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节
日期:2010-08-2502:50:09
由于战国时期,诸侯们的地缘结构已经由点到面了,因此做起图来来要花费成倍的时间。今晚做了张〈齐——宋——楚地缘关系示意图(前300年前后)〉,以让大家更加细致的了解齐国西、南面的地缘结构。当然,宋国的结构也会清晰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毕竟这个二流强国是大国之间重要的缓冲地。
公元前300年前后数十年,是战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也是合纵连横最为活跃的时期,诸国的疆域也都转向稳定。或者说,大家都在为将要到来的统一战争积极卡位,进行战略扩张。而象中山国、宋国这样的二流强国,也成为大国博弈最后的牺牲品。
日期:2010-08-2522:50:15
说到“宋”这个国家,虽然我们在春秋之时也经常会涉及到,但其实并没有对它的地缘结构作过详细详细。宋国最“辉煌”的时候,当然是在那个“仁义”的宋襄公时代,不管这个颇有仁者风范的君主,为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但宋国在那时也的确风光过。当我们将时光转移到战国中期时,我们会发现,相比于其他几个老牌二流强国,宋国还算混得不错的。最起码在它的西面,那个死对头“郑”国,在公元前375年就被韩国灭了;北边那个最好的卫国,也早已名存实亡了。卫人在河济平原的土地只剩下个都城“濮阳”且来祭祀先人了。至于说东面的鲁国,早就对扩张不抱有幻想了,能够保住都城曲阜周边那一亩三分地,为周礼传承薪火就不错了。而宋国的地缘实力似乎并未见削弱,最起码在战国七雄相继称王之后,宋国也赖不住性子,开始称王(公元前318年)。如果和其他“王”国相比,宋国和中山国的实力差不多,都是自认为有“五千乘”的实力(大国是“万乘之国”)。以这种实力,勉强过把“王”瘾倒也不错,但要想在地缘博弈中占得先机都太困难了。
日期:2010-08-2523:48:24
很多朋友可能会奇怪,以宋国这种四战之地的位置,为什么反而在郑、卫、鲁、宋四个中部二流强国中混得最好,特别是与最先被灭掉的郑国相比,宋郑两国的地缘位置是比较类似的,一东一西,占据了中原地带的两端,而灭国时间却相差了90年(宋国是在前286年为齐国所灭)。
实际上90年的时间放在历史中并不是很长的时间,换句话说宋、郑两国被那些边缘大国所灭,是迟早的事,谁先谁后并不会有质的区别。不过郑国亡在前头,也还是有地缘方面的原因的。因为郑的的位置,正处在中原的西部,无论是秦人还是晋人,如果想进入中原争霸,都会将目标首先对准它。另一方面,如果从南阳盆地出“方城夏道”向中原渗透的楚人,也是郑国的主要对手。也就是说,郑国的位置处在几方博弈的焦点,承受的压力也最大,以至于当晋国分裂为三个同等实力的强国时,率先被东进的三晋所灭。
而处在中原东端的宋国,所承受的压力就要小得多了,无论是渭河平原的秦人,还是山西高原的晋人(包括后来的三晋),或者说江汉平原的楚人,核心区都离宋国较远。齐国的核心区算是离宋国比较近的了,不过齐宋之间要想发生直接的地缘博弈,得先想办法跨过鲁、莒两国。因此与诸大国的核心区相隔较远,没有处在地缘博弈的焦点上,为宋国的生存赢得了时间。
如果我们跳出地缘的角度,从“人”的角度来看,也可以为宋国的中兴找到些许理由。因为在公元前350多年时,宋国也发生了和晋、齐、燕类似的事情,也就是说出现的君位易主的事情。不过宋国这次上位的“权臣”(或说家族)“戴氏”(名喜,字“子罕”),与宋国的国君算是远亲,往上数400多年,是春秋之时“宋戴公”的后代。不管这种隔了数百年的亲缘关系,已经出了多少服,在重视祖先崇拜的中央之国看来,还可以算是同宗。因此这起被后人称之为“戴氏代宋”的事件,被史家定性为“曲活代翼”一类的内部矛盾处理了,也没有“田氏代齐”那般出名了。不管这件事怎么定性,贵族阶层和土地的重新洗牌都是再所难免的,而这种变化,虽然从战略上看,无法改变一个国家的地缘条件,但在战术上却经常可以让一个国家焕发出新的活力,宋国的称“王”也可以算是这种变化的直接体现了。
