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节

    日期:2012-04-0310:28:53
    所谓“谈判”就是一种妥协的艺术,如果双方都不做出一点妥协的话,那这种“谈判”实质上也就不是谈判了。这就好像埃及虽然通过“谈判”拿回了西奈半岛,却又不得不在驻军权上作出让步一样。相比埃及,叙利亚在戈兰高地上能够得到的,就要差的远了。
    就戈兰高地的范围来说,一直有不同的数据。叙利亚方面认定的戈兰高地有1800平方公里,而现在通常被称做“戈兰高地”的以色列占领区,大约在1100多平方公里。其实是不是能够完全占领叙利亚所认定的“戈兰高地”并不是以色列所关心的。以色列所关心的,是自己能够把控制线跨过戈兰高地的制高点。事实上,由于这块高地的顶端起伏并不大,我们在地形图上是很难找到戈兰高地的制高点的。不过如果观察河流的走向的话,我们还是能够大致找到整个戈兰高地的脊线——分水岭的。也就是说,以色列在戈兰高地争夺的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由于戈兰高地紧邻着黑门山,戈兰高地本身的分水岭,在军事上的意义会有所影响。因为在无法控制黑门山南麓的情况下,仅仅站在戈兰高地的高点上,在军事上仍然是无法掌控主动权的。
    以色列人之所以执着的要把势力线,推过戈兰高地的分水岭,说穿了还是为了戈兰高地上丰富的水资源。最起码,以色列的政治家会要求军事将领们,在制定攻击计划时,要将戈兰高地上所有流向约旦河流域的河流,都纳入占领计划中。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军队就成功的超过了戈兰高地的分水岭,并将停战线向东推进到了高地的东麓。而这条停战线由于在当时的协议附图上,显示为紫色,因此也被称之为“紫线”。这其中最标志性的胜利,就是占领了戈兰高地的政治中心“库奈特拉”。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座城镇的位置,就会发现它恰好处在高地的脊线之上。
    能够成功控制戈兰高地的脊线,并向东继续推进出一片缓冲地带,对于以色列来说,已经足够保障安全了。而这也为以色列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对叙利亚方面所作出的“让步”,奠定了基础。当以色列联合国的斡旋之下,不得不表态时,他们所作出的让步,就是把停战线退到戈兰高地的山脊之上。由于库奈特拉对于叙利亚来说,具有政治上的象征意义。所以在最后的谈判当中,以色列人也“大度”的把它交还给了叙利亚。正因为此,我们会在1974年的停战线上,看到在库奈特拉这个位置上,向以色列方向拐了一个弯。而这条于1974年确定的停战线,也维持到了今天。
    以色列人所让出来的这条狭长地带,也并非是不附条件的。对于以色列来说,他们同样认为,自己和叙利亚之间应该有一个非军事化的缓冲区。当然,按西奈半岛后来的情况来看,整个戈兰高地非军事化,应该会是最终的方案。只是现在,占据大部分戈兰高地的是以色列。作为胜利者,完全放弃戈兰高地的军事价值,是不被接受的。因此这个缓冲区被定在了1967年的停火线(紫线)和1974的停火线之间,包括库奈特拉在内。这块区域,从行政权力上来看,目前归属于叙利亚,但叙利亚方面却不享有驻军权。
    现在的问题是,这条缓冲带实在太过狭窄,很难提供足够的缓冲。如果有一方要主动发起进攻的话,这条最宽处不过十数公里的缓冲带,很快就会被机械化部队所穿越。而受到攻击的一方,并无法获得足够的预警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停战协议约定,由联合国出面,向以色列“让出”的这部分戈兰高地派驻维和部队,以隔绝双方可能的军事冲突。也就是说,叙利亚只是拿到了部分戈兰高地的“行政权”,而军事管理权,暂时由联合国代管。
    从平衡的角度来看,这种设计还是其合理性的。最起码有维和部队在此驻扎,双方直接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只是在叙利亚人看来,这种“合理性”是建立在分割叙利亚主权的前提下形成的,是绝对不可能作为终极方案的。然而在埃及为了自己国家利益,而放弃与以色列对抗的情况下,接受这个现实也不得不作为叙利亚的权宜之计。
    既然叙利亚和以色列已经被隔离开了,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不愿意维持现状的叙利亚,就没有机会向以色列发起挑战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叙利亚虽然无法从本土上,对以色列施加军事压力,但却可以间接通过黎巴嫩,对以色列进行攻击。而这种作法,最终也导致了第五次中东战争的爆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