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节

    不过正如官方所提供的解释当中所说的,中国的优势是全方位的,并不仅仅体现在可以提供相对便宜的机车技术上。在基础建设方面的整体优势,才是最终俄国选择与中国合作的技术原因。换句话说就是,你可以把从铁路建设到机车制造,甚至从工程技术人员到普通工人的招募一并交给中国人。相信中国人一定会干得很出色的。
    有很多人将中国在工程建设方面的成就归结于中国人“吃苦耐劳”的民族本性。但实际上更为客观的原因可以用卖油翁的那句经典台词来总结——“无他,唯手熟尔”。的确,一个连续进行了30年大规模基础建设的国家,如果还不具备相应的技术与成本优势是难以想象的。
    从技术和成本的角度考虑,俄国人的确有选择中国的理由,何况中俄双方正在建立更为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生意交给对方做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中国不是也正在向俄国定制飞机和购买相应技术吗?
    不过与中国获取相关技术的主动性与目的的明确性(消化吸收)相比,俄国的这种选择更多的是无奈之举。将自己的生命线全方位的交给地缘上的潜在竞争对手,只会让自己的地缘优势变得更加衰弱。事实上在此之前,相对于中国,俄国已经基本不具备地缘优势了。
    我们并不能将中国进入俄国铁路市场的意义与当年俄国人在东北地区建立的“中东铁路”相比。后者更多的是一种殖民的象征,从建设到运营都在俄国人的控制之下,俄国人甚至可以驻军保护他们的利益。这当然无法让中国人容忍,在张学良自认为有实力挑战俄国人的时候,他随之发起了攻击。不过最终的结果是俄国人仍然保有了他们的特殊权利,并顺手将“抚远三角洲”(也就是黑瞎子岛)收入囊中,以示对中国人的惩罚。
    不过国际政治的游戏规则在1945年以后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使是对于弱小的国家也不可能出现当年的殖民“盛况”了。就目前所能运用的渗透手段,中国这一次全面参与俄国的铁路建设,已经是所能做达到的最好的结果了。经济上的利益自不必说,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可以直接了解俄国的运输能力,并掌握第一手资料。而俄国与中国之间的地缘平衡将被进一步打破。
    从战略的角度来看,东欧平原与西伯利亚地区的交通状况直接影响到俄国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力度。特别是在战时,俄国需要保证两者之间提供足够的运能,以体现俄国的战略纵深。而这一地区最大的威协正是来自中国。无论俄国最终出于何种原因做出这种选择,对于军事家来说都不是一个好消息。类似的情况在印度也有所发生,中国也在试图进入印度的基础市场。不过印度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对此显然更为敏感,这也怪不得他们,毕竟两国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正常化。
    日期:2009-10-1614:07:13
    对于俄国人来,即使丧失了所有的地缘优势,他那建成于冷战时期的,巨大的核武库能仍让他保持帝国最后的尊严。尽管理论上核武器的数量本身并不与威慑力完全成正比,正如我们经常说的,1颗原子丨弹丨跟10颗原子丨弹丨之间的威慑力差别并不大,关键看你有没有能力把它丢到你想丢的地方。不过俄国人在弹道导弹及核武器方面的优势明显强于中国,因此希望就此达成互信的国家无疑是中国。鉴于这是俄国的最后一张牌,俄国人并不会愿意轻易的将之展示给中国。只是这战略合作伙伴的大帽子已经扣上,如果在这终极战略威慑方面不表现出诚意,是无论如何不能让人信服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相互通报弹道导弹和航天运载火箭发射的协定》的签署无疑是中国迫使俄国做出了重大让步,这让中国在应对北方有可能的军事威协时,有足够的预警时间。这并不是说如果俄国要对中国发动袭击时会通知中国,而是中国完全可能从事前俄方对于互通情况的态度和试验的方向上,分析出危险的大小。
    有的朋友可能会奇怪,为什么要连航天运载火箭的发射一并通报。这是因为战略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实际使用的是同一技术。如果不加以约束,如果对方以运载火箭的名义进行战略导弹试射是可以不通报中国的。前段时间朝鲜就做过类似的事,尽管国际上一致认为它试射的是导弹,但朝鲜却坚持认为发射的是运载火箭,是在和平运用空间技术。
    日期:2009-10-1614:10:04
    总结:中国现在并不能就此认为已经消除了来自北方的战略威协。但事情的确正朝着有利于中国人的方向在进行。也许那张照片上,温家宝的笑与普京阴沉的脸色只是一种巧合。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的确有机会对俄国的土地上做出一番做为了。
    日期:2009-10-1614:29:25
    一般而言,我只是从大历史的角度分析出地缘战略的方向性及可能性,并不会对具体的事件和某一地的争夺做出评述。更多的是希望大家通过这个帖子,自己对一些历史事件及当前的时事做出分析。对于一些专家结论性文章,包括国观上的几个大家的时事评论贴也不大去看。最主要的是希望能够独立的从地缘的角度分析出问题的本质,避免受到结果影响,出现“先射箭,后画靶”的现象出现。对于大家从不同角度分析出来的结果,很多时候会互相印证,这也并不奇怪,这只能说明客观事实的重要性。正如在计算出“东亚核心圈”的范围及合理性后,鸠山由纪夫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即“东亚共同体”。就政治家而言,他们更多的是考虑了经济、文化、实力方面的因素。而这些实际上都是从地缘所引申出来的概念,或者说是受地缘所影响的。因此运用最基本的地缘原理推算出可能的结果,并不会与实际情况出现大的差别。
    关于中国部分,如果要细说会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尤其是牵扯到大家所熟悉的环境时,如何避免硬伤也是一个问题。于我所考虑的更多的是切入点的问题,即是以历史为脉络从前古典时期讲起直到现在;还是以行政划分为基础,分片解读。这两者各有各的好处,最终也许会想办法结合起来。
    因此在正式开始之前,会结合一些时事及大家提出的问题做具体的分析。待到思路整理好了就会正式开始中国部分。只是希望一次看到很多内容的朋友可能还是会失望,因为我并不习惯于关起门来写,然后分段贴出。在线写能够开拓思路,更能与大家交流。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支持。
    很高兴有朋友发表了自己的地缘研究成果,很多方面“于我心有戚戚焉”。下午要做事了,晚上一并讨论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