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节
日期:2011-08-2702:12:47
在解决河东的问题之前,刘邦先要在政治上树起自己的大旗来。既然项羽将他封为“汉王”,那么“汉”这块招牌,刘邦也就欣然接受了。不过现在的“汉”,已经不是困在汉中的“汉”了。第一次东征回来之后的刘邦,已经充分相信自己成为秦地新的主人了。为了巩固这种结果,他甚至把之间的皇家园林,都开放给了民众去耕种。而换来的结果,就是可以毫无阻力的,将“秦地”变身为“汉地”(政治上的象征,就是“易社稷”)。
对于刘邦的迅速崛起,项羽暂时还没有时间重点关注,因为东线现在的状况还是一团糟。可以说,除了楚地以外,燕、赵、梁、齐几地都出状况了(具体出了什么状况,前面已经分析过了)。就项羽来说,刘邦就算打过来,也还得一段时间,但对于和关中一河之隔的“河东”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可以肯定的是,刘邦紧接着的目标,就会是河东。而对于河东的西魏王(魏豹)来说,他可以选择象韩王昌那样,忠于项羽;也可以选择象河南王那样,顺势倒向刘邦。
在项羽的分封体系中,一部分是他一手扶植起来的亲信,如韩王昌、殷王昂,楚地那三个王;另一部分在张楚时代受封的“王”(包括他们的继承者),则是属于被边缘化的。而这部分人,也是最有可能背叛项羽的。很显然,魏豹就是属于后者。如果不是魏在中原的领地,被项羽直辖了,也许现在的他已经加入叛乱者的行列了。既然现在有机会,站在刘邦的大旗下出这口恶气,那么西魏也就没有理由,为项羽做炮灰了。因此在刘邦率军渡过黄河,进入河东之后,西魏很快便加入了汉军阵营。
当你在政治上得势时,总是能够事半功倍的。西魏的归附,加快了刘邦的东进步伐。而按照顺序,汉军的下一个目标,应该是河内的“殷王”了。从最初的部署来看,司马迁的这位祖先,就是为了防备西魏的变数的。尽管我们说,项羽这些分封,在战略上很有问题。不过以他对这些诸侯的了解,所做的这些平衡之策,还是起到很大作用的。最起码,殷王在面对汉军的攻击时,就没有顺风倒,而是忠实的履行了他的职责。
依汉军现在的实力而言,殷王是没有取胜机会的。唯一的作用,就是支撑住,等待楚军主力的支援。只是现在的项羽,正在齐地收拾那个最不听话的齐王“田荣”,并没有时间来支援河内。在这种情况下,河内也很快成为了刘邦的属地。而那位殷王,在被俘之后也成为了识时务的俊杰。在我们这些看客眼里,这些不时转变风向的“诸侯”,似乎很让人不齿。但身处在这样的乱世,大家本来也就是谋个富贵。既然没有称霸天下的能力,那么找个靠谱的靠山也属正常。特别是在旧有的国家认同体系已经消失,而新的体系又未建立的时候。这种政治上的变化,并不会让人有太多负罪感。
和攻取韩地之后,就开始后撤,避免过于突前一样,在攻取河内之后,刘邦也没有继续向北攻击赵地。事实上他有足够的理由攻击赵地的,因为那位被原本被分封在赵国核心区的常山王“张耳”,已经被赶出了赵地(前面已经分析过了),投奔了势头正盛的刘邦。有了这个带路党(并且带出了自己的军队),刘邦攻取赵地的把握还是很大的。不过现的赵地的情况比较微妙,因为赵地的变故,同样也是在打破项羽的分封体系。也就是说,赵地现在所服从的并不是项羽的号令。敌人的敌人就算不是朋友,暂时也没有必要针对,否则项羽倒是很高兴看到大家拼的你死我活。
有鉴于此,在攻取河内之后,刘邦在黄河以北的军事目的,暂时也就达到了。接下来的汉军,并没有必要再退回关中去,因为河内,包括太原盆地、上党高地,现在都已经是刘邦的控制区了。象当年从关中走出来的周人一样,两侧安全的刘邦,也可以把自己继续东征的基地,设在洛阳盆地了。
当刘邦南渡黄河,到达洛阳之后,他得到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而这个消息,足以让他在楚汉相争的博弈中,占据政治上的制高点。这个消息就是,项羽谋杀了“义帝”。从项羽的角度来看,这个时候杀掉义帝,固然是怕这个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落到刘邦手中。如果那样的话,项羽在政治上就成为反叛者了。虽然对于项羽来说,他从来就只相信实力。但考虑到义帝在楚地的影响力,这个风险还是不能冒。只是项羽没有想明白一点,那就是一个人的政治影响力,并不仅仅是在他活着的时候才能发挥。有时候死人,可以比活人发挥更大的作用。最起码想利用他的人,不怕他站出来反对。最近的案例,就是陈胜利用扶苏、项燕之名起兵。
在刘邦看来,项羽除掉义帝,比他把义帝接过去“奉天子以令诸侯”,要为有利。这样的话,将来“平叛”之后,就不用考虑自己怎么上位的问题了。要知道,后来的曹操,可是为这个问题头痛了半辈子。至于说义帝这块招牌,自然还是同样可以用的。在树起为义帝复仇平叛这杆大旗之后,刘邦和他的军队,终于从洛阳出发,开始向西楚的纵深挺进。楚汉之间的直接对决,也拉正式拉开发序幕。
就写到这了,祝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