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节

    日期:2012-02-1321:08:11
    作者:探春520回复日期:2012-02-1310:58:26回复
    楼主:
    你说过对一些能够改变地缘的大事,你会做些解读,不知可否解读以下两件事:
    1、美国在亚太大力推动TPP,而日本、韩国、台湾、东南亚一些国家都很积极,特别是日本、台湾,加入TPP就等于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要把粮食、农产品这一国之根本交给美国了。
    2、缅甸有迅速倒向西方的倾向,并且似乎要以中国作为投名状。
    你觉得这两件事意义大吗?
    ============================================================
    解答第一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经济全球化”。我们现在所说的全球化概念,无疑是在冷战结束之后,世界不再被铁幕分隔为二块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全球分工合作概念。这个概念能够实践,冷战之后,全球唯一的霸主——美国的推动是分不开的。从技术上看,这不是个坏主意。大家各依所长,各负责一块,分工合作。问题是,谁才有资格,站在这个金字塔结构的顶端呢?很显然,这些高附加值的产业。如金融、高科技等等,应该是由美国和它的西方盟友来负责的。以大家现实的能力来说,这看上去应该是个“合理”方案。但问题是,如果就此把全球的产业格局固定下来了。那么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那些有地缘潜力的发展中大国,就很难有机会,赶上发达国家的脚步了。而美国和它的盟友们,自然也可以一直主导这个世界了。
    在理解美国所倡导的“全球化”到底是怎么回事之前。我们先把视线,投向亚洲的南部,先去探讨一下印度的“种姓”制度生的的地缘背景,以及所起的作用。之前也曾经说过,印度的种姓制度,在印度对抗外来文化入侵中,起了重了作用。这其中的内部原因就是,雅利安人所创立的这社会结构,结合宗教信仰,使大家都安于天命。在种姓制度的框架下,完成和固化了社会分工。
    雅利安人之所以创立这套制度,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入侵后,发生自己和南亚次大陆的原住民,在人种上有非常之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远大于东亚黄种人内部的差异)。为了维护自己民族(种族)的纯洁性,以及次大陆的统治权不至于回到原住民手中,因此将社会结构做出了这样的划分。而南亚次大陆的原住民本身,也同样仿效这种结构划分法,对自己族群内部做了或分(所以现在高种姓也有很“黑”的)。其实这类似情况,在蒙古人和满洲人入主中原后,也同样发生过(元朝是四等,清朝实际是两等)。只不过在他们进来之时,东亚的华夏文明已经发展的十分成熟,无法将这种东亚“种姓”制度固化下来(种族上的差异小,也是技术上的原因)。
    既然南亚次大陆的社会结构,已经做好了划分,并且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那么雅利安人之后入主印度的民族,就不需要花费大力气,对整个印度的社会结构作出改造了。他们只需要搞掂印度社会的上层建筑,并使自己的族群,同样取得高姓阶层的待遇,就可以在印度建立帝国了(未必要成为种姓和印度教文化的一部分,比如伊斯兰系的莫卧尔王朝,以及后来的英国人)。
    回到我们最初的话题,如果我们将种姓制度的来龙去脉搞明白了,就会发现美国人所主张的全球化,其实就是一种新的“种姓”制度。在技术上有所不同的是,这种新“种姓”制度,所希望固化的是国际经济结构,并由此来影响世界政治结构。其“进步”之处在于,个人并不会完全受这种结构制约。如果你有能力和价值的话,美国是非常愿意,张开他“博大”的胸怀,欢迎你加入这个金字塔之巅的。这样做,当然不是因为美国的主导者们,比当年的雅利安人要“善良”。只不过是从技术角度为自己吸收新鲜血液,使自己国民的整体素质,能够持续支撑自己的主导地位罢了。这样做也相当于,给那些食物链底端国家的国民以希望(所以你会发现,美国人在扩张美国文化时,特别讲究“人权”,而不是“主权”),只是能够在底物链底端脱颖而出出的精英人物,毕竟是少数。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看,大部分人很难摆脱处在金字塔下方的命运。
