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9节
日期:2013-05-2523:58:38
没有河流从柯坪山穿出,并不意味着柯坪山以南,就完全是沙漠的天下。既然托什干河,能够把本来属于柯坪地区的水送给阿克苏河,那么柯坪山以南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也同样能够指望其它方向上的山地,不远千里的将雪水送来(前提是水量够大)。事实也的确如此,整个塔里木盆地的西侧,都为这一“西水东调”工程作出了贡献。
落实到具体的河流及山地集水区上,为坷坪山以南地区作贡献的河流和山地河流有两条(片):一条是源自天山、帕米尔高原的“喀什噶尔河”;另一条则是从喀喇昆仑山脉的“叶尔羌河”。一般情况下,我们视这两河相汇之后的河道,为塔里木河干流。而我们已经分析过的开都——孔雀河水系、迪那河水系、渭干——库车河水系、阿克苏河水系,以及我们还未解读到的:和田河水系、车尔臣河水系、克里雅河水系,与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等九条河流一起,并称为“塔里木河水系”。尽管上述河流,现在大多数已经无水汇入塔里木河了。但在历史的某一个时期,它们都曾经成为过塔里木河的支流。从这个角度说,上述河流也都有资格称自己为“塔里木河”。
对于张骞来说,甄别河流之间的关系,也是他此次出使考察的重要内容(所以才考证出了,于阗河是黄河之源的看法)。毕竟在如此干旱的地方,无论生存还是交通,都需要依靠这些河流。尽管与坷坪山并行的这段路程,有与塔里木河干流直线相通的“喀什噶尔河”,一路为他指明西行的方向。但对于日后试图经营西域汉帝国来说,如此之长的距离里没有农业绿洲,并不是件好事。因为这意味着,除了试图横穿塔里木盆地的过客以外,真正能在坷坪山南,利用这段沙漠之水(包括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的,很可能会是那些游牧部落。
类似的情况在我们所定义的“中亚农业区”就已经出现了。尽管沿天山之麓分布的那些绿洲最终都发展出了绿洲城国。甚至连阿姆河三角洲,这样远离山脉的地区,都因为河水漫流而孕育出过定居属性花剌子模国。但能够在那些沙漠腹地利用那些中游之水的,还是那些游牧部落。我们之前曾经分析过的,游牧属性的土库曼人,就是这样成就今日土库曼斯坦的国土的。
就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中游地区的情况来说也是如此。那些绿洲城国,虽然也会利用绿洲外围那些沿河而生的植被,放牧一些牲畜,但让姑墨一类的绿洲城国,沿塔里木河单线渗透那么远,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究竟是哪一支游牧部落,曾经放牧于喀什噶尔、叶尔羌河畔呢?是乌孙人吗?以乌孙的实力来说,如果他们想的话,自然是可以的。问题是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以乌孙在天山北坡所占据的草原来说,并没有必要为了塔里木河沿岸那点水草(也养活不了多少人)千里转场。他们这样做的唯一理由,只有可能是出于政治目的,即为了控制塔里木盆地那些西域城国。只是乌孙人真要这么做的话,势必将自己置于地缘博弈的焦点。变身成为汉匈两国的眼中钉(尤其是汉帝国),由此而带来的后果,很可能是灾难性的。
既然种种迹象表明,乌孙人不可能会跟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来放牧,那么到底是谁,曾经填补过这绿洲之间的千里空白区呢?答案其实在我们之前的内容中已经出现过了,这个国家就是托什干河谷西段的“尉头国”。以整个亚洲草原的环境而言,是很难找到一个,四季青草如茵的牧场,让游牧民族过上定居、蓄牧的生活的。在不同的季节里,转换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牧场,是亚洲牧民的生活常态。也正是这种生存状态,造就了“游牧民族”这个概念。单从地理结构来看,托什干河谷和塔里木河沿岸,显然是具有不同的水文、气候环境,受这种环境差影响,两个板块植被生长期也会有所差异。而对于尉头人来说,他们有足够的空间来寻找这种差异,以让自己的牲畜在某一季节,出现在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沿岸。因为从喀拉铁克山到柯坪山的这片荒凉的盆地区,都是农业开发的禁区。能够利用那些有限植被的,只有喀拉铁克山北的尉头人。尉头人如果想从托什干河两岸,转场到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地区,并不会有人为的障碍。也就是说,天山南脉(南坡)到柯坪山脉,再到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的广大地域里,都可以视为尉头人的势力范围。当然,这些名义领地中的绝大部分,实际并不能为尉头人所用。依附有限的水草资源,尉头国的人口(二千四)也还是不能够跟周边绿洲国家相比。
看起来,尉头人通过转场到坷坪山以南地区所获得的收益,并不太大。即使将整个坷坪山所对应的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都视为“尉头之地”,也没有为它带来太大的收益。这是不是说,这片尉头之地,地缘潜力就仅限于此,抑或只能充当一个打酱油的角色呢?情况并非如此,因为衡量地缘潜力的原始指标中,并不只有土地产出(食物)这一项指标。其它可供交换的资源以及地缘位置也是两项重要指标。
就那些非食用性资源来说,最为重要的当属盐、铁(铜)两项资源了。我们在之前的内容中,也曾经多次提到过以资源立身的国家。比如库鲁克塔格中的“墨山国”;四川盆地的“巴国”。不过完全依靠资源而立身强国的国家毕竟是少数(象中东那些石油国,就中当代案例)。大部分的时候,拥有这些优势资源(比较竞争对手)只是一个国家强大因素中的一个。象我们之前所分析的龟兹国,之所以能够成为塔里木盆地北线的中心国家,除了我们之前所分析过的原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拜城盆地边缘,包括喀尔克山南麓以及却勒塔格山区,拥有丰富的铜、铁资源。针对这些战略性资源的开发、冶炼,以及输出、交换,极大加强了龟兹国力,使之在与阿克苏河绿洲带的竞争中占据了上风。然而,从资源的角度来看,尉头之地并没有特别的表现。如果尉头国拥有潜在地缘潜力的话,那么就只能看看在地缘位置上,有什么特别表现了。
以地缘位置来说,尉头之地并没有让我们失望。尉头人在托什干河的核心区,以及被他们利用的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都处于重要的交通线路上。前者可以帮助他们与亲缘的乌孙人,包括游牧民族之间的“友谊”;后者则可能从丝绸之路北线的商路上,获得额外的商业利益。现在的问题是,这些潜力和利益并不一定会为尉头人所挖掘、收获。
对于尉头人来说,如果想在丝绸之路上雁过拔毛(可以是和平方式,也可以是武力的方法),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他们并不是天天呆在那。游牧属性使得尉头人在一年当中,至多只会有一小部分时间,呆在可能的商路上。更重要的是,在张骞为汉帝国凿空西域,打通丝绸之路前,东、西方贸易量是非常有限的。那时的尉头国即使有心有力,也很难获得额外的利益;而在汉帝国强势控制西域、打通商路后,象尉头这种逐水草而居,无法定居成为战略补给点的“国家”,是不可能凭借一句“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就沿河向过往商旅收过路费的。能够获得这个“土地溢价”资源的,还是那些强大的外来力量。至于说这个外来力量指向何方,又是在什么具体的节点上,来实现这个溢价的。我们下一节再接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