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节
从这段历史大家可以看出,大陆对台湾的大规模移民起至17世纪30年代,止于1949年,期间大约310年左右。从这个角度可以说目前台湾人都是“外省人”,只不过是时间先后问题。但这么长的时间足以造成对大陆地区的心理认同的深浅度,这一点稍后讲到。
先了解一下台湾的地形
日期:2009-08-2100:30:32
从图上可以看出,台湾的整个地形是一片叶子形,但由于中间大部分地区为山地地形,所以适合耕种的土地集中在西海岸,北细南宽,整体呈香蕉形。东海岸也有很窄的一条平原地带,但面积过小,不适合大规模居住。
因此,无论是荷兰人,还是郑氏家族最初的开发地点都集中在南部。也就是集中在现在的台南一带,最北到嘉义。这一带的地理名称叫“嘉南平原”
日期:2009-08-2100:47:00
清中期台湾继续向北开发,政治中心也逐渐向台北地区转移。1875年沈葆桢建台北府,统管台湾行政。可惜尚未得到充分开发,20年后台湾即被割让给了日本。日本仍以台北为行政中心,日本移民也多集中于此。到了1945年国军接收台湾后,新一波的大陆移民应该说遍布台湾,但在台北最为集中(一为行政中心,二有日本撤出后的空间)。
另外在这一时期,台东那一条狭窄的平原地区因为新移民的到来,而充实了人口。不过人受地理条件所限,人口数量不是很多。
日期:2009-08-2100:56:48
因此从开发的顺序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最早的移民开发地点主要集中在台南地区(嘉南平原);而清早期的移民则在台中地区较多。及到清晚期及1945年以后的移民在台北地区和台东地区比重较大。
这样就造成一个现象,越往南地区对于中国(或说大陆)的认同度越低。移民时间越短,相对来说对大陆地区的记忆越清晰。
目前的台湾由于民进党当政时期强化了新老移民的区别,因此使得党派之争很大程度上成了划分与大陆关系远近的标尺。
附:2004年与2008年台湾地区地方领导人选举图
日期:2009-08-2101:10:55
台湾南部之所以成为最早被开发的地区,是因为平原较大,适合农业生产。这也造成早期的移民中农业人口比例相对较高。
而后期的政治中心转移到台北,1945年以后从大陆入台的人员约有120万,这样多的移发势必会挤占原有移民的生存空间。加上1945年以后台湾的政治与工商业主要掌握在新移民手上。原有的移民与新移民爆发矛盾也就在所难免。
日期:2009-08-2113:35:01
正好空下来,就接着说台湾。
昨天简略说了下台湾的历史和移民情况。一开始花了点时间理了理郑芝龙的情况,主要是想大家清楚台湾初始开发的时间。这一段历史中学历史老师一般会模糊处理的。
总得来说移民开垦的重点是由南自北的,这也很好理解,在人口较少的时候,人们总是选择最容易的地方开发。在这里只是说一个大趋势,或说大规模人口迁移的方向。并不是说在郑芝龙开发之前就没有移民了,也不是说在初期开发台南的时候就没有人去台北了。
最初的移民还是延续中国传统的农业迁徙方式,即寻找最适合耕种的土地。但到了清朝末年,随着东方古典时代的即将结束。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也发生了变化。
这一时期由于西方的贸易扩张,港口变得比农田更加能够创造工作机会了。在南部,台南原有与大陆沟通的港口已经由于淤塞不堪大用。好在再往南一点分割“嘉南平原”与“屏东平原”的阿里山脉延伸至海洋,造就了一个天然良港——高雄港(良港后必有山,否则海岸线太过平滑,无法停泊大吨位船泊)。因此台南地区得以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在台湾北部,由于可耕种土地没有南部多,因此人口密度也没有南部高。但随着海运时代的到来,位于台湾岛顶端的基隆港被开发了出来(1886年)。而其身后的台北平原则在稍早的时间建立了台湾新的行政中心——台北市(1874当时称台北府)。也许当时清政府选择将行政中心建在盆地当中而未建在再靠西一点的平原上是出于多种原因(比如安全,土地的所有权)。但基隆港与台北的确形成的类似北京——天津的关系(即行政中心加港口)的确使得后期的移民向台北地区集中。这种政商合一的优势在目前仍在继续,台南的人口仍在不断的向台北地区集中。
