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节

    日期:2009-10-3121:32:18
    关于上古族群之间的争斗,无论是哪种观点,都是以推断具多。特别是对于一些历史“名人”的争夺,并非始于现代,古人早就在这样做了。这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华夏族早早的确认了自己的正统地们,因此周边的族群无论是否能够入主中原,大都希望为自己找一个华夏族的出身;另一方面是因为,华夏族是一个讲究祖先崇拜的民族,因此格外注重自己的出身。
    既然都是推断,以那些相互矛盾的“史书”为主要依据,倒不如从地缘结构入手来得准确。最起码我们知道,现代人和上古的人类本身,在智力和体力上的差别应该不会太大。也就是说我们依原始的技术所做出的选择,并不会高过古人。所以大家会看到我在上古时期所分析出的一些地缘重点,到了古典时期乃至现在,仍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只不过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标签罢了。
    日期:2009-10-3121:50:30
    下面我们就要介绍一条在中国历史当中曾经长期处于战略中心地位的通道——崤函通道。
    日期:2009-10-3122:20:26
    在我们所接受的历史教育中,其实都有一个概念,就是关中地区(也就是渭河平原)易守难攻,是帝王成就霸业的好地方。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告诉我们这其中的地理原因,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多是那些被称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名,如潼关、函谷关等等。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关中平原的地缘结构,就能够更深切的理解它的地缘优势。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渭河平原实际上是一个相对落差极大的盆地区,这个结构可以极大的保证它少受外部的干扰(包括人为和气候的因素),但这并不代表这是一个封闭的地区。
    事实上并不存在真正封闭的地区,即使是地缘结构更为闭塞的四川盆地,先民们也能依靠人力在绝壁上开凿出“栈道”以通交通。相比之下,渭河平原与外界的沟通就要方便的多了。
    对于身处盆地区的族群来说,高大的山脉很大程度上为他们提供了保护。不过当生活在高山之间的族群希望向外部拓展空间时,这些山脉本身又成为了最大的障碍。希望走出去的人并不奢望这些山脉能够移走,但最起码希望有条通道能够沟通外面的世界。
    好在山脉和河流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即使不考虑从更高的高原上流下来的河流,那些山脉本身在会在顶部形成一条自然的分水岭,雨水和山中所蓄积的所谓“地下水”也会顺着两侧的山脊流下,在山脚下形成溪水、河流,这些河流两侧的流域往往就是天然的道路。
    对于处在黄土高原上的渭河平原来说,沟通东面的华北平原最佳的路径当然就是顺着黄河的流向而开辟道路了。
    由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结构上的差别,使得黄河中游并不会象下流那样频繁改道,它更多的是在两条山脉之间冲出一条通路,因此在黄河中游地区我们会看到很多著名的峡谷。这种地理结构也使得黄河中游的河道更具有稳定性,也更具有唯一性。涉及到我们今天所要讲到的“崤函通道”而言,这条位于黄河与秦岭之间的通道,自上古时期起,就是东出渭河平原的重要通道。很多时候甚至可以称之为唯一通道。
    日期:2009-10-3122:47:26
    如果将“崤函通道”理解为陆地上的“马六甲海峡”并不为过,当然这里指的是它在沟通黄土高原(主要是渭河平原)与华北平原乃至东部其他地区的重要作用而言。
    事实上如果你不走这条通道的话,那就只能向东北方向越过黄河,穿过汾河平原,再想办法越过太行山脉才能到达华北平原了。当然如果从理论上讲,向北进入蒙古高原,向向东通过辽河平原进入华北平原也是可行的。不过能够做这种选择的往往是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对于黄土高原上的农耕民族来说,控制“崤函通道”仍然是必须的。
    对于这条通道,我们可能会感到陌生。不过提起它沿路的那些地理名词,对历史稍加了解的人一定会有所了解。华山、潼关、函谷关、渑池、崤山。。。。都能够为大家带来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这些都将我们今后所要说到的历史中一一解读。
    关于这条通道的位置,仅从地形图上,我想大家也能够大致划出它的范围了。北以黄河为界,南以秦岭为屏,西面的起点就是在黄河那个“几”形河道右下侧的拐点,而东面则延伸至黄土高原的边缘部分。你如果从现实的行政区划去做理解,大致可以从陕西的华阴划到河南的洛阳。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崤函通道”,与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申请世界遗产希望对所谓“崤函古道”并不能划等号。前者是对沟通渭河平原与中原地带的狭长地带的统称。后者则是指河南省陕县硖石乡车壕村西南约2000米的一条通道,当然这条古道也是位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崤函通道”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拿张地图看看,这一地区还包含哪些行政区)
    日期:2009-10-3123:24:32
    对于从黄土高原上走下来的“黄帝族”来说,一开始并无可能走得太远,选择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区做为新的聚落区是最佳的选择。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能够积蓄力量,继续向华北平原及至山东半岛渗透;另一方面也可依托黄土高原的故地,做到进退自如。
    黄帝族所选择的这一聚落区也就是所谓“河洛地区”,(洛河下游与黄河交汇处周边地区),洛阳正是位于这一地区的中心,这一地区的东界可以延伸到现在的郑州市。当然就“郑州”这个城市名而言,它是一个新兴的城市,也是一个平原城市。不过在它的西面及南面你仍然可以看到山,这其中就包括登封和新郑。前者就是著名的嵩山少林寺所在地,而后者据信就是黄帝建都之地。
    从地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建立在传说当中的历史是有可信度的。毕竟做为向东拓展生存空间的黄帝族来说,嵩山是他们进入平原地区之前所能见到的最后一组有显著特征的山峰。而将所谓“都城”选在嵩山以东方向最后的丘陵地带,符合华夏族将政治中心放在“国土”边缘的习惯。更为重要的是,尽管这里的地形地貌虽不能跟黄土高原一致(已经渐变为丘陵了),但对于刚从山地高原上走下来的“黄帝族”来说,却是最后可以依托的“靠山”了。
    黄帝族已经将他们的据点延伸到平原的边缘了,那么另一支进入汾河平原的“原始西羌”族,也就是“炎帝族”,也正在向北拓展他们的领地。尽管我们说“崤函通道”是沟通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重要通道,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很快炎帝族就要在太行山脉找到另一条重要的通道了,不过迎接他们的将是更为艰巨的挑战。
    今天就到这了,明天“原始东夷”又将重新进入我们的视线。祝大家晚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