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节

    日期:2011-05-1923:22:05
    如果要看地缘上的大事件,在今后的岁月里,大家倒不妨把视线放在俄国和北冰洋上。俄国在地缘政治上的敏感度,是我一直比较欣赏的。自彼得大帝1689年成为帝国沙皇,俄国人整整三百年时间中,一直在努力实践由一个欧洲大陆腹地国家,转变为一个连通三大洋的巨无霸帝国,即使曾经的沙皇俄国变身为苏维埃联盟后,这个地缘目标也没有丝毫改变。当大西洋通道,通过黑海、波罗的海成为现实;东亚的中国,“让出”他在北太平洋的海岸线后,唯一能够再让俄国人在领土扩张上产生巨大兴趣的,就只剩下印度洋通道了。而阿富汗战争,就是帝国最后的巅峰之作。只可惜物极必反,最终功归一溃,阿富汗战争也成为了帝国最后的挽歌。
    当强大的红色帝国解体之后,俄国人一度失去的方向。除了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欧洲国家,并试图融入欧洲之外,在地缘上似乎没有更好的选择了。问题是这样一个瘦死的骆驼,并不可能真正的成为马群的一员。而横跨欧亚,依然辽阔的领土,使得俄国人仍然,也必须以单独一极的角色出现在这个星球的政治舞台上。问题在于,认清自己并不可能成为欧洲一员的俄国,并不代表就走出的迷茫。就象一个人虽然很快知道了自己不适合某一家提供试用期的公司,却并不代表就马上解决了工作问题一样。你可能需要一份有前途的工作,而俄国人需要的是一个新的地缘扩张方向,以重振帝国雄风。
    向传统的方向扩张,并不现实,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俄国人都不可能比他们的红、白前辈们做得更好了。这也正是二十年来,俄国人迷茫的原因所在。在这二十年中,俄国人所能做的战略,就是依照地缘板块平衡的原则,和六大地缘板块中的中、印两国形成战略同盟,以对抗他不再抱有希望的美欧联盟。尤其是中国,出于崛起的需要,中国也乐意接受一个新的中、俄蜜月期。至于说印度,基于它的地缘位置和实力,即使愿意完全倒过来(骑墙的可能性要大的多),最多也只能指望这个低纬度板块,发挥意大利在轴心国联盟中的作用。
    在迷茫了二十年后,俄国人终于不再迷茫。因为那片他掌握最大话语权,却又从来属于龙套角色的北冰洋,终于有机会以一个真正大洋的身份,而不是一整块冰的结构,出现在地缘政治舞台上了。技术的发展,和美国的汽车(包括中国的高速发展),都为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由此俄国人对于气候大会的冷淡,甚至暗中作梗,也就不足为怪了。如果可以交换的话,相信俄国人会很愿意用西伯利亚被解冻的土地,来倍数补偿那些南太平洋岛国被海水淹掉的土地,如果他们愿意过去住的话。
    也许有人会觉得,现在谈北冰洋的开发,和西伯利亚的解冻还太早。但俄国人无疑已经核算过成本了,否则我们也不会看到,他们如打了鸡血那样,准备大手笔的复兴俄国的军事力量。并不需要真的让这个寒带、亚寒带地带,成为一个四季如春的地方才会让俄国人满意,只需技术的发展,以及温度的上升寻找到一个合适的暴发点,俄国人就可以开启他们由一个欧亚大陆腹地国家,变身为一个欧亚大陆边缘国家的进程了。在中国依靠太平洋的海岸线,成为大陆东边缘国家;欧洲凭借太平洋,成为大陆西边缘国家;印度因为在印度洋的优势,跻身为大陆南边缘国家之后,俄国人终于有机会将这个“C"型体系,合围成一个完美的O型了。
    并不是每一个时代,都有机会迎来影响世界地缘格局的大事件的,自从大航海时代以后,这种机会已经很难碰到了。下一次也许要等到南极的冰化了,或者由于星际技术的发展,有地球以外的星球,加入人类的地缘体系中了。这个过程会是漫长的,但目前已经开启了。相信在我们这代人,应该有机会北极圈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基于这片新的利益区,将直接把北美、欧洲、俄国卷进去,它很有可能取得中东成为地缘博弈的焦点。而对于中国来说,虽然因为不能直接从北冰洋分得利益,可能会让一些认定西伯利亚曾经属于中央之国的朋友感到遗憾。但能够隔岸观火也并不是一件坏事,至少中国在经营南海——印度洋一线的利益时,所受到的关注和阻力,在战略上会小许多。至于说地缘政治上的选择,俄国人是一定需要中国作为它背后的战略盟友的。从中国的角度看,站在俄国人背后,比加入欧美阵营显然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只是有机会成为别人需求的对象,如果不以此来谋求更多的利益,那我们谈的就不是政治了。
    日期:2011-05-2003:53:28
