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节
在解读〈世界岛〉一章时,我们了解到,东欧平原与蒙古高原是位于“欧亚大陆中心地带”两端的两个重要的地理单元。前者是欧洲游牧文明的发源地,而后者则诞生了亚洲游牧文明。如果按照东部的经验,东欧平原应该很早就和文明中心发生碰撞,并成为欧洲大陆的主要地缘力量之一。不过,世界上没有两件事情是相似的,东欧平原的地理位置,以及地形特点决定了他在大部分的古典时期,只能是欧洲地缘舞台上的边缘地区。
这一方面是由于古典时期前期,欧洲的文明中心在欧洲南部的亚平宁半岛。因此中欧平原上的日耳曼人能够直接与亚平宁半岛上的文明中心交流,这也拉升了日耳曼人的文明程度,并使之继罗马人之后,成为了欧洲大陆的主要统治者。
而斯拉夫人如果希望从南欧获得文明的力量,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希腊文明是最为可能的方向。不过在希腊文明的高峰时期,他们显然对于向东扩张更有兴趣(比如亚历山大东征)。因此东欧平原错过了被动接受地中海文明的机会。
而当斯拉夫人向中欧平原渗透的时候,能够从斯堪第纳维亚半岛以及亚平宁半岛同时吸引力量的日耳曼人,则成为了斯拉夫人的拦路虎。
东欧平原成为配角的另一个原因则来自于欧亚大陆的另一端。在古典时期,东亚的文明程度明显要高于西欧。这一方面使得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更容易吸收到先进的技术;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总是会周期性的受到东亚农耕民族的反击,因此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有足够的力量和动机向西部渗透。尽管中亚能够成为他们下一个生存之地,但乌拉尔山脉西面的东欧平原所具有的吸引力更为巨大。
如果东欧平原能够拥有象蒙古高原这样的高度优势,那么无论是对抗中欧平原上的日耳曼人,还是阻击蒙古高原(或中亚)的亚洲游牧民族,都会更具有地理优势。只可惜东欧平原的海拔太低了,这使得它成为了一块夹心地,在大部分古典时期成为了亚洲游牧民族向欧洲腹地渗透的跳板。被称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与成吉思汗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例子。
日期:2010-02-1223:15:48
说到斯拉夫人这个概念,其实也和日耳曼人的概念差不多,是一个在语言、习俗上相近的族群。按照地理位置斯拉夫人又可以分为东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
就象北欧的日耳曼人会向南扩散一样,东欧平原上的斯拉夫也在向西渗透。由于地理上的邻近,中欧平原的东部(包括平原南部的山地)、巴尔干半岛的北部,都成为了斯拉夫人的渗透目标。而这三个斯拉夫族群,也正与这三个地理单元相对应。
东欧平原上的是“东斯拉夫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是他们的主要成分,如果苏联不分裂,东斯拉夫人仍将生活在同一个政治体下,而现在三者之间需要重新磨合他们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地缘关系;渗透入中欧的是西斯拉夫人,主要有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有一段时间,捷克和斯洛伐克人组成了联邦,不过目前这三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政治体;南斯拉夫人则分布在巴尔干半岛的北部,主要是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维尼亚人、马其顿人、保加利亚人。前面四个民族在二战之后,被整合成一个国家,名字就叫“南斯拉夫”,至于这个国家现在的命运,相信已经不用我多说了。保加利亚人之所以未加入这个“南斯拉夫民族联合体”,主要是他们的种族来源与其他四族不同,也就是说保加利亚人的发源地并不在东欧平原,而是在更为遥远的亚洲。在与斯拉夫人以及其他欧洲民族整合之后,成为了斯拉夫族群的一员,将之称为斯拉夫化的民族更为合适。这种情况在欧洲并非是孤立的,基于在大部分古典时期,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地缘优势更多的体现在东方,因此从亚洲渗透至欧洲的游牧民族并非只有突厥人和蒙古人。芬兰人、匈牙利人、保加尔人(保加利亚人)都有些类似的经历,只不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目前他们在基本都已经欧洲化了。所不同的是,芬兰人与匈牙利人在语言上仍然保有了自己的特色,由于在乌拉尔山脉两侧的欧亚大陆上,都有类似的语言存在,因此这一类语言也被归类为“乌拉尔语系”
