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3节
日期:2013-04-2701:01:42
在历史记载中,塔里木河一直有南、北两河的说法。一种意见认为,所谓的南河其实只是在现在塔里木河的主河道南部数十公里,又出现了一条并行的干流。对于一条完全在低地中穿行,且水量随季节不同,变量很大的河流来说,塔里木河的这种变化是再正常不过了(当日黄河下游,甚至有九河之说)。而这种河道的不稳定性,对于塔里木河北麓绿洲国家的影响,主要在于没有人敢真正把宝压在支流与塔里木河干流相交之处。相比之下,在支流的中游地带开拓农业绿洲会更为稳妥。至于塔里木河两岸,则更适合作为受绿洲国家所控制的放牧之地。当然,在塔里木河干流稳定时,河流两岸也是天然的道路选择。当日张骞仅花费数十日时间,就从河西走廊西部横穿整个塔里木盆地,到达费尔干纳盆地。应该就是得益于塔里木河在沙漠当中铺就的这条生命线的。
另一种意见认为,所谓南河其实是塔里木盆地南部河流汇集在一起,沿昆仑山北麓东行而成的。其实在《汉.西域地缘结构图(南疆部分)》上仔细观察塔里木河水系结构的朋友,应该也会此疑问了:如果说发源于盆地西南角的叶尔羌河,沿着盆地的边缘流向盆地北麓尚可理解。那么象发源于昆仑山脉的于阗河,纵穿整个塔克拉玛干沙漠,跑去北线和其它几条河流会和,就多少显得有些唐突了。当然,地势使然,于阗河这样的流向也是可以了。现在的和田河实际上也是这样走的。只不过由于上游开发的原因,于田河已经很少有水能够注入现在的塔里木河了。
和田河到底能有多少水注入北部的塔里木河干流,并不是我们的疑问所在。我们的疑问是,既然塔里木盆地整体是西高东低的结构,那么和田河有没有可能在流出昆仑山后,不向北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而是沿山麓向东,将塔里木河南部诸河,如:克里雅河、尼雅河、喀拉米兰河等于南北向河流串连起来,并最终注入罗布泊洼地呢?
从地理结构上来看,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也就是说,塔里木盆地可能在某一时期,同时南、北两侧平行存在两条干流。只不过,就塔里木河流域北多南少的补水情况而言,即使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塔里木盆地之水在北部汇集成流的机会还是最大的。而如果一定要把塔里木盆地之水视为同一水系,那么所谓“南河”之水,也可以泛指和田河及其以东诸河(这也是史学界对于“南河”的一种解读)。至于它们是否曾经在某一时期串连起来,反倒不那么重要了。对于汉帝国或者其它因各种原因步入塔里木河南部的人来说,那些支流两侧,能够出现绿洲这样的战略支撑点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我们已经很难考证,塔里木盆地南部,是否真的因为和田河改道而出现过一条贯穿东西的“南河”。但在盆地的东南部,却的确有一条叫作“车尔臣河”的河流,没有老老实实的注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而是在本该湮没于沙漠中时,东转了个90度弯,与北部的孔雀河相对应着向罗布泊方向渗透。然而无论是现在仍然存在的车尔臣河,还是历史上有可能存在的,由于阗河对接车尔臣河而形成的“南河”干流,都并不一定会渗透到罗布泊洼地。因为在它们东进的路途上,还有一个规模较小的洼地——台特玛湖洼地,横亘在罗布泊洼地的西面。
在罗布泊已经完全消失的今天,台特玛湖洼地依然还能蓄积些水形成“台特玛湖”。只不过,如果上游来水充足的话,台特玛湖之水本可以象博斯腾湖那样,在溢出后继续向东,注入地势更低的罗布泊洼地。也就是说,历史上罗布泊水域最大时,我们可以认为它的西南角延伸到了现在台特玛湖这个位置。
