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节
日期:2009-10-1520:33:22
今天主要结合中俄总理的这次会晤,分析一下其中的深意。昨天有朋友说普京在签约时摔了笔,我没有找到那段视频。不过不管是电视还是照片,的确没看到这位俄罗斯曾经铁腕人物笑过。
的确,也许晚年的普京会后悔,为什么当年没有在俄罗斯依靠高油价而看到中兴希望时急流勇退。正如我并不认为李鸿章要为中国当年的衰弱承担全部责任,但做为签字的人,却永远是最容易容易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现在来判断俄国是否就此会衰弱下去,还为时过早。不过如果正形势无法朝着有利于俄国的方面逆转的话,也许这一次中俄总理会晤会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历史事件。
先上图:中俄总理签署多项文件
日期:2009-10-1520:38:13
图
日期:2009-10-1520:54:06
粗看下来,这次一共签定了多达12件协议(其实13件),有共性,也有不同的针对点。如果从积极的意义来看,喻示着双方将要进行的合作是全方位的。从高新技术到军事互信,甚至文化领域都有涉及。但如果具体分析下来,这其中的天平无疑是向中方倾斜的。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就现在的国际环境来说。任何双个国家之间,都很难签订殖民时代那种显失公平的不平等条约(特别是中俄这样的大国之间)。更多的都是基于双方的共同的利益,和不同的诉求点所达成的平等协议。
这次协议的签署对于中国来说是更多的是战略意义上的,对地缘政治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换句话说,中国已经可以向俄罗斯,特别是远东地区全面渗透。对于俄国来说,事实上已经接受了这个现实。
日期:2009-10-1521:05:09
坦白说,我曾经预料到这次金融危机是中国崛起的重要机会。但我并没有想到西方(包括俄国)的衰弱是如此明显,正如我相信未来西伯利亚的机会是属于中国的,但并不认为机会就在眼前一样。事实上不光是我,相信中南海的政治家们也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他们还未来得及从“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韬光养晦中调整过来。历史的机遇就摆在了眼前。
让我们分别对这次所签署的协议做个分析:
首先《中俄总理第十四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纪要》、《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纪要》这三个文件是属于格式性的文件,本身并没有特别具体的的含义。当然如果这一次所签订的其他文件,最终真的能够让中国获得全面性的优势,那么《联合公报》本身会在历史上成为标志性的文件。
日期:2009-10-1521:27:26
在分析其他几个文件之前,我们需要全面审视一下中俄两国之间的各项指标对比。不可否认,在30年前,俄国相对中国的优势是全方位的。这其中不仅包括地缘上的优势,亦包括军事、经济、国际影响力。。。等等,甚至在体育、文化等软实力方面,俄国也是全面压倒中国的。
而又一个三十年过去了,当我们站在第三方的角度重新审视一下双方的实力对比。突然发现,俄国相对中国的优势已经所剩不多了。
这一切都有赖于中国的高速发展,当然务实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市场经济”的同时,也适时的阻止了政治上的崩溃。无论你是否认为中国现有的政治经济格局,是否能一直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没有人能够否认,在这三十年当中,中国所极力维护的稳定局面,可以让中国人更加务实的将精力集中于经济建设上。你并不能因此而认为中国人是一个利字当先,对政治缺乏敏感度的民族。事实是中国人在此之前,已经用二十多年的代价,让全民族在一场场连续的政治运动中充分“享受”了自己的“政治权利”。无论这种所谓的“政治权利”与西方人的理解有多么大的出入。但物极必反是一个基本的自然规律,中国人的确需要有一个同等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考虑一下更为现实的问题了。
至于俄国在此期间所走过的道路,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讨论的重点,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更多的是结果。我们可以盘算一下,俄国究竟还在哪些大的方面,对中国保有优势。
日期:2009-10-1521:49:11
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尽管俄国已经不复当年的辉煌了。但所谓“烂船也有几斤钉”,依靠苏联留下的遗产,俄国最起码在航天技术、核材料的运用(军用和民用)、以弹道导弹为首的军工产品上仍对中国保有优势。另外俄国西伯利亚地区的资源,虽然谈不上是对中国的优势,但也正是中国所急需的。也就是说,俄国对中国的实用价值,目前也就集中在这几点上。换句话说,如果中国仍想继续扩大自己的优势,就必须针对上述几点与俄国展开合作。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如果俄国想与中国抱成团,以阻止它的进一步衰退,所能拿得出手的也就是上述这些东西。
日期:2009-10-1522:05:49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2010-2012年中俄航天合作大纲》
、《关于俄罗斯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的框架协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石油股份公司关于推进上下游项目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俄罗斯原子能公司关于田湾核电站有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这三项协议都是针对俄国的优势项目所展开的合作,包括未列入这12项的《中俄合作建设中国示范快堆预先设计研究合同》也是如此。
尽管这些协议是本着合作互利的原则所签订的,但中国从中所获得的战略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当然我们可以认为,仅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中国在航天工业及核技术方面也许有部分独到之处。不过如果认为中俄之间的技术合作,是俄国出于学习中国技术的目的而展开的,相信没有人会相信。
技术上的合作,很多时候并不一定代表哪一方为优势方。就象上世纪50年代,苏联帮助中国建立了最初的军工基础,那个时候的优势完全在俄国人一面。不过这一次的中国却已经不是当初唯唯诺诺的小学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