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节
日期:2009-12-0922:02:19
就东西部族群争夺的重点来说,就是中间的平原地带。如果依河流的划分,我们可以将燕山以南直至长江的区域划分为三个亚平原地区。由北向南依次是海河平原、黄淮平原、江淮平原。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黄河的不稳定性,这三个平原的区域一直是在变动中的。就周代而言,黄河仍然走的是北线入渤海(禹河故道),也就是后来海河的入海口。有一种看法是,这条路线实际上是分为两条相邻的支路的。不过这并不影响基本的地理划分。由于这个时期海河并不存在,因此称之为“前海河平原”应该更为准确。这一区域属于商人故地,在周人取代商人成为天下共主后,很自然的将这一地区分封给了自己的宗亲,燕国只是被分封在最北部罢了。在黄河的北岸,商人的政治文化中心,周人还分封了大批的姬姓封国,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占据了朝歌故地的卫国。
日期:2009-12-0922:08:09
象卫国这么重要的位置,当然不能封给别人了,应该有人已经猜到了。这次被封的又是武王的弟弟。所以说周文王被传有100个儿子应该还是有道理的。就现在的情况看,就算没有100,也有几十个了。
有了这两个弟弟一南一北监视海河平原的商人故地,周人有理由感到安心。当然他们的任务还是有一定区别的,燕国更关注的是来自辽河平原的威协,而卫国则主要监视中原核心区的商人旧部。
日期:2009-12-0922:16:01
黄河以南直至淮河,我们可以笼统的称之为黄淮平原。不过在山东丘陵北侧有一条重要的河流还可以将之分为两个区域。这条河流就是济水,也叫大清河。是不是看着它的位置很眼熟?没错,现在的黄河就是走得这条路线。所以说黄河是一条性格多变的母亲河,说不定哪一天她就会霸占周边那些小兄弟的家。谁让华北平原上的这些河流,只有黄河的源头是来自青藏高原呢?且不说那些冰山融化所带来的水量有多大,仅凭长度和高度所形成的势能,黄河也能在华北平原上傲视群雄。
日期:2009-12-0922:20:35
齐国最初的封地,北界就在济水。不过周王既然把姜太公封在东夷的中心之地,就是想依靠他的军事能力去收服周边的夷族。因此齐国理想的北界会是在黄河之南,事实上他们也是这样做的。
日期:2009-12-0922:34:04
对于东夷的拓展区来说,黄河与济水之间并不是最为主要的地区。他们主要集中在山东丘陵以南的黄淮地区,以及淮河——长江之间的江淮地区,当然是在靠近沿海的区域。大体上相当于现在的江苏安徽北部地区(长江以北)。他们中最主要的部族被称作徐夷和淮夷,前者的活动区域在今天的江苏徐州一带,也就是山东丘陵的南部,后者的位置则更南,直至长江。
在大禹治水,将黄河水引入北线后,这一地区无疑是获得的稳定发展的机会。不过无论是夏朝或商朝,都没有真正征服这一地区。无论是通过战略威慑,还是武力入侵,最终所能达成的平衡都是这一区域的夷部名义上接受中原王朝的统治罢了。
日期:2009-12-0922:46:57
对于立志于将自己的血脉遍洒势力所达之区域的周人来说,山东丘陵至长江之间的这些独立的方国,当然并不会让他们感到舒服。姜太公之所以被授予征战四方的权力,最为主要战略目标就是这些东南部的夷部。
相比于商人从中原核心区发起的远征,周人可以从中原核心区和山东丘陵两个方向同时施加地缘压力。这样做的胜算比之商人自然要大很多,不过这些战略目标要等齐国消化完山东丘陵之后才能真正实现。因此我们会看到在《西周分封诸候图》上,山东丘陵至长江一线的大边区域都是空白的。
不过仅仅是从北面和西北面施加压力,显然是不够的。正如周人在燕山的南部建立姬姓的燕国,最终对黄河以北的商人旧地形成南北包夹的态势一样。周人也希望在长江沿岸寻找一个合适的代言人,以完成同样的战略包围。
很幸运,周人找到了。它就是吴国。
日期:2009-12-0922:58:19
位于长江以南的环太湖平原,是我们所圈定的三个原始东夷基地之一,按理说并无可能成为周人的封地的。如果说燕国的封建得益于周人对商人的全面征服,那么在黄淮、江淮平原尚未征服的情况下,周人的势力似乎还难以到达长江以南地区。
不过大规模的渗透固然是需要循序渐进的,但并不代表不会就个体的小概率事件发生。以下吴国的背景资料为百度百科提供:
吴国——周朝时的一个诸侯国,姬姓,其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后扩张到除徽州地区以外的苏皖两省全境。
据史书记载周太王生有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借为父采药的机会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
日期:2009-12-0923:08:41
关于吴国的先祖是否真的这么高风亮节,亦或吴国的这位开国之君是否真是周武王的远房表弟,一直都有人表示怀疑。不过对于周人来说,这门亲威算是认下来了。
只是周人对于血统的远近还是很在乎的,吴国最终所给予的爵位是“子”,也就是公候伯子男中的倒数第二等。(最低的男爵国据说只有二个)。
日期:2009-12-0923:21:04
尽管周人从理论上在长江以南封建了“吴国”这样一个同姓的诸候国。但这并不足以改变环太湖平原地区的地缘属性,对于中原的华夏族来说,吴国始终还是一个化外之国。而吴国对这种名义上的认亲行为也并不感冒,毕竟周人还未能将整个泛黄河流域纳入核心区。这种时候就想融合长江流域为时过早。这种地缘上的距离使得吴国最终决定不买周王室的帐,而自己称王。这就使得吴国自认为在名义上获得了与周王室平起平坐的地位。
吴国的这种做法并非是孤例,它的冤家对头越国,以及江汉平原的楚国也做了同样的事情。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是都是属于长江流域。
日期:2009-12-0923:46:01
关于楚人最初的族源(实际上也就是其上层贵族的族源),一般都认为是南迁的华夏族。有一个重要的证据是屈原在《离骚》中的那句“帝高阳之苗裔兮”,翻译过来也就是“我是古代帝王高阳的后代”。这里的“高阳”据传是黄帝的孙子。
这种说法无疑也使得楚人获得了西部族群的出身。不过比之吴国来说,他们与周人的亲缘关系显然要更远。这种出身也可能是楚人自己附会上去的,为的是证明自己有比周人更为高贵的出身。
无论楚人是否真的认为自己是黄帝的后代,周人显然并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地理位置决定了在周人眼里,楚人是属于边缘的边缘。周人的目光还是主要集中东部。
最终楚人所获得的爵位也是“子”。在楚人看来,这就是一种侮辱。特别是他有可能获得的战略纵深,比中原诸国加起来还是大的多的时候。
楚人最终亦决定自行称王。由于到这战国时期,楚国已经统一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将势力范围推到淮河流域。因此西方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一时期的历史并不能只贴上“周”的标签。而应当将之称为“周王国”与“楚王国”共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