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节

    日期:2010-09-2209:45:05
    中朝边境今天还不会开始,大家还是随我穿越时空,去解读辽西古道的地理结构,毕竟相比于长白山脉,燕山山脉对华夏文明的影响力要大的。
    其实中朝边境的事情在政治层面上已经解决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变化。除掉两个江口,历史上争议最大的那部分土地其实也没有什么战略意义。因此昨天本来想做张图,一笔带过的。后来觉得在民间,这始终是中、朝(韩)之间的一个心结。所以还是准备做一个类似中印边境的专题。只不过这样一来,就要多点时间准备了。
    写这部分的目的,不是为了将来有人用来做无妄之想,盖因为现在网络上所能给大家提供的资料,又过于杂乱,不能给大家提供相对清晰的解读。或者说看过这些资料后,大家其实不能形成自己的思路(如果你是中国人,看过那些文章后一定会认为中国吃了亏;反过来如果你是朝(韩)族之人,也会有同样的感觉)。所以比地缘的角度解读一下还是有必要的。重要的不在于对将来有什么影响,而在于让大家了解,在地缘博弈中,地理结构究竟发挥了多么重大的作用。
    日期:2010-09-2300:43:06
    如果说到从燕山山脉南流入华北平原河流,那首先应该想到的就是滦河了。虽然我们之前分析过,要想沿着滦河,穿越整条燕山山脉,是非常困难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利用其中的一段,也就是先顺着滦河水上行,然后再离老哈河或大凌河位置最近时,开辟一条较短的道路,进入其中的一条河谷走出燕山。不过当我们仔细观察滦河与老哈河、大凌河的位置关系后,就会失望的发现,滦河的干流,与这两条河流之间的距离还是有点远。如果我们想在大部分时间延着河谷行走的话,还需要在它们之间,找到另一条河流过渡。
    最终,燕山道路的开拓者们还是找到了一条合适的河流来完成这项任务。这条叫作“瀑河”的河流,源头与老哈河源头相邻,然后西南向在即将注入华北平原时,与滦河合流。也就是说它实际上是一条滦河的支流。当燕人从华北平原上行至瀑、滦两河合流的区域时,就可以借助瀑河到达老哈河谷,并最终进入辽河平原了。从军事的角度看,这个合流处,肯定会成为一个重要关隘的所在。它最近的名字是叫作“喜峰口”(相信对了解抗战史的朋友对这个长城关口都不会陌生)。而这个要塞更为古老的名字则是“卢龙塞”,因此这条“辽西古道”也被称之为卢龙塞。
    日期:2010-09-2301:16:28
    在辽西走廊未能成行之前,经喜峰口的卢龙道是进出燕山南北的重要通道,历史上经常有将卢龙塞与太行山北端的“居庸塞”(军都陉),并称为燕地北、西两大门户的说法。不过正如军都陉不是跨越太行山脉的唯一路径一们,卢龙塞也不是唯一一条“辽西古道”。在它的东侧,滦河还有另一条叫做“青龙河”的支流,帮助连通了大凌河,以让我们可以从华北平原,直拉到达“下辽河平原”。
    与瀑河相比,青龙河除了走向上有所不同以外,它与滦河的交汇点是在华北平原,而不是在燕山之中也是另一个差别。这种差别所造就的结果就是,控制青龙河谷的山口关隘,不是在燕山之中,而是更加靠南,或者说处在燕山山脉与华北平原的交汇处。在这里,我们可以寻找到一系列山口,如冷口、刘家口、界岭口以从华北平原,切入青龙河谷。这条借助青龙河——大凌河进入下辽河平原的道路,最初的使用者是一个叫作“无终”的小国(现北京西北方向,燕山南麓的“蓟县”所在地),而无终国的命运和其他华北平原北部的边缘小国一样,为燕国所吞并。只不过先行者总是有值得结纪念的地方,因此这条辽西古道也被称之为“无终道”。
    日期:2010-09-2302:15:15
    卢龙道与无终道,为燕人打通了两条通往西辽河和下辽河地区的交通线。应该说,已经足以完成燕人北进的战略任务了。更为重要的是,老哈河的上游和大凌河的西源其实距离也不算远,可以找到一条合适的山谷将之连接起来。也就是说这两个大致平行的道路,其实可以被连接成H形,这就让我们在燕山山脉中的旅程,更加具有多样性了(你可以从青龙河谷出发,切入老哈河;也可以沿瀑河,走到大凌河)。
    虽然卢龙道与无终道已经能够完成穿越燕山山脉的战略任务了,不过美中不足的就是,他们的入口处都有点偏东。而燕国的政治中心则是靠近太行山,也就是在华北平原的西北角。虽然说从燕都“蓟”城出发,沿燕山南麓向东出发,进入这两条通道,应该不会有太大麻烦。但作为一个政治中心来说,能够控制两个以上方向的战略通道,才更能体现出它地缘中心的价值。对于燕国人来说,他们其实并不需要去作道路开辟的工作,因为在他们到来之前,这里的边缘小国(部落),已经做过这些开拓的事情了。而燕国所需要做的,就是在吞并这些小国之后,选择一个最有枢纽价值的点作为自己的地缘中心。而“蓟”城之所以能够接受这份荣誉,也正是因为之前位居于此的“蓟国”,有这样的潜质。
    无论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还是燕国的都城,“蓟”的位置都是明确的,也就是在现在北京城的西南角。换句话说,它在华北平原北部的枢纽位置,在二千多年当中,都没有变化,甚至在古典时期后期,成为了整个中央之国的政治中心。能够造就“蓟”这种重要地缘地位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周边有两条重要的通道。一条就是西北方向经南口,过居庸塞进入山西高原和蒙古高原的“军都陉”;另一条则是我下面所要解读的第三条辽西古道“平冈道”了。
    如果从地形上来看,燕国人由都城出发,东北方向切入平冈道时,可以先走一段较为平坦的道路。因为华北平原这里一条狭长的突起,伸入燕山山脉之中。而从地理结构上来看,这个突出部三面环山,对于燕都和后来的北京城来说,具有重要的缓冲作用,在北方边缘民族南侵时,可以作为一个有自给能力的军事重镇,而不仅仅是一个关口来进行防御战。也由于这个突入燕山的突出部,对北京城的北线防御相当重要,因此在行政上双方的关系也是很紧密的。目前管辖此地的“密云县”也是北京的郊县之一。当然,由于东北和北蒙古地区,已经成为了中央之国的一部分,密云“京师锁钥”的地位也大大下降了。不过它还是在以另一种方式为中央之国的首都作贡献。那就是为北京提供的淡水资源。在密云地区的中部,东西向的散部了一些丘陵,这让这条狭长平原带的北部,事实上呈现为盆地状态。而这块西位于燕山脚下的小盆地(被叫作“燕落盆地”),在经过人为改造之后,成为了北京城重要的饮用水源基地——“密云水库”。
    关于密云地区在燕国时期的地缘定位,在全部分析完“辽西古道”的结构之后,就会分析到。而那条体现它价值的辽西古道——平冈道的入口,位置就在这个三面环山地区的北端。它的名字就叫“古北口”。
    今天就写到这了,祝大家晚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