    现在我们来说说中国在这场全球化盛宴中所扮演的角色了。可以说,以中国的人口基数,工业化的程度来看,即使在没有全球化这个概念,这个国家和美国也能够成为“互补”的最佳拍档。而中国高速发展的这三十年来(1978——2008),中国也的确“忠诚”的为美国履行了制造低端工业产品的职责。可惜的是,原始积累了这么久,中国对于在全球经济结构中升级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了。其实这也不能怪中国,谁不想往金字塔的顶上爬,去赚更“高端”的钱呢?当年日本、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也都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个升级过程。只是以这些地区的体量而言,即使在意识形态上不受美国所影响,也无法撼动美国的霸主地位(日本倒是试过,结局大家也都知道了)。最终所能够接受的结局,无非是在全球经济结构中,寻找某一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产业,作为立身之本。而作为一个金字塔结构,美国也需要有这样在某一方面能力出众的助手,来分担一些更有科技含量的产业。只要他们不要试图在深度和广度上,试图布局挑战美国的最高地位就行了。
    如果不是这个自古以来,就自视为“中央之国”的国度,始终把形成一套完全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作为目标的话,美国人并不介意在它主导的“全球化模式”中,给中国安排一个类似日本的位置。不过中国人,显然认为自己“并联”在这个金字塔体系上,即“大家都需要我,而我可以不需要大家”(想想鸦片战争之前的状态)更有利于自己的安全。与美国人,希望稳做世界经济结构中的最高层相比,中国这种被概括为“高、中、低”能吃的产业布局,显得更有攻击力。对美国的霸主地位,也最具挑战性。因为一个完全独立,自给自足的体系,你很难从外部施压影响它。当然,中国要想走到这一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个趋势,相信经过这么多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大家都已经心知肚明了。而这个体系,在防御方面的优势,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更是表露无疑。
    正是因为中国很明显的,不会按照美国所期望的方式发展,所以美国才希望在对于中国来说,地缘关系最为紧密的亚太地区,打造了个将中国排除在外的自由贸易体系,也就是现在热炒的TPP。一方面,是为自己重新打造,更易受控制的低端产业制造者;另一方面,也是减少中国,从全球化经济体系中所获得的收益。至于说这个体系,能不能真的把中国孤立起来,我的意见是技术上无法做到。一方面,现在不是冷战时期,在没有铁幕的情况下,无论你组建什么样的经济组织都不可能完全封闭(就象现在,你也无法确定,到底有多少中国产品贴上某个制造的标签,绕过了现行的贸易壁垒)。那些加入TPP的国家和地区,也绝对不会就此放弃,与中国建立排除美国在外的经济体的机会。
    最后说一下,在这场中、美竞争中,谁更具有优势呢。怎么说呢,就美国的霸主地位来说,他在很多方面当然还是有先发优势的。但说到地缘优势,身处欧亚大陆的中国,所具有的就不仅仅是距离上的优势了。以这场竞争中,最重要的板块——中南半岛来说,如果美国人能够帮助这些国家修水坝,并必须在水资源的使用权方面进行协调、连通以高铁为核心的,陆地交通线、提供物廉价美的“高科技产品”。。。。。那么,我们可以认为,美国会更有地缘优势。
    上述关于中、美竞争中南半岛的分析,也同样适用在缅甸问题上。坦率的说,如果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有机会在两个竞争者之间寻求平衡,是最能够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从这个角度看,缅甸之前自绝西方的行为方式,并非正常状态。这也促使他无论主观意愿如何,都必须更加依靠它那强大的邻居。在这种情况下,回调一下是很正常的。当然,认为缅甸就此便会倒向美国也是犯了非黑即白的错误,平衡才是缅甸所需要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