上一张台湾的地形图。台湾中间为的山脉全称为“中央山脉”,从东到西又可细分为阿里山脉——玉山山脉——中央山脉。在西海岸又单独生成了一条“台东山脉”。平原地区主要分部在沿海地区,由于中央山脉是偏西生成的,所以平原主要集中在西部,特别是西南部。台中和台北地区都是以盆地为中心,盆地内外有小块平原。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早期的移民为什么先开发了南部的平原,人总是从容易的事情做起的。
日期:2009-08-2113:37:06
台湾地形图
日期:2009-08-2113:53:00
台湾岛内的地缘情况大致就是这样,目前大台北地区约有800多万人,台南地区约有600万人,整个台湾地区约2200万人。人口向北集中化的趋势明显。如果从两岸统一的角度来看是件好事。因为移民时间的长短只是区分与大陆心理距离的一个指标,另一个更有现实意义的指标是与大陆经济的关联度。
我们知道同样是从与大陆长期处于分割姿态的香港就没有独立倾向,你并不能就此认为广东人比福建人更爱中国(香港大部分是从广东移民,台湾则从福建较多)。这是由于香港与大陆的地理距离太近,开发也较晚,使得大部分的香港人目前在内地仍有三代以内的亲属(1946年香港仅60万人口,1949年激增至186万。1959年超过300万,目前约700万);另一方面香港的面积较小,在很多方面必须依靠大陆的供给,无法象台湾那样可以形成自给自足的系统。这种地缘上的区别,造成了你会经常听到台独,而很少有人说港独。
日期:2009-08-2113:57:23
既然台湾目前可以独立生存,在地缘上又可以不受大陆影响,那么是不是说台湾就一定会独立呢?结果当然不是这样的,一个地区能否独立并不只取决于自身的原因,还要看你与周边邻居的关系。让我们把视线再抬高点,从整个东亚(包括东南亚)的角度来审视一下台湾的地缘位置。
日期:2009-08-2114:03:45
在陆权时代,象台湾这样的岛屿地区可以称得上是孤立地区。但在海权时代,一个处于重要战略位置的岛屿并不比建在山坡上的尼泊尔更有独立性。所谓“匹夫无罪,怀玉有罪”。
从这张〈台湾地缘位置示意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台湾正好处在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分割点上。或者说是处在“东亚大陆中心地带”(中国)——“东亚外岛地区”(日本)——“东亚中心地带地缘利益区”(东南亚),三块地缘区的交汇处。
日期:2009-08-2114:31:41
处在这样一个节点上,台湾要想独善其身基本是不可能的。他必须与上述三个地区之一完成某种融合,才能确保自己的安全。
第一条路是北上与日本结为一体。事实上台湾已经被动的经历过这种状态了。问题不在于这种将外岛地区统一在一起的方案对台湾是否更有利,而是这一种方案目前已经没有了可能性。所以不必深加讨论;
第二种方案是和大陆地区结为一体。处在一个强势的“边缘地带国家”身边,这种结合看似是最为合理的选择。事实上这种选择也是必然的,问题不是出在地缘上,而是其他方面。从香港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地缘上的远近只是影响双方关系的一个原因,经济上的联系更是重要的因素。既然不能接近双方地缘上的距离,那么加强双方在经济上的联系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其实先经济后政治的方案对于双方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由于双方在政治上的分岐,使得大陆在这方面更加的主动。
既然第一种方案是不可能的,第二种方案又是目前台湾所不能接受的。那么摆在台湾面前的就只有第三种方案了——成为东南亚的一部分。这也正是那些谋求台湾独立的人所想的。在民进党上台以后,为了减低台湾与大陆的经济瓜葛,阿扁曾经希望以引导台商投资东南亚的“南进政策”对抗大陆对台湾的经济诱惑(台独人士已经感觉到台湾正在丧失经济的独立性)。可惜他忘记了一件事,东南亚地区做为北京方面圈定的地缘利益区,东南亚地区并不愿意因此而影响与北京的关系,因而台商进军东南亚并不一定感受得到足够的热情。一边是主动引诱你来投资的,市场更大的大陆地区;另一边是态度模棱两可,政局复杂的东南亚地区。最终经济规律会做出相应的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