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节

    日期:2010-02-2123:56:54
    我们今天的主角是齐国。经过昨天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当年齐国的兴盛之地是在泰沂山脉以北的“鲁北平原”之上了。对于齐国来说,除了把鲁中平原上那些残存的东夷部族消化掉之外,它还可以向西面的河济平原,东面的胶莱平原,以及泰沂山脉以南扩张。如果从难度上来看,向东西两侧的平原地区扩张显然要容易的多。
    由于黄河下游河道的不稳定性,河济平原(特别是平原的东部)在先秦时期并不是特别受青睐的地区。在水患频繁的地区,如果可以选择,山地丘陵与平原的交界处是定居的首选之地。因此对于齐人来说,他们需要倾注更多精力的是在东方。当然,这并不代表河济平原就不重要。在河北平原的地缘力量能够形成强大力量之后,河济平原成为了齐国面对东北方向地缘压力的重要缓冲区。这方面的案例已经在我们叙述过的历史中出现过了,邢卫两国在戎人的入侵之下丧失了对河北平原南部地区的控制权之后,齐人主动提供支援并将之安排在河济平原就是为了实现这个战略目的。
    尽管河北平原的霸主并不总是来自西北方向,山地之中的戎人,但这些有能力在河北平原上称霸的政治力量,在希望扩张时总是会将河济平原以及鲁北平原作为渗透对象。在春秋后期及战国时期,从山西高原上走下来的晋人,以及来自燕山南麓的燕人都曾经成为齐人的强敌。要理解这一点并不难,因为这些被河流分割而成的冲积平原之间并没有难以逾越的障碍。相比于山地而言,无论是自然渗透,还是战术性的军事行动,跨越这些平原之上河流都不是一件太难的事。
    日期:2010-02-2200:25:12
    如果齐国所依托的仅仅是这些河流,他们显然不具备成为大国的潜质。不过这种可能性并不存在,当年姜太公之所以被分封于此,是因为这里是东部族群的核心地区(也就是周人所认定的“东夷”),而东部族群之所以能够以此为根据地,与黄土高原上的西部族群进行长达数千年的对抗,地理上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有大片可以依托的山地丘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山东丘陵”。而齐人来此的目的,当然就是为周王朝整合这一地区,以从地缘上彻底实现东西融合。只是在历史进入春秋乱世之后,当年的王命已经变得不重要了,齐人依托王命所获得的土地成为了齐国争霸的地缘优势。
    就河北平原本身的地理结构来看,是无法成为强势的地理单元的。也就是说,如果控制河北平原的政治力量不能同时控制部分西、北方向的山地,他们就只能在历史舞台上成为配角。这其中的反面例子就是邢、卫两国。而能够将势力范围拓展到燕山,以及从山西高原上渗透至华北平原的晋国就是成功的例子。
    从这个角度看,河北平原与太行山、燕山的过渡地区才是河北平原的地缘核心。而如果从直线距离上来看,从泰山北麓渗透至河济平原(东部)显然要短的多。另外,跨越济水的难度相比于跨越那条(甚至是数条)多变的黄河也要容易的多。因此我们会看到,尽管齐人与华北平原的政治力量在春秋战国时期互有攻防,但河济平原的东部在大多数时候还是能够在齐国控制下的。反过来说,齐国也很难稳定的渗透至河北平原。
    这种地缘结构甚至影响到了现实的行政区划,从现有的山东行政区划上我们可以看到,山东的西北省界基本与先秦时期的黄河故道重叠。也就是说河济平原的东部与山东丘陵地区的地缘关系更为紧密。
    日期:2010-02-2201:27:12
    对于齐人来说,在西周和春秋前期,其实并不太需要为来自西北方向的地缘压力而烦恼,因为华北平原尚不能与其西、北方向的山地在地缘上融合为一体。对于齐人来说,更为现实的问题是来自于鲁北平原以东地区。
    说在这里,我们需要提到一条河流,它就是“胶莱河”。这条连接莱州湾与胶州湾的河流对于山东地区的地理结构起到了两点重要作用:一是与支流共同冲积而成了胶莱平原;二是成为了一条重要的地理分割线,它的东部地区被称为“胶东半岛”,也就是狭义上的山东半岛(小山东半岛)。
    对于这两点影响,我们需要解读一下。首先胶莱平原与鲁北平原虽然在地理上紧密相连,但在还是具备不同的地缘特点的。对于鲁北平原来说,南面的泰沂山脉是很好的依托,这使得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古人,能够在山地和平原之间游走,以抵御外部的压力。这种压力包括外敌的入侵以及水患。因此我们会发现,齐人的初封地和国都的所在地其实都地在泰沂山脉北麓和平原的过渡地区。对于周人来说,首先倾全部力量,占据一块最有地缘潜力的地彻底解决山东丘陵地区地缘威协的基础。而有了这个支点,齐人才有可能行使他征伐东夷的权力,并最终成为东方的霸主。
    我们一直在提到“山东丘陵”的概念,实际上山东地区的丘陵地带并不是一个统一体。从大的区位划分上,我们可以将之分为两大块。即以泰沂山脉为核心的“鲁中南山地丘陵”,以及胶东半岛上的“胶东丘陵”两块,而胶莱河流域(胶莱平原)就是二者的分割线。就胶莱平原来说,甚至在炎黄时代,这一地区也很有可能是一片泽国。由于地势过低又临海,它所受到的困扰并不仅仅象内陆平原那样来自河流,在文明初始时,海侵才是问题的主要来源。这很有可能是因为上古时期的平均温度高于现在。实际上如果胶莱平原不能在海平面上升的情况下幸免的话,鲁北平原的绝大部分地区也会没于海面之下。
    对于这种可能性,哥本哈本会议上的那些环保主义者会更有兴趣。而我们所关注的则是,相比于鲁北平原来说,胶莱平原的地缘定位更象是一个缓冲区。无险可守的地形使得它必须依附于两大山地丘陵地带。这也就是说,胶莱平原本身虽然可以成为一个地理单元,但居住于其上的族群如果试图以它为根据地进行地缘扩张是不现实的。
    附:山东半岛地形图
    日期:2010-02-2201:40:32
    看上面这张《山东地形图》需要注意一点,在春秋时期黄河三角州实际上还没有形成。也就是说东营及其以东的那个三角形突出部还没有形成。这主要是清流的济水不能象后世的黄河那样提供充足的泥沙。尽管黄河的这种行为使得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但却为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造就了新的土地。只不过由于黄河现在流入的是中国的内海——渤海,因此并不能为中国的专属经济区划分作出贡献。因此有一种提法是希望通过技术手段让黄海改道复归南线,向它流入黄海,以此加强黄海的控制权。要想做到这一点,从技术上来说并不难。只是真要这样做了,对于沿岸各省所造成的地缘影响甚至要远大于三峡工程,决非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