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节

    日期:2012-05-2821:03:18
    从几何的角度看,以鸿沟为界,不失为一个平分天下的方案。然而从地缘结构来看,这只可能是一个理想状态。即前无古人行之,也后无来者效仿。你无法想象,在一马平川的中原腹地,仅仅依靠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就能够让楚汉两国相安无事。事实上这并不仅仅是鸿沟的问题,相比山地而言,河流本身的分割作用并不算强。在山地的话,通行的道路往往是有限的。单是穿越那些有重兵把守的山口、关卡,往往就足以让试图打破平衡的一方,知难而退了。至于河流,即使不考虑到冬季有可能的结冰情况,进攻方依靠船只也能够更灵活的掌握主动权(所以据江河以为天险的一方,一定要在河对岸有一片缓冲之地)。
    尽管以鸿沟作为“楚河汉界”是那么的勉强,但对于在荥阳前线苦战日久的刘、项二人来说,这却是一个暂时可以接受的方案。毕竟这场战争双方都打的太苦了,都需要有一个缓冲期来休养生息。也就是说,虽然双方心里必定都清楚,楚汉之间必定还有决战,却都认为可以迎来一段和平期。
    正因为刘、项二人,都认为鸿沟暂时可以成为双方的地缘平衡线,因此在立约之后,楚、汉两军主力都准备开始后撤了。最先行动的是楚军,他们回军目标是“彭城”。对于项羽来说,彭城是他霸业兴盛的支撑点,也是他的都城、大本营。一直以来,彭城至荥阳的补给线,都被彭越所袭扰。现在,西线无战事的项羽,需要回去好好整理一下后院了。至于刘邦,他当然是会回到项羽分封给他的汉中了,关中平原才是刘邦下一步需要重点经营的地缘中心。不过,正当刘邦准备率主力回师关中之时,情况却发生了变化,促使他改变了战略方向,提前打响了与楚军的决战。
    促使刘邦改变主意的,并非时局发生了变化,而是有人把当前的局面,清楚的分析给他听了。就目前的战略格局来看,汉军显然是占据了绝对优势,攻取齐地之后,楚军在战略上已经必须两面作战了;从战术的角度看也对汉军十分有利。因为荥阳之战,实际上是以项羽落败而告终。当然,这并不是说楚军的战力比汉军弱,而是汉军的补给状况要远好于楚军。楚军实际上是给“饿”走的。既然战略、战术都占优,那么乘项羽后撤之机,刘邦与韩信、彭越等军几面包抄,一举在运动战中消灭楚军主力,就成为了一个非常具有诱惑力的方案。
    能够一战而解决楚军主力,总是好过让项羽回去休整完毕再战要好的多。要知道,楚军的战斗力还是非常强的,只是苦于补给不力罢了。如果让他们回到了根基之地,自己反过来打攻坚战的话,那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战争了。不过对于刘邦来说,心里来明白汉军在野战当中,并不是楚军的对手。之所以能在荥阳之战笑到最后,无非是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以及充足的补给,把对方给拖死罢了。因此,如果刘邦想作为攻击方,在野战中消灭楚军,就必须有大大超出对手的兵力。这一点,就要取决于韩信、彭越等独立作战的“准诸侯”们,是否愿意倾力攻击了。
    从刘邦的角度看,调动韩信、彭越两军南下合击楚军,并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毕竟这二军虽然一直独立作战,但都属于汉军阵营,且在之前的军事行动中,也都做的不错。正因为有这个自信,刘邦在权衡之后,决定越过鸿沟,准备在楚军回到东楚之地之前,一战而定乾坤。
    汉军主力追上楚军的地方,叫作“固陵”(今河南太康)。一直以来英雄情节颇重的项羽,应该没有想到刘邦那么快就毁约追来。很快,汉、楚两军就将在固陵展开一场决战了。对于项羽来说,他其实应该早就盼着和汉军主力来一场野战了。当日那种攻城战,实在是让处于防守方的汉军占得了不少便宜。而刘邦也知道自己军队的战力,所以他在咬住楚军之后,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扎下营来等待韩、彭两军到来。非常不幸的是,刘邦并没有等来韩、彭两军。更为不幸的是,在刘邦等待合军过程中,项羽并没有闲着。一向在战术上非常自信的他,很快便回身对汉军发动的突袭。一场刘邦计划中的“群殴”,就这样变成了一对一的“单挑”。
    单挑的结果,不用说想必大家也猜到了。没有压倒性优势兵力的汉军,很快便败于楚军之手。不过刘邦并没有就此后退,而是重新拾起了他在荥阳耗走项羽的“乌龟战术”,既用深壕坚垒把自己保护起来,使得战争,又一次进入了消耗状态。这种“不思进取,以本伤人”的作法虽然难看,却很成功。反过来看还没有回到根基之地的楚军,虽然固陵之战中取得了战术胜利(史载杀伤汉军两万),却依旧面临着后勤不力的战略局面局面。也就是说,楚军这招回马枪虽然又一次证明了,楚军在野战中的能力,即并无法改变战略上的被动。至多只是让自己,可以更加从容的后撤罢了。
    如果说项羽在固陵之战后继续选择了战略后退,是出于无奈;那么刘邦在战略有压倒性优势的时候仍然大败,需要的就是反省了。他需要反省的最主要问题是,为什么在自己发出攻击令之后,韩信、彭越两军却按兵不动,只顾在自己认定的地盘中,攻城掠地呢?
    前面我们说到了韩信在齐国已经答应降汉的情况下,仍然执意攻齐是存有一定的私心的。这种说法引来了一些朋友的质疑。实际上在战略上认定对手已无逆转可能性时,为自己做些打算,并无不可。很多时候,这甚至是最高领导者所希望看到的。这种小富即安的想法,最起码证明你暂时不会觊觎最高权力,只是想在体制内获得个好位置罢了。韩信和彭越当时的情况也是如此,因为战略上谁都看得出,项羽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没有翻盘的机会了。是时候该为自己做些打算了。
    日期:2012-05-2821:04:17
    韩、彭二人为自己将来所做的谋划,并不难猜。那就是成为汉王朝体系下的一方诸侯。有这种想法并不过分,也很现实。不用回看到当年武王伐纣后封建诸侯的历史,仅仅是在数年前,分封十八诸侯的项羽,就已经给刘邦树立一个榜样。尽管我们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中央集权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了,但谁又能苛求,在这个转换过程中的人,一定能够看到,甚至接受这个现实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