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5节

    宋安然不知道自己已经有了财神爷的称号。
    宋安然问颜宓,“这次镇国公府出事,是陛下偶然为之,还是陛下已经打算对勋贵世家动手了?”
    颜宓笑道:“是不是偶然为之根本不重要。元康帝想要对勋贵动手总会找到机会。正常的说,这次镇国公府有惊无险。但是万一元康帝中途改变了主意,想要借机铲除镇国公府,也是有可能的。所以,这件事情尘埃落定之前,所有人都不可能真正轻松下来。”
    宋安然了然一笑。
    宋安然想起今日宋子期借用四海商行在江南的势力,估计朝中很快就要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小厮小五在门外禀报,老国公请颜宓到外院书房说话。
    宋安然说道:“公爹肯定是要和你说镇国公府的事情。”
    颜宓笑道:“你放心,我心里头有数。镇国公府肯定要帮,但是不能太便宜了镇国公府。”
    颜宓亲亲宋安然的唇角,就离开了遥光阁,前往外院书房见老国公。
    颜宓同老国公这场对话,进行了将近一个时辰。
    之后颜宓回到遥光阁,就对宋安然说道:“可以准备银子了。三日后,我会亲自给镇国公府送去。”
    宋安然点头:“三日时间应该能够凑足八十万两。”
    颜宓对宋安然说道:“凑不够八十万两也没关系。差个几万两,镇国公府典当几样珠宝首饰就有了。”
    宋安然轻声一笑,“你还真应该让镇国公府典当点东西,并且将此事捅到元康帝那里。让元康帝知道,镇国公府为了填补亏空,已经尽了全力。
    给了这一百万两,镇国公府已经拿不出更多的银子。届时元康帝如果想收利息的话,也要掂量一下。
    毕竟欠朝廷钱的人不止镇国公府一家。镇国公府都困难,别家也不会太富足。元康帝也要考虑一下,如果真的收利息,这得逼死多少人。
    这对稳定朝廷局势没有好处。对元康帝针对文官的谋划也没有好处。毕竟勋贵武将这边一乱,势必会打乱元康帝的节奏,让元康帝无暇顾及文官那边的情况。”
    颜宓一听,顿时笑了起来,“安然,你说的对。我们就这么办,明儿我就让镇国公府去典当东西。至少要典当个八九万,十来万。对外宣称典当了三五十万。”
    宋安然笑了起来,“秦姑妈到时候又该哭一场了。”
    颜宓无所谓的说道:“秦姑妈爱哭就让她哭去。你以后不必理会她。”
    宋安然含笑点头。秦姑妈要是客客气气的,宋安然也会笑脸相迎,做足礼数。秦姑妈要是不讲究,在国公府乱来一通,宋安然自然也不会客气。
    宋安然身为国公府的当家人,有责任打压任何敢在国公府闹事的人。
    宋安然帮忙凑银子,没用到三天,只用了两天就凑足了八十万两银子。
    与此同时,镇国公府也在典当东西。秦姑妈忍痛割肉,看着心爱的珠宝首饰被拿出去典当,秦姑妈的心都在滴血。
    要不是镇国公秦蒙陪在秦姑妈身边,轻言细语的安慰她,秦姑妈说不定真的会崩溃的。
    镇国公府典当了一部分珠宝首饰,还典当了两幅字画,凑足了十万两银子,对外宣称三十万两。
    这样一来,国公府只需要借给镇国公府七十万两银子。
    元康帝给了镇国公府十天时间,在第八天的时候,镇国公拿着一百万两银子,进宫面见元康帝。
    元康帝收到一百万两银子,表情淡淡的。
    元康帝问道:“朕听说,爱卿能够补上亏空,晋国公府出力最多?”
    镇国公小心翼翼地说道:“是,晋国公府出力最多。”
    元康帝含笑说道:“如此说来,晋国公当真豪富。”
    镇国公瞬间出了一头的冷汗。镇国公小声说道:“这个微臣不知。”
    元康帝似笑非笑地看着镇国公,“秦爱卿,你不必替晋国公府隐瞒。世人皆知晋国公夫人宋氏,有一双点石成金的手。就算是针头线脑的小生意,这位晋国公夫人也能卖出花样,卖出新奇,卖出良田百亩。”
    镇国公没吭声。
    元康帝也不在意,元康帝继续说道:“秦爱卿,你回去告诉颜宓,就说朕不会动晋国公府。四大国公府是国之柱石,朕会永保四大国公府。”
    这话镇国公一个字都不相信。
    元康帝刚登基的头两年,就想动四大国公府。那一次差一点让西北闹出兵变。若非西北局势紧张混乱,元康帝说不定会一鼓作气将吴国公府给干掉。
    不过不信归不信,镇国公还是要表达一番感激涕零,表达一下自己的忠心。
    元康帝挥挥手,打发了镇国公。
    元康帝看着一百万两的银票,冷冷一笑。
    元康帝将银票交给刘小七,“替朕收起来。将来会有大用。”
    “奴才遵旨。”
    刘小七小心翼翼地收起一百万两的银票。
    元康帝没有对镇国公府收取利息,也没有趁机掀翻镇国公府。
    镇国公府的事情,到此算是尘埃落定。
    宋子期派长安洗墨下江南,执行他的计划。同时,宋子期也在朝中活动。宋子期小心的进行着掀翻内阁许首辅的计划,不敢有丝毫大意。
    一个月后,许首辅的老家,位于江南的扬州,发生了一件大案。
    这件大案和许首辅的族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事情太大,当地官员不敢隐瞒,以八百里加急将奏章送到了京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