧邻山地。由于山地所收集的淡水,会通过渗透性强的沙石地面之下,输送到山间低地中,并寻找适当的点冒出来。所以在戈壁之中,山地之侧的低地,往往会更容易受到青睐(比如南戈壁省会的选址)。
    正常情况下,作为一支随时准备作战的军队来说,山地应该算是最好的依托的。只不过,一方面这些延伸到戈壁之中的山地本身,其实已经没什么植被覆盖了,因此它们本身对游牧民族的吸引力倒不大(没有山地牧场)。另一方面,由于没有预料到汉军能够突袭进戈壁地区,匈奴人也并没有意识到,需要依托山地构筑预警、防御体系。
    最有可能成为匈奴右贤王部驻扎的这片低地,今天被叫作“巴音布拉格”。实际上,我们在从外蒙到内蒙的草原上,看到很多叫这个名字的地点。所谓“巴音布拉格”的本意,就是“富饶之泉”或者泉水汇集的意思。在茫茫戈壁中,如果一个地区如果曾经被称之为“巴音布拉格”,那么它就肯定不会被游牧部落所错过的。
    同样不会错过这片土地的,还有汉帝国。在后来的历史中,曾经作出匈奴右贤王部出击漠南跳板的“巴音布拉格”,也成为了帝国北御匈奴的前哨。帝国以及为基础构筑了著名的“受降城”(公元前104年),并随后以其为基点,在漠南草原与戈壁交界线上,延伸了一道今天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晓的草原长城——汉外长城。而这条将阴北草原完全纳入帝国版图的草原,最终也成为了将匈奴人南下漠南的恶梦,它的价值并不在于有多少防御力,而在建立了一条延伸至戈壁边缘的,以烽燧为基础的预警体系。这也使得匈奴人“打草谷”成功的概率被大降低了(所以后来他们每次南下,除了劫掠之外都要进行破坏)。
    关于受降城和汉外长城的故事,到解读完河西、漠北之战后,会有更为详细的解读。今天将之引出,是希望帮助大家从地缘的角度,来理解卫青这次对匈奴右贤王王庭的突袭,所隐藏的战略意义。单从战术角度来看,卫青的这次突袭,以及整个阴北草原地带的扫荡行动也是极为成功的。这一次,匈奴右翼共损失了1.5万人及数十百万计的牲畜。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匈奴右贤王本人带着数百骑向北突围成功了,汉军在追击数百里,在其进入夫羊句山区之后,停止了追击。再后来,地形更为复杂的夫羊句山也成为了匈奴人防御汉军(出朔方)北上的第一道防线。公元前90年,汉将李广利北击匈奴的最后一役,第一战就是与匈奴人在夫羊句山接战。
    公元前124年,卫青出塞北击匈奴右贤王部的这一战,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若以将匈奴人挤出漠南之地这一战略任务来看,这一战只能算是第一阶段。因为整个阴山草原,除了在西段经营匈奴右贤王部以外,还有单于本部经营的东段地区。所以很快,漠南之战的第二阶段,以匈奴单于本部为攻击目标的战役,在次年又拉开了序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