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节

    日期:2010-03-2620:25:48
    关于伍子胥的故事,相信大家已经是耳熟能详了。对于这个父兄都被楚王诛杀的楚人来说,他一生最大的建树都是在吴国完成的。而整个吴国的兴衰轨迹也与他的到来与“离去”息息相关。由于伍子胥在助吴攻楚之后,曾经做过一件惊世骇俗的事,就是将杀他父兄的楚平王挖出来鞭尸,因此对于伍子胥的评价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有些争议。
    不过伍子胥这种快意恩仇的行为是否合适,并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我们所关心的是他到了吴国之后,是如何让太湖平原成为中央之国地缘结构中重要一环的。
    日期:2010-03-2620:31:33
    在了解伍子胥如何为吴国谋划地缘战略之前,我们先要解读一下他入吴之前的逃亡路线。对于很多不太关心历史的人来说,伍子胥过昭关的故事甚至是他们对于这个著名历史人物唯一的印象。不过大多数人的关注点在于伍子胥在过昭关之前,有没有真的一夜白了头,或者说这种说法有没有演义的成分在里面。却很少有人关心,昭关究间在哪里,亦或伍子胥为什么一定要走昭关才能入吴。
    日期:2010-03-2621:03:49
    鉴于楚国在长江的中游,而吴国在长江的下游,理论上伍子胥的逃亡路线应该是顺江而下,由西向东直入吴境的。不过如果再仔细研读一下历史会知道,伍子胥最开始选择的避难国并不是吴国,而是位于中原的宋、郑两国(中间还去晋国转了一圈),之后才从郑国南下吴国。如果这样看,伍子胥的入吴路线是不可能顺着长江而下了,他需要先穿越淮河,再越过长江方能进入吴境。鉴于由新郑南下到达江东的路线,所要穿越的基本都是平原地带。似乎不大可能有类似崤函通道这样的单一路线,让楚人设卡。也就是说,伍子胥应该会有很多路线入吴,并不需要为过不了昭关而急得白了头。
    日期:2010-03-2621:20:37
    让我们站在楚人的角度来思考一下如何封堵伍子胥的逃亡路线。既然在长江、黄河之间那片广阔的平原地带,无法凭借险要的山势来控制南下的路线,那么伍子胥是否真得可以象水银泄地一样,让人无迹可循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要知道,对于地理结构影响最大的地理形态,除了山脉以外,还有河流(包括湖泊)。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河流的每一处河岸都有可能成为码头的备选地,但实际上,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如水流的速度,水面的宽度,堤岸的地质条件)真正适合建立渡口的地方还是可控的。也就是说,楚人可以通过控制东西向河流上面的渡口,来封堵伍子胥的南下路线。
    日期:2010-03-2621:28:25
    我们在前面的内容已经分析过了,对于春秋之时的中央之国来说,一共有四条独流入海的河流,也就是所谓江、河、淮、济四渎。鉴于郑国位于河、济二水的南端,因此在河济的主要渡口上设卡并不会成为选项。其实就算伍子胥从河北平原出发,楚人也不可能在河、济之上展开他们的追捕行动,因为一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央之国之前,还没有哪个诸侯能够完全控制河、济两水所流经的区域。而来自江蛮之地的楚人当然更没有这种能力了。
    日期:2010-03-2621:54:24
    去除掉河、济两水,摆在楚人面前的就只有淮河和长江了。对于控制江淮地区,楚人还是有一定信心的。昨天我们已经分析过了其中的一个原因,即江淮之间没有有实力的大国;而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楚国的地理位置。如果楚人希望东进的话,他们的船队除了可以进入长江,顺江而下直指江东以外,还可以越过大别山与桐柏山之间的信阳通道,控制淮河的上游。然后借助淮河的水流,楚人亦可以快速的将军队和补给运送到淮河两岸,并最终一统江淮平原。
    不过在春秋之时,楚国的东进大业还未能完成。在与吴国展开一系列的战争之后,楚人虽然已经将防线推进到江东平原的西部,基本上与吴国隔江而望,但由于吴国的存在,长江以北地区(江东平原的北部,也就是现在江苏的北部)还未划入楚国的势力范围。
    这种情况使得楚人如果希望控制整个淮河之上的所有渡口成为不可能。实际上,江淮平原东部的不可控,让楚人在江北设卡的可能性也不存在了。因此如果伍子胥希望逃入吴国的话,理论上他应当可以先东行,在泰沂山脉的南部转向,沿泗水南下,穿越淮河,进而渡过长江到达吴国。伍子胥如果选择这条路线,完全可以绕过楚国的势力范围,更不必牺牲自己的满头乌发。
    不过事情真的那么简单吗?又或是伍子胥真得不了解这条路线能够让他逃过楚人的追捕吗?
    日期:2010-03-2622:15:24
    问题的答案当然不会那么简单,因为我们所分析的所有环节中有一个地方出了问题,那就是长江的最后一段江面在春秋之时没有渡口!也就是说,如果伍子胥希望直接从长江的北岸渡江是不可能的。
    接下来,我们期待以久的昭关即将浮出水面了。紧接的出场的还有两个古渡口——渔邱渡和乌江渡。
    昨天我们已经在《吴楚地缘关系图1》上标出了这几个地点的位置。今天我们对这个区域来个特写,以让大家更直观的了解长江两岸的地理结构。
    附:昭关位置示意图
    日期:2010-03-2623:38:22
    通过观察现在长江下游的结构我们知道,长江越到出海口,江面越宽。也就是说长江的最后一段水道基本是呈现喇叭状的。由于江水遇到海水之后水流变缓,因此泥水便会沉积下来变成沙州,然后慢慢的与一侧陆地相连,将整个海岸线向东扩张,在老的喇叭口变窄,成为正常的河道之后,新的喇叭口又在东面形成了(可以仔细观察一下现在的长江口与崇明岛的地理关系)。
    由于受技术条件限制,古人需要选择江面较窄,水流较缓的地方作为渡口的所在。象长江出海口附近那么宽的江面,和壶口那样湍急的水流,希望横渡水面都是非常困难的。在现在,长江的江面要到南通附近才开始明显走宽,而春秋之时,长江在流到南京之前就已经开始变宽了。也就是说长江在开始折向东行时,江面已经变得宽阔无比了。并且由于古人对于水资源的利用,远没有到今人这样达到掠夺的程度,因此古时候的江面要比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还要宽阔。即使是在现在,乘坐机械动力的轮渡从上海市区到达崇明岛也要一个小时。古人依靠人力渡过比这还要宽的江面需要多久,就可想而知了。
    不好意思!今天不能再写了,祝大家晚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