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节
日期:2010-09-1822:43:59
在了解完燕山以北的地缘结构后,我们要回到头来看看燕山山脉本身的结构了。写到这里时正值918纪念日,而这个日子是不应该被所有中国人忘记的。有很多朋友希望我能够为当年的抗日战争写点东西,其实从小到大,关于这方面的历史我们都已经太熟悉了,即使是从地缘的角度来分析战术细节,薛岳长沙也比我更合适。不过结合我们即将解读的内容,我们倒是可以对比一下,日本在当年的侵华战略,和古典时期的那些马上民族,到底有何异同之处。
日期:2010-09-1900:38:07
说到日本的对东亚大陆的渗透,我们在国际部分其实就已经分析过了,就是先在朝鲜半岛登陆,稳定后再向满、蒙渗透。在控制东北地区和蒙古高原之后,再南下中央之国的核心地区,最终成为中央之国的新主人。在1931年,9.18事件爆发之前,日本已经分别在1895年和1905年击败了清、俄两个在东北亚的竞争对手,取得了朝鲜半岛的实际控制权(1910年正式吞并)。第一步成功之后,日本的下一个目标,自然就是“满州”了。
关于东北当时的的形势,和所发生的诸多重要历史事件,我想“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我们都是耳熟能详的了。概括的讲,就是中央之国在东北地区的代表“东北军”,被迫退出了东北地区,日本又如当初先策动朝鲜独立,成立“大韩帝国”一样,在东北地区扶植了“满州国”。而这个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就是“九一八事件”,也就是日本公开以武力进攻东北军。
对于这段历史,我们的印象中就是“东三省”沦陷,也就是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成为了日本控制下的“满州国”。问题是行政区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能百分之百的反应真实的地理结构(虽然地理结构的划分,是行政区划的重要参照)。因此我们需要淡化行政因素,从地理结构的角度来看看,日本当时通过“满州国”究竟控制了哪些地区。
首先日本所控制的东北地区,并不仅限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东北三省的行政范围内。在那张《东北平原地缘结构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日本只控制了我们现在所说的“东三省”的管辖范围,那么它的东面倒不会有太大问题,在这个方向,日本所控制的朝鲜半岛可以和东北地区连成一片,分割东北平原和朝鲜半岛的长白山脉,已经不需要再承担主要防御任务了。而如果我们将视线转向东线,则会发现大问题,因为在现有的行政规划中,大兴安岭基本上被划入了内蒙古的境内。也就是说如果日本如果止步于大兴安岭的东麓,它们的东北地区是无法构筑起有效的防线的。或者说,整个“满州国”的地缘独立性要大打折扣。这一点日本人当然是不愿意看到了。
如果大家有兴趣去找一下民国的地图,就会发现黑、吉、辽三省其实是覆盖了绝大部分的大兴安岭的,甚至于黑龙江省的西北角已经跨过大兴安岭的北端,渗透至蒙古高原了。这种行政区划当然可以成为日本成立“满州国”的参考,但对于一个战略家来说,行政区划本身并不是问题的重点,重点在于你的控制区必须处在一个安全的地理环境中,否则战略上的缺陷会很快让你的战术胜利变得无足轻重。从这个角度看,无论当年的行政区划怎么划,军事家们都不会去特别关注,对于意图长期经营东北地区的日本人来说,他们需要控制助整条大兴安岭,以和北面的小兴安岭,东面的长白山脉共同合围出一个完整的,在战略上占据主动的“满洲国”来。如果大兴安岭西侧是俄国人的话,日本其实是很难将满洲国的“国境线”推进到大兴安岭的西麓的,分水岭有可能是双方所能达成的地缘平衡线。不过俄国人的时间刚好够把外蒙古地区用同样的方法从中央之国独立出去,尚未触及到外兴安岭这条天然的地缘分割线,因此日本的的对手暂时只有分裂中的中央之国,自然有足够的实力,将整条大兴安岭变为自己的西部防线。不过当日本的势力越过大兴安岭,并实际渗入蒙古高原之后,它们与在蒙古高原做同样打算的俄国人之间的战争,也就再所难免了。
如果从地缘博弈的角度看,日本人显然是这场战役的发起者。因为按照日本的战略,蒙古高原是他们控制东北地区之后的下一个目标。也许日本应该在经营“满洲”一段时间后,再向俄国人发起挑战,就象他们用了差不多三十年消化朝鲜半岛,并同时向满洲渗透之后,才发起最终的挑战一样。这种步步为营的做法,其实是最为稳妥的。不过前期所取得的胜利让日本的少壮派觉得可以加快这个历史进程,特别是俄国人的大部分注意力,不得不被吸引在欧亚大陆的另一侧时。另一个让日本人有信心主动发起攻击的理由是,在20世纪初的那场日、俄战争中,日本人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而这场胜利为日本人所带来的战略成果就是,日本在对朝鲜半岛以及东北地区的吞并过程中,可以无视俄国在远东的存在。
如果按照当时欧亚大陆的地缘形势来看,日本的确有再一次攻击俄国的理由。而战争的地点,就是选择在“满洲国”在西北角上突入蒙古高原的那个突出部中。以这个突出部为基础,进而图谋整个蒙古高原,是日本的战略目标。这个爆发战争的点叫作“诺门罕”,这场战役也因此被称之为“诺门罕战役”。
日期:2010-09-1901:21:59
诺门罕战役的结果我想大家都已经清楚了,日本军队完败于朱可夫元帅所率领的苏联红军,也就此打消了控制整个蒙古地区的想法。当然,俄国人这时的主要地缘压力还是在西线,因此也没有乘胜追击,去拔除日本人在蒙古高原北线的这个突出部。在随后的6年当中,俄国向西,日本向南,北亚与东北亚之间的地缘博弈也暂时告一段落了。
现在研究这场战役的人,一般都将日本的失败归结于军事装备和战术使用之上,也就是日本的武器装备无法面对俄国人的机械化兵团。这当然是日本失败的主要原因。不过在日本陆军后来在中南半岛的作战中,面对技术实力与苏联处于同一数量级的美英联军,却取得了骄人战果,却似乎在说日本的战术和装备,在面对欧洲军队时并非处于劣势。其实武器装备和战术固然是影响战争进程的重要因素,但更比这为重要的却是地理结构(也包括气候因素)。
日本能够在当年的日俄战争(辽东半岛一线为主战场),和后来征服中南半岛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辽东半岛和中南半岛的地形中多山地丘陵,而日本本土的多山地形,使得日本陆军很适应在这类地形中作战,并且演练出适合复杂地形作战的战术(比如重视射击的精度);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为海洋大国的日本,在半岛型地形中占有很大的优势,当你的对手,三面都处在你的包围之中时,撤退或投降往往成了唯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