    从地理位置上看,位于珠江口西南角的澳门,是有条件扩张为一个不错的港口城市的。不过在后来的历史中,它并没有获得太大的发展。无论是在葡据时期,还是在四百多年后回归中国之后,澳门所扮演的角色,都更象是当年明帝国所设定的那样,做一个有可能带来额外利益的鸡肋。这种情况的出现,和澳门的面积狭小,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有关;也和伊比利亚利亚半岛(西、葡)对海洋的控制力被消弱有关。而更为直接的原因,则是英国人作为强大的海洋利益争夺者,出现在了珠江口的另一端。
    尽管英国人最初取得香港的手段,比葡萄牙人要来得暴力些,但二者选择登陆点的理由却是相同的,就是希望能够在珠三角的海陆结合处形成一个新的贸易中心。把广州、香港、澳门三个点连接起来,我们就会看到一个把珠江口完美封闭起来的三角形,从地缘结构上来看,这也是珠三角地区的三个战略要点。事实证明,英国人对于中国的胃口,要远大于当年的葡萄牙。与地处平原的广州相比,香港岛和澳门最大的劣势在于纵深太小,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由于葡萄牙在欧洲内部的竞争中失败了,他们并没有机会象英国和后来参与瓜分海洋的诸多欧洲国家那样,持续扩张海外领地。这在中国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澳门,和400多年前的澳门,在控制区域上并没有什么质的变化。目前约30平方公里的土地,虽然比当初大了近一倍,却仍然显得捉襟见肘。其所增加的土地面积,是通过不断的填海造地而获得的。所造成的地理结构上的变化,就是组成澳门的:澳门半岛、氹仔岛、路环岛三个地理单元中的后二个,目前在地理形态上,已经合二为一了。
    纵深的缺乏也使得澳门成为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每平方公里1.8万人),另一个后果则是,缺乏土地的澳门,无法获得与香港对等的发展机会。只能剑走偏锋的靠博彩业和旅游业来发展经济。一个本来有机会单独成为珠三角一极的战略要点,成为了香港的后花园。相比之下,日不落帝国背景下的英国,为香港所获得的发展空间就要大的多。尽管英国人在1842年通过鸦片战争所获得的“香港岛”,面积已经超出了澳门的数倍(最初的面积约70平方公里左右),但仍然无法支撑英国挑战广州贸易中心的地位。因此在随后的1860年、1898年,九龙半岛和深圳河以南的“新界”地区(地缘概念包括周边岛屿)相继成为了香港的组成部分。1100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使得香港有机会在后来抓住历史机遇,一跃成为世界级的经济中心。
    香港的历史机遇是在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的政权轮换,使得香港成为了人才和资本的避风港,这为香港的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虽说从实力对比和地缘关系上来看,如果红色中国想乘势从英国人手中收入回香港的话,并不会碰到有如台湾问题那样的难度。但对于已经当时已经决定站在铁幕之后,之后甚至又想自成体系的中国来说,留下香港这个与西方世界接触的窗口,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对于香港来说,这个历史机遇的价值则在于,它居然有机会将整个中国作为辐射的腹地(英国人最初的设想,也无非是让它能够辐射广东地区)。这种因地缘政治因素,而获得的机会,使得弹丸之地的香港,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想象一下在长达三十年时间里,大陆地区进出口西方的货物,大部分都需要跑到一个点上去转口是什么概念),并有机会让粤语和香港文化,长时间风靡整个中国。
    当历史恢复到常态,中国可以重新融入世界贸易体系后,香港的地缘地位不可避免的下降了。从绝对值上看,并不能说因为大陆地区的发展,而影响了香港的经济。事实上更为强大的中国,只会拉升香港的经济(单从转口贸易量来看,1972年为41亿港元;2004年则为18931亿港元),只不过之前那种一枝独秀的局面,不会再有了。香港未来的地缘定位,要更多的要着眼于珠三角了;也就是说,香港需要和珠三角的其他城市,来放在一个框架内考虑未来的发展计划了。
    当历史走到1979年时,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珠三角地区开始了历史性的地缘结构调整。突出的变化则是,除掉位于三角洲三个顶点的惠(广州)、港、澳三地外,珠三角平原开始高密度的崛起了一批城市。这些城市在经历过多次行政调整之后,目前分别有:佛山、江门、中山、珠海、东莞、深圳,加上那三个基本点,九个城市共同组成了覆盖珠三角地区的城市群。至于说这个城市群在今后有没有可能重新整合,也是当下珠三角地区,和我们所感兴趣的话题。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