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节
日期:2010-03-3023:54:16
现在开始吧
就春秋的历史来说,吴国的这段应该说是非常好看的。一则是它跳出了泛黄河流域,将一个全新的,属于长江流域地理单元加入到了中央之国的地缘博弈中。尽管之前楚国已经代表长江流域的蛮夷们成为了北方诸侯的恶梦,但吴国及江东地区的加入无疑全面拉开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神秘的面纱。另一个让吴国历史好看的原因就是,吴国的兴盛时间很短,基本上就是吴王阖闾、夫差两代。但其实所造成的地缘影响却遍及整个江、淮流域,以至北方那些以华夏自诩的诸侯们都不得不为之侧目。更为具有戏剧性的是,吴国在他的最高峰之后,便迅速消亡,取而代之的则是越国。而越国从地缘特征上来看,可以说是吴国的延续。以至于吴、越两字在后世已经合为一体了。
日期:2010-03-3100:18:28
由于作为国家来说,吴国的消失是那么的彻底,而它的兴盛期是又那么的辉煌,用“生如夏花”来形容是毫不为过的。而吴国的这一系列辉煌又与二个“外国人”有些密切的关系。一个就是楚国人伍子胥,一个就是齐国人孙武。据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两个诸侯国都是吴国最主要的对手,吴国也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战胜了楚齐两国。也许吴王夫差犯的最大错误并不是留下了越王勾践,而是没有收服范蠡,否则吴越之间的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
探讨某位英雄人物对历史的影响,是历史史家及文人所热衷的,在这里就不再凑这个热闹了。我们还是借这段历史来了解江、淮地区的地缘结构吧。既然伍子胥是那么的有才,复仇之心又是那么的强烈,而于公于私吴国和楚国都将会有一场总决战,那么吴国将首要攻击目标定为楚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日期:2010-03-3100:37:09
如果说吴国是长江流域的后起之秀的话,那么楚国则当之无愧的是长江流域的老大了。对于北方诸国来说,这个从荆山上下来,以蛮夷自居的国家,永远是那么让人头痛。在王室还能够号令诸侯的时候,部署在南阳盆地的汉阳诸姬们还能够阻挡住楚人向北方渗透。但当王室势衰,诸侯们内斗不止之后,等待汉阳诸姬的命运就只能是被各个击破了。
除了向北,向东也是楚人的渗透方向,而在这个方向,楚国的主要对手就是吴国。如果将处在长江以北的楚国(江汉平原),与处在长江以南的吴国(太湖平原)南北对齐,拉两条线的话,我们会发现,淮河与长江之间的江淮地区成为了双方的缓冲地,或者说成为了双方都想争夺的战略空间。而长江与淮河本身的控制权,则是决定这争夺鹿死谁手的关健。当吴国开始希望越过长江成为“国际政治圈”的一员时,楚人已经在江、淮流域获得了足够的战略纵深了。
日期:2010-03-3100:51:55
如果吴国希望从楚国手中夺取江淮霸主的名头,它所需要做的准备有很多,首先要做的就是地缘政治上的准备。在一个繁杂的国际环境中,没有战略性的盟友就想挑战一个大国是不可想象的,除非这个世界只有你们两个国家,这种情况在春秋时期当然是不存在的。对于吴国人来说,有利的情况是,相比于在江淮流域称雄,楚国人更希望能够问鼎中原,也许后人用这句成语更多的是为了显示一种霸气,但作为楚人却是真的去向周王室询问过鼎的尺寸、重量。
楚人有这种想法并不奇怪,经过夏、商、周三代的经营,得中原者得天下,或者说据有中原,方才能真正的成为中央之国主人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即使是后来的吴国,也是在没有彻底解决越人的隐患之前就急于北上争先了。
楚人的这种做法给吴人留下了两个机会,一是楚国在中原争霸过程中,严重消耗了自己的实力;二是楚国与北方大国,特别是与它处在同一经度,也一直在向南扩张的晋国成为了死对头。根据“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国际政治“准则”,晋国和吴国成为了盟友。这并不表示吴国在最终的攻楚行动中会获得晋国的实质支持,但在日后的吴楚争霸中至少可以依靠晋国的影响力,约束那些中原诸侯们不要倒向楚国。
日期:2010-03-3101:00:05
既然吴国已经遵循远交近攻的地缘政治原则,让自己在政治上获得了一定优势,那么下一步要在攻楚的战略上作出决择了。从大的方向来看,长江和淮河本身都是两条可以选择的路线,特别是对于善使舟楫的吴人来说,河流本身的运输能力能够大大加强他们的攻击力。至于到底选择哪一条路线作为主攻方向,又或者是两路齐进,吴人还没有作出决定。但大的方向是不会改变的,吴人最先要做的就是越过长江,在江淮地区获得前进的基地。
日期:2010-03-3101:09:34
客观的看,由于地处长江的下游,吴国在与楚国的争斗过程中是处在不利地位的。即使他们能够获得淮河下游的控制权,也无力改变地缘上的劣势。但这并不代表吴人就没有机会了,相反他们正在用自己的行动积极做着准备。
胥浦的挖通就是一个例子,这条将太湖与长江连通起来的运河(芜湖——太湖)似乎向世人表明,吴人决定在长江中与楚人展开大决战了。而接下来的事情,又让人感觉吴人准备步步为营的与楚人打一场消耗战。
今天先写到这了。先把“吴楚〈柏举之战〉示意图”传上来,以供大家参考。祝大家晚安!
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