在张骞经过楼兰时,车尔臣河以及汇集了孔雀河的葱岭河,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注入了罗布泊。至于和田河当时是对接车尔臣河还是葱岭河;葱岭河与车尔臣河在汇入罗布泊之前,有没有合流过一段倒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盆地南北两麓河流的支援,不仅罗布泊洼地能够蓄水成功,它的西部也能够形成大规模湿地,并成就人口达到四万之数的西域大国——楼兰了(想想在西域,几百人就可称国。这个人口数量,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大国了)。
对于楼兰来说,罗布泊和为它蓄水的河流,就是它的支撑所在。这时候的罗布泊,可以被视为三河汇集而成。即东部的疏勒河、西北部的葱岭河——孔雀河、西南部的车尔臣河。而对于楼兰和罗布泊来说,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葱岭河——孔雀河了。因为相比其它两条河流,这条今天被我们称之为“塔里木河”的河流,所拥有的集水区,无论在面积、海拔,还是位置上都要更优。也是罗布泊之水的主要来源地。而楼兰古国的都城,也正是在它的故道之侧。
然而楼兰和罗布泊最终还是消失了。导致它们消失的直接原因,就是葱岭河最终没有与孔雀河会合注入罗布泊洼地。至于它的新归宿,我们其实从现在塔里木河的走向也可以看出,那就是在即将与孔雀河会合之前(新疆尉犁县之南),转而向南注入了台特玛湖洼地。虽然在蓄满这片洼地之后,水流依旧有可能向东漫流入罗布泊洼地。但这样的话,罗布泊的主要蓄水区就在洼地的南部(三角洲湿地也因此在西南角),而依附于孔雀——葱岭河故道的,西北部三角洲,环境就将会急速恶化了。
对于历史上塔里木河曾经顺着这条路径,改过几次道,又因此而导致过罗布泊“位移”位移过几回,现在仍在研究当中。同样模糊的,还有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既到底是因为自然力的周期变化(有说法是1500年一改道);还更多是因为人类在上游的开发,而使得塔里木河流域之水(包括车尔臣河),无力渗透到罗布泊。
解答上述问题,可能需要多学科的专家共同努力了。不过今天罗布泊的消失,以及塔里木河的改道却可以十分明确的说是人为原因。在上世纪20年代之前,塔里木河之水其实已经沿着今日之河道,流入台特玛湖了(只不过上游开发过度,已经无力溢出流入罗布泊了)。而在二十年代中期,在人力干涉之下,塔里木河又与孔雀河会合,并为罗布泊洼地带来了3000平方公里的水面。只不过,当红色政权接管西域之后,为了囤垦西域。主政者在50年代,沿塔里木河流域兴修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并使得塔里木河之水再一次与孔雀河分流(最终由于开发过度,也只是名义上回归“故道”,而无水注入台特玛湖了)。几乎只能靠孔雀河在汛期补水的罗布泊,也最终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完全消失了。而它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却是因为其不毛之地的身份。这使得罗布泊洼地有机会成为红色中国的核试验场,并因此而载入史册。
其实以罗布泊所处的位置来说,即使没有对塔里木河下游的人为改道,它的消失也是必然的。我们前面也说了,随着人类在上游地区的人口增加,那些古典时期存在的终端湖几乎都在面临干涸的危险。事实上,早在公元四世纪,葱岭河就已经开始与孔雀河分流,转而向南流向台特玛湖了。这意味着罗布泊洼地不再是塔里木盆地南、北水系的交汇点了。至于楼兰,它当然也就不再会有赖以生存的湿地了。这时比较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向南迁移到台特玛湖附近,以远离这片即将成为魔鬼之地的土地。
事实上楼兰也的确这样做了,然而这一次迁移,却并非是在葱岭河改道的公元四世纪。而是在环境尚好的公元前77年。在那一年,楼兰国在征求了汉帝国的意见之后,向南迁移到了台特玛湖之南,既今天的新疆若羌一带,并更名为“鄯善”。至于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楼兰“先知先觉”的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