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节
日期:2010-08-2322:33:03
我们接下来所要解读的是齐燕之间的地缘博弈。如果希望了解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地缘关系,没有以“乐毅破齐之战”来的更生动的了。在这场战役中,齐国差点就被燕国灭亡了。而燕国虽然最终功败垂成,但也由此奠定了自己一流强国的地位,而齐国虽然复国成功,却从此由盛转衰,坐由秦人完成自己一统天下的进程。既然燕、齐两国是接下来的主角,那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一下,在战国中期,齐国的地缘结构有没有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对于即将发生的燕齐大战又有何影响。
实际上,很多关注春秋战国史的朋友,会有一种感觉,齐国在春秋战国之时的地缘结构似乎没有大的变化。不象晋国(包括后来的三晋),从山西高原南部开始,统一了整个山西高原,并将河北平原大部纳为己有,三晋中的魏、韩两国甚至成为了中原的主角;而在以后我们也会分析到,秦人除了在他们的传统地带——渭河流域(包括上游、支流的那几个高原)一统江湖外,还成功的向南发展,将汉中、四川盆地据为自己的大后方;至于说楚人,变化也不可谓不明显,最起码他们成功的逼使越人退回了杭州湾以南,成为了江淮的主人(不过楚人的大后方,也失于秦人之手了);即使是燕人,他们也突破了太行山——燕山的阻隔,拓地千里。
这样比较下来,齐人的地缘结构变化,似乎算不上新鲜,因为无论是在春秋还是战国,齐人还是在三个方向谋求突破。一是北面的河济平原;二是西南面的泗水中游地区;第三就是被泰沂山脉所合围而成的“鲁中山地丘陵地区”,在这个方向,鲁国一直是齐国挥之不去的阴影。
如果从结果上来看齐人数百年的经营还是比较成功的。在河济平原,春秋中期所形成的汉志黄河与济水之间的新“河济平原”,大部分已经成为齐国稳定的外围地区了。只在泰山西南部了那块三角地区,齐国与魏赵两国还处在胶着状态。基于河济平原的东部,是河北平原进入中原地区跳板,魏、赵两国不愿看到齐国独霸整个河济平原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而在泰沂山脉腹地,齐国也有突出的进展。在这个方向,齐长城已经不再是齐鲁的地缘分割线了。鲁国的控制区被压缩至蒙山——尼山——泗水上游一线。而泗水中游(微山湖及以南至徐州一线)以及当年吴王夫差所挖的“深沟”(菏水),成为了齐国进入中原地区的所需跨越的最后障碍。至于说南线。齐国暂时没的打算真的将控制区延伸至淮河,对于齐人来说,那些江淮的蛮夷是最让人头痛的,从战略意义上来说,这个方向也不及在中原扩张更为诱人。从战略角度来看,齐国如果想从南线进南中原的话,首先要取得的是沂沭河谷的控制权;其次齐人需要将五莲山脉以东,至连云港方向收为己有。在春秋部分我们已经知道了,前者的控制者为那个东夷大国“莒国”,而后者则是越国的北进基地。
最终齐人还是完成了他的战略构想。只不过莒国是被楚人先灭的(前431年),而后齐人凭借地缘优势又将楚人挤出了沂沭河谷;而越人在陷于内乱后,也放弃了他们的这个突出部,退回到了连云港以南地区。不过越人在整理好内部矛盾后,倒是很想再现勾践当年之勇的。因此在公元前312年也决定参加中原各国的“合纵连横”游戏,与魏国联手进攻齐国。只是齐国成功游说,让越人先将楚国成为率先攻击的对象,以先成为江淮的霸主。实际上从越人的角度看,这种选择并不算错误,最起码当年吴国就是这样做的。而楚人也确实时刻在想着,统一整个江淮地区。
日期:2010-08-2401:04:11
刚才在哄宝宝,现在再写
无论越人当年是怎么想的,战国诸侯的综合实力已经远超春秋之时,这主要是因为那种层层封建的组织形式,逐渐被中央集权式的郡县制所取代,而这种改变可以将一个国家的力量发挥到极致。至于说越国,他们甚至还在完成向封建制的过渡阶段,因此越人败于楚人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即使越国不向楚国主动进攻,楚国的东进也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最终连云港——徐州一线成为了齐——楚两国的接触区。
现在我们可以为齐国大至划出控制区的范围了。齐国的核心区,还是在泰沂——五莲山脉以北,济水以西地区。这个主体为山东半岛的核心区,可以使齐国拥有“四塞之地”的美誉。而在这个核心区的外围,齐国与其他主要诸侯,也基本确立了黄河(汉志河)——大野泽——泗水一线的地缘控制线。站在齐国的角度看,如果无意去淮河流域招惹那些蛮夷的话,河北平原和济水以南的中原地区,就应该是下一步的扩张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