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节
日期:2012-08-2900:31:46
公元前141年,汉帝国历史上最为卓越的君王“汉武帝”,成为了这个庞大帝国的领导者。此时的汉帝国,经过一甲子的休养生息,以及内部整合,已经具备的与匈奴决战的基础。不出意外的话,一血白登之耻的战争,将会在河套地区爆发。然而除了北出河套,与匈奴一决高下的传统战略,帝国也在考虑新的战略方向。在中央中国已经非常成熟的“谋战”思路中,主动开辟第二战场,让对手两面受敌的方法,无论在战略还是战术层面上,都曾经有过非常多的案例。在战略性层面上,这种第二战场的开辟,往往是通过外交手段,根据“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在对手侧后方寻求可能的盟友来做到的。而在战国时期,带着这类任务出访各国的外交家,则被称之为“纵横家”。
与战国时期的情况不同,汉帝国如果也想针对潜在的盟友,施展纵横术的话,他们需要面临很多的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那些潜在的盟友们,不再是大家所熟悉的华夏诸侯,而是在文化上与匈奴人类似的游牧民族。而对于这些可能的联合对象,汉帝国所能得到的信息是非常少的。当中国历史上最为卓越的外交家——张骞,向汉武帝提出,他需要授权前往西域,去寻找匈奴的另一个对手“大月氏”时。他所能掌握的信息仅仅只有两条:第一:大月氏人在匈奴人心目中,是仅次于汉帝国的第二大对手;第二:此时的大月氏人已经被匈奴击败,被迫离开他们世居的河西走廊,前往更为遥远的西域了。
此时的西域,在汉帝国政治家的脑海中,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唯一让他们觉得,华夏文明曾经触及过这个板块的事件,可能就是周穆王相会西王母的典故了。不过后面我们很快会分析到,这位集武功与浪漫主义色彩于一身的传奇天子,其实并没有跑那么远。他西游所去的地方,很有可能就是华夏文明最初的发源地。
寄希望于从穆天子的传说中,了解关于西方世界的情况,当然是不可能的。唯一能够为帝国带来些信息的,是那些因为各种原因(主要是战争),留在汉帝国的“胡人”了。如果按照今天网络上所常见的非黑既白的划分,这些人可能要被归类为“胡奸”了。就象那些因为各种原因,为匈奴服务过的人,也被很多人认为是“汉奸”一样。后来帮助张骞完成西域之旅,并唯一跟随他回到汉土的,就是这样一位“胡人”(堂邑父)。
如果不是匈奴人把游牧民族带入了帝国时代,并且开始从河西走廊威胁汉帝国的安危,华夏文明可以说对黄土地带以西的那片土地毫无兴趣。在华夏内部的博弈中,象华北平原这样面积庞大、土地平整,又黄土覆盖利于耕种的土地,才是争夺的焦点。对于他们来说,陇山以西的“陇西高原”,就是世界的尽头了。再往西去的话,只是上天留给那些戎狄之族容身的蛮荒之地。事实上,要不是在汉以前,建立帝国、王朝的是来自中央之国西部的周、秦两族,那些生活在中央之国东部的族群,很可能对了解陇山以西的地缘结构都没有什么兴趣。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央之国最终不会渗透到陇西高原,而是说因为周、秦两代的经营,特别是兴起于陇西高原的“秦人”将陇西高原经营为了“熟地”。后来的汉帝国,可以不再为和边缘民族,争夺陇西高原而烦脑了。因为单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陇西高原成为中央之国核心区的时间,并不一定会比东南丘陵地带更早的。
不管怎么说,当汉帝国从秦帝国手中,接过中央之国的领导权之后,陇西高原便已经作为帝国核心遗产的一部分被接收过来了。当西部压力开始加大时,这个在春秋战国时代,从来只是作为秦人后院存在,并没有机会成为博弈焦点的板块,终于有机会上升成为一线板块,并决定帝国的命运了。而“陇右”(陇西)这个地缘概念,也随之向西延伸了。
“陇右”这个概念,在汉帝国的经营之下扩张到了什么程度,是我们后面所要解读的方向。我们现在要了解的,是秦帝国所控制之下的中央之国西部,是一个什么结构。作为环绕开关中盆地三大高原之一的“陇西高原”来说,它的内部结构其实要比陇东、陕北两大高原要复杂的多。一言以蔽之就是缺乏地缘核心,你无法认定将政治中心设在哪里,能够平衡的将控制力辐射到各个角落。以地缘规律而言,衡量一个地缘板块内部是否有足够向心力的重点,在于“水系”的分布。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地缘板块内部,主要是由一条大河水系所覆盖的话,那么在这个水系中、下流的某一个点上设立政治、经济中心是最常见,也是最自然的选择。象赣江流域的“南昌”、湘江流域的“长沙”,关中盆地的“西安”等等城市,能够一直成为所在板块的政治中心,就是这一规律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