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节

    日期:2011-01-2601:43:44
    说到晋城盆地的地理结构,整个盆地的发育状况其实并不算好。所谓不好,就是说它的腹地平原区,还有不少山地丘陵切割,以至于结构有些凌乱,农业潜力也受到了不少影响。而有多条体量相当的河流(浊漳水的几个上游支流)呈伞状冲积而成的长治盆地,情况就要好上许多了。不过对于军事家来说,那些被丘陵切割的地区却是非常好的战场。一则是因为相对高度几百米的丘陵,还不至于艰险到人际罕至;二是因为有了这些天然障碍物,加上纵横其间的河谷平原,为战术的演变,尤其是围歼战创造了条件。而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围歼战-----长平之战,也正是在“晋城盆地”这种错综复杂的地理条件下发生的。
    一般而言,越往河流的下游走,冲积平原的面积就会越大。这也很好理解,下游的水量较之上游会更大,所带来的泥沙数量也多,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更有力量填平那些沟壑。当然特例也有,比如成都平原就是处在岷江的中游。不过丹水显然不以属于这种特例,除了它的下游和沁水、黄河等于水共同为华北平原的形成奉献了自己的力量以外。在晋城盆地的丹水中游地区,所遵循的也是这个原则,即晋城盆地的南部地区,较之北部地区的地势更为平坦。换句话说,晋城盆地的南部,是整个盆地区的腹地。
    如果从现有行政规划的角度看,晋城盆地南部也成为了整个上党高地南部的地缘核心。那个统管了晋城盆地,以及相对应的周边山地“晋城市”,就位于它的中心位置。不过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推移一点,南“晋城盆地”是被称泽州所辖,只不过在它的中心划出了“晋城”这个更高一级的行政单位之后,泽州县事实上成了一个铜钱形的行政区了。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它所辖的诸多乡镇就会以区的形式成为“晋城市”的一部分了。
    晋城也好,泽州也罢,都只是一个地缘标罢了。刚才解释一番,也只是希望大家在观察这一地区的地缘结构时,不至于迷惑。从历史的角度看,泽州和晋城二个名称,倒是经常交替成为这个地缘板块的代言人的。不过在战国及至秦汉时期,这两个地名都还没有出现,在那个时候,它基本是以“高都”这个地缘标签出现在历史长河中的。
    日期:2011-01-2602:33:31
    当我们提到一个地缘标签的时候,它往往有两层的含义。一是从广义的角度看,它所管辖的区域;二是从狭义的角度认定,它的治所在哪里。高都这个地缘标签也是这种情况,它在战国时期的广义管辖范围究竟具体到哪为止,已经无从考证了。不过从地理结构来看,它所管辖的核心区域,无疑是和现在的泽州县(包含晋城市)基本一致。在地理条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某一个地缘板块所覆盖的区域,往往并不会做太多改变。在中国这个稳定的农业社会中,甚至经常会连前人所留下的地名一并继承了。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被征服的民族,能够留给后人的,往往就只有以他们的语言为那片土地所命名的名称了。
    如果按照一般的理解,一个地缘版块的政治核心是在它的地理中心。要是清楚平原与山地在地缘潜力上有质的差别时,也会认为平原区的腹地,会更应该是地缘中心(无论从农业,还是城市建设的角度看,都有更大的空间)。但实际情况,却并非都是这样。特别是在古典时期,由于军事和防范洪水的需要,人们往往更倾向于把城邑建筑在丘陵、平原相接的地方,特别是这个点能够控制进出这个地缘版块的战略通道时。象赵国的晋阳、邯郸二都,都是出于这个原因来定位的。而战国时期的“高都”邑,也是这种情况,它的位置并不在现在位于腹地区的晋城市,而是在这个泽州盆地的东北角,临近丹水的地方。如果有敌人,从晋城盆地的北部,沿丹水向南攻击时。高都邑可以第一时间将敌人阻击于腹地之外;而如果攻击是从南面而来时,高都邑也可以依托有利地形,为盆地北部作一个缓冲,以让防御方有更多的时间构筑新防线。当年的韩国上党郡,在太行陉失守之后,正是依托了高都邑,对北上攻击的秦军进行了第二次阻击。虽然包括高都邑在内的整个高都地区,最终还是陷于秦军之手。但上党军民的这次阻击也并非没有意义。最起码为廉颇所带领的赵国军队进入晋城盆地北部赢得了时间。
    由于秦国占据了以高都为核心的晋城盆地南部,而赵国进驻了晋城盆地的北部,因此秦赵之间在上党高地的对决,不可避免的在晋城盆地展开了。只是由于秦攻赵守的态势,使得秦军所占据的高都地区,并没有成为战区。而赵军仓促进入的晋城盆地北部地区,则成为了双方百万大军的战场。对于这个战场,最为著名的地缘标签当然是“长平”了。不过“长平”其实在当时,并不是这个地缘板块的代言人(是其中一部分)。而整个战区的前世今生究竟如何,就要留待明天分析了。
    今天就写到这了,祝大家晚安!
    日期:2011-01-2603:04:08
    看来这两天吐蕃和辽的兴衰问题是大家讨论的热点啊!大家都碰撞出不少好的想法来。只是要我来具体来写这部分的地缘背景和结构,还是要到中华第二帝国,即唐宋阶段了。不然的话就会偏离主线了。有一点倒是可以供大家参考一下,就是所谓的地缘潜力,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单位土地所养活的人口数量,而农耕的生产方式的先进性也正在于此。在人类还不太能力运用化石资源的古典时期,这个指标尤为重要。如果从这个角度着手的话,面积更大的青藏高原与华北平原相比较;陇右包括河西走廊,与燕云十六州相比,究竟谁的地缘潜力更大就很好理解了。
    事实上陇右也好,河西也罢,战略作用主要有二:一是战时为关中平原提供缓冲;二是和平时期,作为东西方商业交流的战略通道。也就是说,如果它们只有在中央之国的控制之下,并成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时,才更能够获得额外的地缘潜力(商业补偿)。反过来,如果中央之国迫于无奈放弃了打通这条陆地通道的想法,那么无论是青藏高原还是蒙古高原的地缘力量,都不能从陇右或者河西获得等量的好处。从这个角度看,河北平原北部,大同盆地,加上辽河平原,对于辽国的意义要远大于吐藩或者突厥进展陇右或者河西走廊。有了燕云十六州这个稳定的战略基地,契丹人才能够变身为一个正常国家,而不是一个部落联盟性质的袭扰者。不过辽国和北宋能够在那种地缘格局下相持百年之久,在历史上并不是常态。这与双方的政治创新有关。只是这种创新式的平衡,让双方最终都成为了牺牲品,女真人和蒙古人则先后成为了这种怪异平衡的终结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