日期:2010-08-2600:08:22
不过宋国称“王”也意味着它的末日即将到来了。这其中的原因倒不是在于宋国称不称王,而在于战国中期各路诸侯纷纷称王。这意味着地缘博弈的指导思维,已经从“称霸”转向“称王”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称王称霸”一词,以比喻那些强势的人或者团体。但其实“霸”与“王”是存在的质的区别的。前者所谋求的是在体系中的独大;而后者则所追求的则上将整个体系归于一家的控制之下。也就是说,在诸国相继称王之后,天下重归一统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了。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宋国称不称王已经不重要了,最后过一把“王”瘾,也算对得起宋人商王族的出身了。
注:其实宋国的命运有点象1897年成立的“大韩帝国”的。虽然这只是日本用来将朝鲜半岛从中国隔离出来,然后吞并的手段,并且只存在了13年(日本人等不了太长时间,1910年正式吞并“大韩帝国”),不过却着实的让他们过了一把“皇帝”瘾。并且作为现在的“大韩民国”找到了一个更为“高贵”的出身。
日期:2010-08-2601:02:51
现在我们可以看看,宋国在中兴之后的核心控制区了。诚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宋国的中心是在它的国都“睢阳”,也就是现在的商丘市西南(睢阳区)。正如中央之国的每一个地缘板块,都有一条母亲河一样,宋人的核心地区也是在一条河流之侧,这条河流叫作“睢水”,是泗水的一条支流。不用过多解释,大家也应该清楚,所谓“睢阳”就是建于“睢水”之北了。不过古睢水现在已经没有了,处在那条变化无常的“黄河”的势力范围内,想独善其身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虽说睢水已经没有了,但是在“睢阳”的南北两侧,我们还是能够找到“睢县”与“睢宁县”两个地名。前者位于睢水的上游,后者则位于睢水入泗的地方。而宋国的核心地区基本就是围绕着睢水东西两侧拓展的。
当宋国向北扩张时,我们很容易为它与其它诸侯找到一条地缘分割线,那就是济水,以及当年吴王夫差所挖,用以沟通济、泗两水的“深沟”(菏水)。在春秋时期,宋国的北部,济水的南岸是被另一个诸侯小国“曹国”所控制的。在晋楚“城濮之战”中,曹国也曾经和其南北的“宋”“卫”两国一样,成为晋楚争霸的棋子。
宋国灭曹是在公元前487年,那时正是地处东南的吴国最威风的时期。三年以后(前484年),吴王夫差就正式挺进中原,开挖“深沟”,与晋国争霸于济水之侧的“黄池”。吴国如昙花一现的辉煌,我们在吴越部分已经唏嘘过了。虽说吴国和之后的越国,都放弃了在中原的努力,但深沟或说菏水的存在,却直接提升了济——菏相交地区的地缘价值。而在这个纵横交错的交通枢纽地区,宋人在曹国故地所建立的城邑“陶”,则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中央之国的地缘中心。这种枢纽地位,并非一定要在战争时期才能得到体现。正如长城上那些构筑在交通要道上的关隘一样,商业价值才是它的根本价值所在。
最先发现“陶”邑商业价值的人,并非是宋人,而是一个楚国人。其实我们一般认为这个商业奇才是越国人,因为正是有他的帮助,越王勾践才能够最终反败为胜,灭吴称霸。从正式的记录上来看,他的名字叫作“范蠡”,而如果从商业角度来审视他的话,“陶朱公”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财富的代言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