日期:2010-02-1223:32:34
我曾经说过,意识形态(包括宗教以及各种主义)之争在很多时候其实只是表象。或者说你选择什么样的意识形态跟你本身的地缘特性有关。就好象波斯人选择什叶派,俄罗斯人选择东正教都有很深的地缘背景一样。有机会我们可以开一个宗教专题,看看那些神的子民都是怎么以神的名义来进行地缘博弈的。
对于持无神论观点的中国人来说,在详细解读宗教与地缘之间的关系这前,以宗教的例子来印证上述观点可能并不是那么直观。不过以“主义”为表现形式的意识形态却是我们所熟悉的。这一类意识形态的对抗高峰是冷战时期,而北约与华约两大集团之间的对抗是冷战的主要表现形式。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都加入北约,也不是全部的欧洲社会主义国家都加入华约,但我们仍然能够从中看出,这场影响了20世纪后半叶历史进程的意识形态之战,其中有什么样的地缘背景。
为此我作了张〈冷战时期欧洲地缘关系示意图〉,并将〈欧洲语言分布图〉放在一起以作比较。相信通过这两张图的比较,大家自然就会明白冷战的本质是什么。
上图
日期:2010-02-1223:56:01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一是俄国人的所谓“社会主义联盟”实际上是一场斯拉夫人的统一战争。由于罗马尼亚(拉丁系)和匈牙利(孤独的乌拉尔系)这两个非斯拉夫国家横亘在东、西〈斯拉夫〉与南〈斯拉夫〉中间,因此被整合进这个斯拉夫俱乐部也是必然的了。
这其中南斯拉夫的情况又有一点特别。在那个以铁腕著称的铁托完成了南〈斯拉夫〉四大民族的整合,并建立〈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之后,他们并不愿意就此接受东斯拉夫人的领导,也就是没有加入化约组织。这其中的地缘背景是,南斯拉夫联邦并不与苏联接壤,在两者之间还间隔了匈牙利和罗马尼亚这两个非斯拉夫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南斯拉夫人并不会直接承受俄国人的压力,因此也就有了特立独行的资本。如果南斯拉夫也苏联直接接壤,那么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了。如果对此持有疑问的问题,可以参看一下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下场(具体可参看“匈牙利事件”和“布拉格之春”的条目)。
保加利亚人也许有和南斯拉夫联邦同样的地缘优势,以保持独立性。如果我们仅仅将目光锁定在陆地上,这种想法并没有错误。只可惜保加利亚的东面是黑海,而黑海的另一面就是苏联。通过这个内海,俄国人仍然能够对保加利亚施加同样的地缘压力。
日期:2010-02-1300:15:07
地理位置还决定了那个在南斯拉夫南部的,袖珍型的社会主义国家“阿尔巴尼亚”的行为更加特立独行。这个生活在南斯拉夫人与希腊人之间的山地民族,如果不是因为地形复杂,早就成为了其他巴尔干民族整合了。
从族属上来看,阿尔巴尼亚人并非斯拉夫人,他们之所以也选择了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很大程度是受到了南斯拉夫人的影响。在历史上,南斯拉夫族对这个南方邻居的地缘压力是非常大的。因此阿尔巴尼亚人一开始还是选择了加入华约,以寻求俄国人的保护。不过他们最终发现,俄国人所显示出来的控制欲,同样让人感到不舒服。最终阿尔巴尼亚人的选择也是非常所有创造性的,他们将视线投向了遥远的东方,选择与中国成为了盟友,而当时的中国也为能够在欧洲找到这样一个类似“古巴”的棋子而感到兴奋。只不过,这种忽视了双方地理距离与地缘实力的组合,注意是不能长久了。而阿尔巴尼亚人最新的依附方向则是北约。
对于这样一个小国来说,这种“有奶就是娘”的务实做法也算得上是一种生存之道,对地缘格局实际上并没有太大影响。
日期:2010-02-1300: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