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节
日期:2010-07-1601:07:36
吧,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魏、赵、韩三国是如何瓜分山西高原的晋国土地的吧。昨天我们说了,如果要想将三晋在分立之初所占据的城邑完整的标示出来,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不过我们却可以从三个国家的初都处,以及他们在战国后期所形成的地缘格局,看出他们的主要扩张方向。
正如所有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一样,适合耕种的平原地区,都是争夺的重点。因此在三家分晋之后,三个曾经的盟友都选择了自认为最有利自己发展的城邑作为都城。其中魏国的政治中心设在运城盆地的东部,与他们在中条山南部的初封地——魏地,隔中条山相望。在假途伐虢一节中我们已经说过,魏国的这块初封地,是因晋国吞并了一个叫“魏”的小国而得到的;而韩国的先祖得到他们的初封地,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这片因韩原大战而闻名的土地,之前也是属于一个叫“韩”的小国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是多么的怀旧,这些国名在转换为地名后,又被它的新主人重新变为国名。
日期:2010-07-1601:54:48
韩国在独立之后的新都城,设立在临汾盆地的中部,叫作“平阳”,与位处临汾盆地西部的韩原遥呼应。如此看来,韩国似乎对临汾盆地情有独钟,而魏国则更应该在运城盆地拓展自己的空间。不过有一个问题是,临汾——运城两大盆地,虽然分割为两个不同的地理单元,但实际上这两个地理单元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这一点在春秋晋国的章节中已经解读过了。也就是说,既然晋国最终将临汾——运城两盆地融为一体,并成为晋国的核心区,那么理论上存在的两个山头,实际上被合为一座天王山了(也就是“河东之地”)。正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韩、魏两国势必有一家要被挤出河东之地。
纵观先秦的历史,并非所有的地缘矛盾都是不可调和的。就好象大家所熟知的“一山不能容二虎”这句俗语,其实还有一句少有人知的后话,叫作“除非一公和一母”。只可惜韩魏两国都是经历过晋国内部残酷的政治斗争,而生存下来的强者,并没有一方愿意象当年的“申戎”一样,仅仅满足于把持周王室的选后权,并以此为前提,甘为对方所驱使。
最终的结果是魏国获得了河东之地的控制权,而韩国则被迫将他们的政治中心迁往别处。如果晋国不是三分天下,而是由韩魏两国平分秋色的话,,那么韩国人很可能会向北占据太原盆地,并将晋北的忻定盆地、大同盆地作为扩张的方向。不过可惜的是,那三个盆地已经被赵国定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了。
赵国的先祖赵夙,与魏国的先祖毕万是同时受封的。时间都是在曲沃代翼之后,晋国大举吞并河东诸侯之时。将吞并的土地奖赏给有功之臣,是分封制的一种体现。赵人所得到的土地就是韩原附近,那里原来属于一个叫“耿”的小国。不过与魏赵两国有所不同的是,赵人并没以以“耿”作为自己的国号;更为重要的是,赵氏子孙并没有将临汾——运城两盆地所构成的河东之地,作为自己的扩张方向。而是选择做一个开拓者,将目光锁定在山西高原的北部。
日期:2010-07-1900:08:04
如果以河流来划分整个上党高地,可以由北至南划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北部的“漳河”流域(古称漳水);另一块则是南部的“沁河”流域(古称沁水)。我们先来说说漳河。从体量上来看,漳河流域的面积要更大些。漳水在下游的河北平原之上,也发挥了重要的地缘作用。而漳水在整个上党地区的上游水系,并不是简单的一条河流,而是呈伞状分布,主要的源头有两支,北支叫作“清漳水”,走向是沿着上党高地的东北部山地流域,然后在穿越太行山脉之前,与南支汇合成为“漳水”流入华北平原,并最终注入黄河(古)。
清漳水由于基本都是在山地中穿行,因此受关注度并不如它南面的兄弟高,因为与清漳水不同的是,漳水的南支——浊漳水则孕育出了上党高地的地缘中心——长治盆地。
日期:2010-07-1900:20:08
顾名思义,长治盆地的得名是因为设立于它上面的行政中心是“长治市”,而在唐代,这一地区曾经被叫作“潞州”。其实每一个王朝统治者都有权利按他的意思为一个行政区改名,名字只是一个代号,并不是我们在这里所关心的。我们所要关注的是,为什么长治盆地会成为上党高地的地缘中心。
成为地缘中心的原因,当然是因为长治地区有较为平整的土地,充足的水源,可以为人类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提供地理基础。长治盆地之所以有相对平整的地形,而这一切都是同浊漳水分不开的。与清漳水孤独的在山地中流淌有所不同的是,浊漳水在长治盆地中由北至南又分为了三支,即为北、西、南三源。长治盆地也正是在这三个支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而浊漳水也因此成为了长治的母亲河。
日期:2010-07-1900:35:33
由于长治盆地是上党高地中体量最大的盆地,因此它有时也被称之为“上党盆地”。不过如果让长治地区独享“上党”之名,相信最起码有一个地区会跳出来反对,那就是位于长治之南的“晋城”市。
我们可以从下面这张〈山西行政图〉中看出些端倪,尽管说行政区的设立,并不一定会完全按照地理结构来划分,但地理结构及由此而引发的地缘文化的差异,无异是行政区划分的重要参照。如果单从行政划分来看,整个上党高地,大部分是由北部的长治地区和南部的晋城地区所占据。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种行政划分的地缘基础是什么。
附:山西行政图
日期:2010-07-1901:58:37
现在我们要来关注一下沁水谷地了,这片谷地的行政中心现在是阳城县,辖于晋城市。其实在战国时期沁水地区的地缘中心在阳城县东北方向的“端氏”(目前为镇级单位),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阳城地区当时还是一片湖泽。阳城县址所在地在先秦时曾经叫“濩泽”,我们知道,凡是叫泽的地方最早都是湿地,不过这些湿地一旦被开发为耕地后,往往就会成为该地区新的地缘中心(云梦泽完全消失后诞生的“武汉”三镇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关于“端氏”我们可以顺便说一下,在魏、赵、韩三家彻底瓜分完晋国的土地后(也就是绛都、曲沃那点地了),晋国最后的君主最迁至端氏。无论如何,直接杀掉一个君主都不是最好的选择,将这些末代之君放在一个四面封闭,而又没有太大潜力的地方等死,是最好的选择。当年越王勾践就曾经给吴王夫差同样的选择,只不过这位曾经的霸主选择了将他的生命留在了吴都,这种结局虽然有些凄凉,但亦不失为一个英雄的选择。
注:,晋国公室被迁往端氏的时间是公元前369年。二十年后,晋国的末代君主“晋静公”在赵韩两国的战争中还是被等不及的韩国人所杀。晋国从此绝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