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节

    日期:2011-08-2401:50:44
    前面有朋友感叹到,刘邦入汉中时不过几万人,这么快就可以分兵出击了。真要说起来,除了刘邦善收民心以外,更要感谢项羽的帮助。在秦人看来,项羽所立的那三个关中之王,不仅断送了秦人的江山,更白白牺牲了二十万关中子弟的性命。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对帝国还留有眷恋的贵族官史,还是普通百姓,都无法认同这几个“卖国求荣”的乡党。正是在这种“宁赠外邦,不与家奴”的心态支配下,刘邦这个示恩于前的外来和尚,很快便成为了关中之主,并如滚雪球般的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在关中之地站稳了脚跟的刘邦,也因此有了和项羽PK的资本。更为重要的是,看到这种希望的,并非是刘邦一个人,那些还在政治归属上有所疑虑的精英们,也同样看到了刘邦的潜力。因此刘邦在遣军出武关,“收复”南阳时,并没有遇到阻力。很快,随着刘邦的兵锋所至,这个不久之前刚刚归附过刘邦的板块,又倒向了刘邦。
    如果从战略上来看,刘邦的出武关的这支先锋军(将领薛欧、王吸),在占据南阳之后,需要思考下一步的行进方向了。继续向东,穿越方城夏道攻入中原是一条路;向南沿大洪山两侧,攻入江汉平原也是一种选择。从战略选择来看,前一个方案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在南面的长江一线,有项羽所分封的两个亲信:衡山王、临江王。也就是说,如果汉军继续东征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会被还击的楚军,切断后路。
    不过这支汉军,最终还是选择了继续东征。原因就是,刘邦的家属还在沛县,刘邦希望这次快速部队,能够在项羽做出反应之前,抢先将自己的父亲和妻子(吕后)接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刘邦刚刚攻占了咸阳,就迫不及待的派军出武关的重要原因。这看起来好像是个存有私心的理由,但在家、国一体的华夏文化中,这种家事其实也是公事了。如果你的家人落在对手手中的话,很难说不对自己下一步的走向,造成影响。除非你是个什么都放的下的人(最起码要让你的对手这样认为)。有这种性格的人,根据所处的环境不同,有时会被人看作英雄,有时则被认为是流氓。根据刘邦后来的表现来看,很显然,他就是这种人。
    除非形势所逼,一股是没有人愿意做这种英雄,或者耍这种流氓的。因此在尚存一线机会的时候,刘邦还是让自己的这支先锋军,尽快向沛县方向前进。问题是作为一支军队来说,你的行进速度是很难超过传递消息的信使的。所以在汉军突入中原,渡过鸿沟,进达鸿沟以东的“阳夏”(今河南太康县)时,项羽的阻击部队也已经到达了。这一点其实也在预料之中的,毕竟汉军现在已经进入到项羽的自留地——西楚的领地了。既然对手已经做好了准备,那么这去快速前进,后方不稳的部队,也就失去机会了。
    很多人在奇怪,在刘邦回师关中,攻城掠地的时候,项羽和他的主力在干嘛?其实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项羽现在的注意力,正集中在齐地之上。那个没有得到分封的“齐王”田荣,不仅自立为王,还一面帮助陈余在赵国重新洗牌;一面扶植那个在政治上,一直呈观望态度的名将“彭越”,在中原腹地捣乱。相比于西线的动荡,项羽更关心自己领地是否安全。这并不算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毕竟如果项羽的根基之地都还没有稳定的话,也很难集中兵力西进,反击刘邦。对自己的军事天才和实力非常自信的项羽,有理由相信,如果他能够把关东这些反叛的诸侯搞掂,那么那些首鼠两端,顺风倒向刘邦的诸侯们,一定会又一次转变风向。
    当然,这并不代表项羽就对刘邦在西线的扩张坐视不管了,派军在阳夏阻击汉军,是项羽作出的第一反应。另一项决定,就是恢复韩国,让这个注定要成为楚汉博弈焦点的板块,去迟滞刘邦的进攻。放那个与刘邦有深交的韩王“成”,回去组织反击,自然是不可能的,真要去了,等于是为刘邦作嫁衣(所以韩王成也没有活下来的理由了)。项羽所委任的新韩王,叫作“昌”,在项氏家族起兵之时,这位新任韩王是江东吴县(苏州)的县令。就象刘邦所派遣的两位先锋,也是和自己一起起家的老乡一样,在华夏文化中,以乡土为纽带的关系,其稳定性应该仅次于血缘关系。
    就写到这了,祝大家晚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